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还林后落叶松造林成活率提高途径

2022-11-24 13:29:21赵保彦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9期
关键词:草帘起苗落叶松

●刘 洋 王 伟 赵保彦

(1.吉林市昌邑区林业工作总站 吉林 吉林 132000;2.吉林市昌邑区国有林总场 吉林 吉林 132000;3.吉林市昌邑区河湾子木材检查站 吉林 吉林 132000)

清林还林是有效遏制林地流失、保护森林资源的一项措施,特指对非法侵占林地、毁林开荒、蚕食林地进行清收,为绿化造林提供充足的土地。相较于天然林地而言,清林还林后的林地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营养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劣,导致造林质量问题突出,甚至出现落叶松循环死亡问题。因此,探究提高清林还林后造林成活率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整地措施

落叶松适宜在土壤疏松肥沃、平坦、pH 7.8且前茬非杨树苗、豆科苗(尽量为油松、落叶松)的土地上生卡,造林者需要提前一年深翻土地,翻耕深度为40 cm。深层翻耕后,造林者可以均匀撒施有机肥料,施肥量为7.5×104kg/hm2,并喷洒65%硫酸亚铁溶液,用量为750 kg/hm2。为降低病害、虫害发生概率,施肥时可依据300 kg/hm2的标准,增施磷酸二铵,并按90 kg/hm2、75 kg/hm2的标准,分别撒施65%代森锰锌、甲胺磷[1]。

2 育苗措施

2.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落叶松育苗的首要环节。在种子采收后,应利用风选方法,将种子内的瘪粒、空粒、杂质去除,确保种子发芽整齐[2]。为提高落叶松成活率,可将落叶松种子浸泡在0.5%高锰酸钾溶液内,浸泡时间为2~3 h,杀灭落叶松种子表面有害细菌。在浸泡杀菌后,将落叶松种子置于40℃的温水内浸泡24 h。再将落叶松种子放入50 cm深的发芽坑内(向阳),并覆盖一层致密的薄膜,减少水分流失。若夜间温度较低,则可以增加一层草帘。随后每间隔24 h均匀翻动1次种子,直到种子表皮开裂。

若无法立即播种,则在上一年12月至播种当年1月,将3份洁净碎冰与1份种子混合后放入贮藏坑并覆盖草帘。贮藏到翌年4月下旬,于播种前5 d取出种子并化开冰冻层,清洗种子并重复上述浸种催芽步骤。

2.2 播种

当空气温度达到9~15℃、地表土壤温度超出8℃(4月下旬)时,可以将落叶松种子与泥沙混合后播种。播种前7 d,需要浇施足够底水。随后在苗床处于半干半湿状态时,在前期设好的高、宽为15 cm×100 cm的苗床上撒播种子。播后利用镇压滚往复镇压2遍,加大落叶松种子与土壤的接触面。再将细密沙土覆盖到落叶松种子上,覆盖厚度为0.5 cm,覆盖后再次利用镇压滚镇压。

2.3 覆盖保温

播种后可在上面覆盖草帘以利保温。当落叶松幼苗出芽率在50%以上时,选择早上08:00前、傍晚17:00后掀开草帘。为避免太阳直射灼伤落叶松幼苗,可以在苗床上搭设遮阳棚,确保落叶松幼苗成活率[3]。

2.4 灌溉

落叶松出芽前,需保持苗床表面处于湿润状态。待7 d左右落叶松幼苗出土后,因幼苗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可以依据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灌溉。每天喷水1~2次,每次喷水20~30 min。在落叶松幼小苗木生长出3~4轮针叶且苗茎由鲜红色转变为紫红色后,进行蹲苗处理,为落叶松幼苗侧根快速生长提供充足营养。在落叶松幼苗进入快速生长期后,造林者可以依据每2 d 1次的标准进行浇水。

2.5 追肥

在落叶松幼苗速生期到来之前,应在6月末至8月上旬,每间隔7~10 d进行追肥1次,第1次追肥可追施硫铵67.5 kg/hm2,第2次追肥追施硫铵97.5 kg/hm2,第3次追肥追施硝酸铵120 kg/hm2,第4次追肥追施硝酸铵150 kg/hm2。追肥方法为均匀撒施,施肥后立即喷灌洗苗,避免烧苗。在8月下旬至9月初,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为落叶松苗木生长提供足够营养。

2.6 间苗切根

在进入快速生长期前(6月上中旬),将生长密度过大、生长势头较弱的小苗间除,最终留苗量为225万~300 万株/hm2。在落叶松苗木停止生长前45 d(7月下旬至8月上旬),借助切根犁,将距离苗床表面15 cm深的落叶松根系切除,并压实土体,促进落叶松苗木木质化。

3 定植措施

3.1 起苗假植

落叶松定植起苗时期一般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和翌年4月上旬,一般为2年生一级合格苗,在落叶松定植前5~7 d喷洒1次水,形成湿润而疏松的苗床土壤环境,避免起苗时苗木根系失水扯断。起苗应选择长45 cm、刃宽8 cm且刃部尖削度达25°的起苗铲,将少量泥浆放入苗木罐,精选顶芽饱满、无损伤、根系发达、无多头的苗木,当天起苗。

