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2022-11-24 23:15:57王紫菂
黄河之声 2022年13期
关键词:副歌梧桐树演唱者

王紫菂

引 言

一首声乐作品艺术价值的呈现需要两个基本过程,即创作和演唱,又称为一度、二度创作。其中在一度创作中,歌词与旋律的创作均融入了词作者、曲作者的情感,正所谓“诗咏志、歌咏言”,而在二度创作中,则需要通过演唱者的情感融入,与词、曲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才得以显现歌曲的艺术魅力,才能够感染听众。因此,演唱者的情感表达的力度与否、真切程度与否,决定了歌曲的艺术生命、演唱者的价值实现以及听众的评价。本文以歌曲《梧桐树》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与演唱实践,分别从理情、通情、表情三个方面论述在此曲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问题。

一、理情—情感表达的依据基础

(一)歌词分析

歌词以“梧桐树”作为主题形象,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主歌分为两个段落,以“远方吹来一阵秋风”作为意境的引入。主歌歌词表现出了秋天来到之后,落叶随风而走,已寻不到春夏时节那茂密的绿茵,有感慨人生短暂、转瞬即逝之感,带有些许的失落与伤悲。其中连用了“听不见、听不见”“宁静、宁静”这两组叠词,将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情绪瞬间烘托出来;第二段歌词表现了秋天到来之后,梧桐树上挂满的丰硕的果实,这也象征着等待春天来到之后,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第一段歌词既有客观的现实叙述,也有发自于主人公内心的感慨,以隐喻式的笔调和手法表达出了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经历的嗟叹。副歌歌词是主人公情感勃然吐露的部分,也是对歌词主题内涵的深化,运用了“童年的梧桐树、心中的梧桐树、青春的梧桐树”三个排比句极为尽力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从以上歌词分析看,在情感的表达上着重表现为“一体两面”,所谓“一体”,指的是歌曲的主题充满了悲情化的色彩,这种色彩的形成主要是以“秋风”作为引题,这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以秋表悲”的审美意识有着传承上的关系,也因此成为音乐的创作以及演唱的表现奠定了情感基调;所谓“两面”,指的是在悲情化色彩的“情感主旨”下,以主人公“口吻”所蕴含出的两种情绪,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思念,另一种是对未来生活的感触与思考。因此,从歌词的情感表达特征看,为演唱者的情感诠释进行了范畴上的界定,也十分地明晰了在演唱过程中要从歌词的情感表达上进行布局与探索。

(二)旋律分析

作曲家在为此曲进行谱曲时,根据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主题的思想情感特点,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一是从歌曲的结构看,整体上分为三部分,即前奏段、主歌段与副歌段。其中前奏段的旋律取自副歌段,建立在调式功能和声的基础上,以大调和小调和声中的分解和弦因素构成基本的旋律,起到增强了音乐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在音区上的高低变化象征着强烈情感的起伏,最后在以大二度上行和纯四度下行的音程衔接与音区的重复上引出了主歌段。主歌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前后两个乐句呈现出变化再现的关系,大调与小调融合色彩,具有明暗交汇、虚实相生之感,由此与歌词的主题情感交相呼应,以“朦胧地”调式色彩契合歌词的悲情色彩,最后趋向于音阶化级进下行中,似回味又叹息和惋惜;副歌段紧接着主歌段,以“鱼咬尾”的形式在高八度上进行,两个附点四分音型的连接具有视野上的开阔感,也是主人公的内在心绪的抒发,然后进入到由前八后十六音型与全十六音型构成的紧凑的节奏中,把童年的、青春的、心中的美好回忆一览无余地露出来,将情感的力度推向了高潮。二是旋律的发展看,作曲家采用了变化再现、“鱼咬尾”、重复等手法,看似简易,但这些手法的运用着重在反复地强调主题情感,虽然在旋律上并没有充分地展衍和铺开,却有着极具张力的情感表现,如同海浪一般的层层递进,看似平静,却蕴含着暗流涌动般的力量。

