胡潇杰 卢 琪
(舟山市气象局,浙江 舟山 316000)
2021年元旦前后,舟山地区分别经历了两次冷空气大风过程,本文对这两次冷空气的过程特征和大风成因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以掌握预报的关注点,为以后的冷空气大风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2020年12月29日~30日的冷空气过程(以下记作“冷空气Ⅰ”),过程风力最大值出现在29日夜里到30日早晨,即过程开始后不久,该过程风力变化趋势存在两个高点,如图1(a)所示。2021年1月6~9日的冷空气过程(以下记作“冷空气Ⅱ”),过程风力最大值出现在7日上午,该过程风力变化趋势存在三个高点。如图1(b)所示。
冷空气Ⅰ:2020年12月28日20时,蒙古国上空为一横槽,乌拉尔山东侧西伯利亚地区上空为一高压脊,北顶到60°N附近,高度脊和温度脊配合较好,说明冷空气堆积较多。29日20时,横槽已转竖东移,槽后倾,850 hPa槽正位于舟山地区上空,风力已增大,500 hPa槽落后于850 hPa槽较多,500 hPa槽最后于30日过境,对应出现第二次增风。
冷空气Ⅱ:2021年1月5日08时500 hPa上,贝加尔湖到巴尔喀什湖为一横槽,乌拉尔山高脊上游有不稳定小槽出现,横槽后的高压脊随之崩溃,横槽转竖,冷空气开始南下,6日08时500 hPa槽即将过境浙江,槽北部为一冷涡,850 hPa槽与500 hPa槽基本重合,舟山地区风速于6日夜里高空槽底位于浙江上空后开始增大。此后高空槽维持,有多次曲率补充,大风过程得以持续,对应后续两次增风,至9日最后的高空槽东移后结束。
冷空气Ⅰ主体沿东路南下,110°E到120°E之间等压线超过8根,梯度很大,在舟山附近有一强烈的正变压中心,3 h变压中心值在4 hPa以上,变压中心位于等压线突出处,周围风速极大,说明舟山位于冷气团主体的行进路径上。冷空气Ⅱ主体同样沿东路南下;由强的3 h变压中心南移,中心值也超过4 hPa。
冷空气Ⅰ大风过程爆发前,近地面层为辐合区,850~250 hPa则为较弱的幅散区。大风爆发时,近地面层迅速转为较强的幅散区,800~500 hPa则变为辐合区,随后近地面的幅散有所减弱。30日08时起,幅散区再度加强且超过大风爆发时的强度,说明700~1 000 hPa存在着一支动力强迫下沉气流,有利于中层的急流动量下传到地面,使地面风速再次增大。冷空气Ⅱ过程前后,近地面层始终维持幅散区,说明始终存在冷空气的补充。在6日夜里、8日白天850~700 hPa辐合区有明显加强,9日白天则是近地面的幅散区明显加强,均导致近地面层和中层的散度差明显扩大,有利于中层的急流动量下传,对应于该过程风力变化的三个高点。
冷空气Ⅰ的冷空气爆发影响舟山前,舟山上空为一定的上升运动,冷空气影响开始后,迅速转为明显的下沉气流,并一直持续到过程结束;极值中心在30日14时左右,对应于风力变化曲线的第二个高点,可见在初始的冷空气爆发性影响之后,垂直速度的继续增强并到达极值也是风力再次增大的原因之一。冷空气Ⅱ的垂直速度的时间分布存在多个极值中心,这使得冷空气Ⅱ的大风过程虽强度不如冷空气Ⅰ,但一直得以维持。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过程均为横槽转竖带来的冷空气爆发并沿东路南下,冷气团深厚,地面变压大,舟山地区风力呈现明显的爆发特征,起风迅速,两次过程风速最大值均出现在冷空气开始影响后不久(即首次增风时),这主要是由强大的气压梯度导致的。(2)两次过程的风力变化趋势均出现了不止一个高点,风力存在多次增强的情况。
冷空气Ⅰ二次增风的原因主要是:(1)槽后倾,500hPa槽落后于850 hPa,500 hPa过境时引起风力增大;(2)12月30日,近地面幅散区再度加强及垂直速度极值的出现,说明700~1 000 hpa存在着一支动力强迫下沉气流,使中高层的急流动量下传到地面。
冷空气Ⅱ出现后两次增风且持续时间更长的原因主要是:(1)高空槽维持在华东地区上空时间长,有多次曲率补充,引导冷空气持续影响;(2)8日和9日近地面层和中层的散度差两次明显扩大,均出现垂直速度极值中心,对应了风力的两次增强,该点原因与冷空气Ⅰ相同,即高空动量下传的增强也是地面风力增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