若起苗后无法立即栽培,可以露天开沟,打碎土体后将苗根假植到沟内,覆土灌水。或在高地势、优排水区域挖设宽、深为30 m×2 m的半地下型窑,每间隔3 m设置1个通气孔以及通气小窗,将落叶松苗放置到窑内两侧,根部靠近窑壁,依据1层苗木1层湿润沙土的方式堆叠,地下沙土厚度为10 cm,地面沙土厚度为15 cm。

3.2 修根泡根

在落叶松移栽前将其根系杂质去除,并利用专业林用剪刀剪除多余的根系,控制根系增发量,提高落叶松移栽成活率。一般需要将实生苗部分长根去除,并在修根后浸泡在50%ABT 3号生根粉内,浸泡深度为5 cm,浸泡时间为1~2 h[4]。利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可以为苗木根系发育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苗木水肥吸收,提高苗木成活率。

3.3 定植

当落叶松苗地径超过0.3 cm、苗高超过15 cm时,种植户可以在冬季11月下旬、早春4月10日~20日(化冻层达15 cm)后,利用大垄双行移植方法进行落叶松苗木移栽。尽量选择气温低、蒸发量小的冬季移栽,可提高落叶松移栽成活率。

在落叶松移栽时间确定后,还需要选择适宜的移栽密度[5]。一般行距控制在10 cm左右,株距控制在3~5 cm,种植密度在2500株/hm2左右。为确保落叶松移植时分布均匀性,可以事先制作1个长、宽、厚为1.1 m×0.1 m×0.02 m的假植板。然后利用大型机械与人工配合的方式,垂直开沟,控制沟深度在15~20 cm,避免窝根、露根以及苗木倾斜等情况发生。苗木根系全部埋入沟后,回填土体并踏实。

4 抚育措施

4.1 灌溉

在落叶松移栽完成后7 d,为避免落叶松苗木生理性干旱,可以连续浇水2~3次。浇施后立即松土保墒,松土深度4~5 cm,确保土体疏松无坷垃。同时在树干周边包扎麻绳、棉布条以利保湿。进入5月后可以再浇1次水。后期遵循不旱不浇的原则,适度浇水。若落叶松移栽地易受风害,则可以增设草帘风障。在翌年土壤解冻深度达到20 cm后及时清理作业道,并将表土均匀撒施到移栽地面裂缝内,及时灌溉。

4.2 追肥

造林后3年内,造林者需要在每年5~6月追施尿素15 kg/hm2。若定植时落叶松苗木高度低于10 cm,则需要在落叶松苗木抽新梢时追施1次氮肥,追施量为150 kg/hm2。追施方法为挖坑点施。

4.3 除草间伐

在造林3年内,造林者需要在每年5月和8月各清除1次杂草,一般选择化学除草方法,将果尔750 mL/hm2与清水混合均匀后喷洒到苗床,降低杂草危害,雨后可追喷1次。若落叶松与杂草同时生长,可以利用8号铁锨做成弯钩(长×宽=4 cm×6 cm),将杂草完全清除。在落叶松枝条萌动期,种植户可以喷洒扑草净400倍液2~5 kg/hm2,彻底杀灭杂草。

在造林10年后,可以进行松林间伐处理,去除倒木、病木和虫木。

4.4 病虫害防治

4.4.1 病害防治落针病、褐锈病是落叶松造林过程中出现概率较高的疾病。落针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病害,会导致落叶松松针大面积脱落。为降低落叶松患落针病概率,可在每年4月使用65%代森锰锌1250倍液进行大面积喷洒。若落叶松植株已出现落针病症状,应立即利用621烟剂、硫磺烟剂予以防治,或在病灶位置喷洒菌杀600~800倍液复配破千菌,每间隔8~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旦落叶松植株患褐锈病,其前期叶片会出现淡绿色小斑块,后期形成铁锈色粉状物质,不仅会影响落叶松松针生长,而且会危及落叶松生命。为降低落叶松患褐锈病概率,可在6月之前,全面喷洒(1∶1∶100)波尔多液,每间隔7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若落叶松植株已出现褐锈病症状,则需要立即喷洒百菌清油剂400倍液,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4.2 虫害防治在落叶松植株生长过程中,发生概率较高的虫害为松皮小卷蛾,其啃食落叶松枝干,影响落叶松枝干完整性,甚至致使落叶松植株死亡。为降低上述害虫危害,造林者可以将0.1%“3911”乳油均匀浇灌到苗床上,每间隔5 d浇灌1次,连续3次。有条件的情况下,造林者可以利用小刀将树皮下的幼虫进行收集,集中烧毁,以降低松皮小卷蛾的危害。

5 总结

落叶松是吉林省造林的优选树种之一。根据落叶松喜湿润、速生的特点,可先选择适宜的造林地,在清林还林后科学整地、育苗,适期定植,结合恰当的灌溉、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落叶松造林成活率,为区域造林、绿化美化规划目标的完成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草帘起苗落叶松
草方格纵横向铺设机构设计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张采芹:草帘铺就幸福路
兵团工运(2019年7期)2019-12-13 13:37:39
特色农业“顺地”起苗——“让什么样的地产什么样的粮”
当代陕西(2019年19期)2019-11-23 07:53:32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植树造林苗木的起苗和选苗技术分析
神奇的落叶松提取物
“农民科学家”在执着中实现梦想甜
科学种养(2016年8期)2016-08-11 19:07:09
植树造林苗木的起苗和选苗技术分析
乡村科技(2016年35期)2016-02-20 01:46:49
苗木出圃应注意的几项措施
林业与生态(2016年1期)2016-02-06 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