二、通情—情感表达的真实体验

在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属于“再造”行为,对于演唱者而言,在拿到一份歌谱时,说明首先要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情境中,需要通过对歌曲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和练习,才能够激发出自身情感与歌曲主题情感的共鸣。音乐表演美学告诉我们,在诠释一首作品是,要达到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统一。所谓真实性,就是要以作品为依据,不能脱离作品要表达的情节范畴和情感内容。所谓独创性,就是演唱者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理解,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与作品进行深度的结合,才能形成个人的理解,否则一切都是在模仿,或者是“情感的假表达”。正如当代音乐美学家张前所说“对于音乐表演而言,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努力追求音乐作品的原作,又要充分重视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演唱中要有具有情感表达的真实体验能力,就是要做到“通情”,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形象地感受与塑造以及情绪的体验与激发上进行思考。

(一)感受与塑造形象

现代文艺学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仅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物态化的情感的抒发同样也是艺术形象。在此曲的演唱中,对形象的塑造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对歌词的解读去感受歌词中的每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象,如“秋风”、“树叶”、“绿荫”等,因为这些物象着重要烘托出“梧桐树”这一主题形象。同时“梧桐树”又是融化为主人公心中的一种情感记忆,所以在演唱时要带着这种记忆去表现歌词;二是在情感的表达上要考虑如何去塑造形象。情感是发端于人们心中的反映和触动,正是由于对客观物象的观照、理解与思考,才能够激发出情感。在歌曲中,情感又存在于具体的情节中。正如我国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只“解明情节”,才能够在演唱中表现出具体的情感。笔者认为,在情感形象的塑造上需要通过歌词的上下句关联,去理解当时词作者在创作时的即刻心境,此时演唱者就是词作者,通过移情的方式完成角色的融入,那么在演唱的时候就不会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很多演唱者在此曲形象的塑造上之所以体现不出情感的真挚性,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消弭了歌词内容在形象构造中的作用,加之没有从词作者的角度去进行“通情”,于是就造成了形象塑造不完善的情况。

(二)体会与激发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绪是情感的外化,情感产生于演唱者内在感受与体验之中,凝聚于心中的情感需要通过外在的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体会和激发情绪指的是在平时的歌唱练习中要不断地增强对歌曲的理解,考虑词作者和曲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继而才能够将自己的演唱情绪融入到歌曲的表现中。演唱中情绪的体会和激发都是演唱者自身的意念和思维的转化,根据歌曲的主题情感推动自己要用怎样的情绪进行表现从歌词与歌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曲表现的是一种悲情化的色彩,因此在演唱时的情感基调应突出伤感性。如第一乐句的起句“远方吹来一阵秋风”,音色要表现得稍微暗淡一些,衬托出秋风的凉意,以秋天萧瑟般的自然之景转化为伤感的情绪。“从此再没有温存的绿茵”依据应着重强调“再没有”三个字,把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的失落感、落寞感表现出来,也就是要一种“哀”或者“伤”的情绪,通过这样的处理手法可以更好地与主题情感相匹配。在演唱副歌段时,由于在旋律在音区上的变化以及节奏的拉开,在演唱情绪上也需要有一个积极的转变,笔者理解为“情绪的跳跃”,也就是要将久久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块垒”得以瞬间的爆发出来,也就是要将积聚的情感进行释放。在平时的练习中,要体会这种瞬间爆发出来的“快感”,用意念和思维对演唱的情绪进行激发,从而是情感的表达具有真实性,也体现出了演唱者个人的独特理解。

三、表情—情感表达的技术运用

演唱情感的表达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而是要建立在一定演唱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声乐的“表情技术”。什么是演唱的最高表现呢?20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说过“优美的声音并不仅仅来自发声器官,还有赖于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个音的概念。”笔者理解为“这个音的概念”就是如何能够把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音以及相对应的每一个音符做到完美的结合。根据这一理解,在此曲的情感表现上,应从呼吸与气息、润腔技术上进行把握。

(一)呼吸与气息

在演唱中呼吸与气息是发声的基础,对情感的表达起到基础作用。其中呼吸是为了能够为演唱提供发声的动力,呼吸方法的运用以及换气时值的长短对乐句旋律抑扬顿挫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哦听不见,哦听不见,林中的宁静,宁静”一句,分别运用了弱起节奏、休止音型和同音连线形成的切分节奏,演唱时要找准断句位置,根据旋律模进下行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旋律音的进行,其中在休止符的位置上,要做到快吸快呼,稳定好速度、保持好每一个音的时值,从旋律模进下行的角度看,则要突出抑扬顿挫的表现;其次,在气息技术的运用上,则要强调气息的有效支撑作用。以“远方吹来一阵秋风为例”,此为第一乐句的第一分句,结尾在三拍半的“fa”上,此为一个长时值音,演唱是在运用气息托住声音的同时,可适当地加入一定频率的“微颤音”,一方面能够形象地表现出“风”的形象,另一方面能够表现出秋风凛冽、让人有所“寒颤”的意味,有助于增强情境的真实性效果。尾句结束在9拍的do上,在保持好时值的同时,还需要表现出渐慢的力度,凸显出一种久久难以忘怀之情,因此要想达到以上情感表达的效果,需要依赖于气息的支持,对于这个长时值音的表现要有预见性,提前做好气息上的准备,尤其是在演唱力度上,要体现出由强到弱的“微变化”,不能造成明显的强弱变化棱角感,通过慢慢地收腹和横膈肌的缓慢提起释放出气息,在稳定好喉头的情况下进行发声和收声。

(二)润腔技术

此曲是一首抒情性较强的歌曲,在旋律的行腔上要注重细腻化地处理。笔者认为,在演唱时,应当体现出润腔技术的运用。所谓润腔,原本是从中国传统声乐表现中归纳、总结出的一个美学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概念。当代音乐学家董维崧在《论润腔》一文中认为,根据不同的演唱方法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润腔类型,因而也呈现出不同的音乐形态,整体上分为“音高式”、“音色式”、“节奏式”、“力度式”四种。笔者在此曲的演唱上,根据情感表达的要求,着重运用了音色式和力度式两种润腔技术。首先,从歌唱音色的表现看,注重真假声音色的运用,如副歌段第一乐句“噢,我童年的梧桐树”,在趋向高音的进行上需要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加入一点头声,在趋向下行发展时则是适当地加入一点胸声,这样可以使声音呈现出虚与实的变化,在真与幻的交替、对比与融合中表现出回忆式的、难以忘却的惦念志强,这对于主题情感地呈现有着积极地表达作用。其次,在力度的表现上要注重声音的层次性对比,同时还要结合旋律的走向与歌词中内容,如主歌段最后一个乐句“哦,听不见林中的宁静,宁静。”演唱时要抓住结尾句的旋律形态特点,在旋律趋向于下行发展的过程中要渐弱下来;另一方面则是抓住了“宁静”这个词的意境,提示演唱者也要从演唱力度上有所表现。因此,笔者的处理是演唱的力度要与以上这两个方面进行结合,有助于体现出此时主人公由内心而发的追思、感慨之情。

结 语

在对一首声乐作品的诠释时,演唱者要始终抓住音乐的抒情性本质特点,在声音的表现上要力求与情感的表达进行完美的契合。笔者认为,对一首歌曲的情感表达是否到位,是否能够达到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统一、演唱技术与音乐表现的统一。实际上是一个立体化的工程。当下很多演唱者之所以难以再现歌曲的情感,或者一味地从技术上去展露声音,而不是以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为基础,往往造成“千人一面、千曲一味”的情况。所以,对于一首歌曲的情感诠释,要在理解中渗透、在渗透中融入、在融入中呈示,这才是准确、科学地进行歌曲情感表达的内在逻辑。通过对歌曲《梧桐树》的演唱情感分析,也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声乐艺术实践的道路上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艺术与文化修养,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艺术传承者。■

猜你喜欢
副歌梧桐树演唱者
鹿柴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艺术家(2022年7期)2022-11-22 09:48:39
为什么流行歌最好听的部分叫副歌
青年文摘(2021年19期)2021-12-11 23:19:43
雨中的梧桐树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32
副歌:致爱米莉·狄金森
梧桐树下
学生天地(2018年21期)2018-09-11 06:20:34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黄河之声(2018年15期)2018-01-27 14:02:32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大众文艺(2017年13期)2017-03-11 11:36:52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5
那棵梧桐树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