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智慧管理模式应用初探

2022-11-24 22:57
开封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藏品文物博物馆

李 晋

(广州博物馆 陈列研究部,广东 广州 510040)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简称,它是一种时代风潮,是当今各行各业一种新的运行方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慧型城市建设理念广泛推行,智慧型博物馆随之出现。文物智慧管理模式是智慧型博物馆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的主要模式,具有时代特性。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应当高度重视针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工作,针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必须持续加强,文物管理与保护的科技含量与设备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展示的手段和形式需实现突破[1]。“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行,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采用博物馆文物智慧管理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广州博物馆建立逾90年,其定位是城市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丰富。广州博物馆重视文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科研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博物馆致力于及时将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在陈列展览中,使文物的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文物保护与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本文拟对近10年间我国博物馆文物智慧管理模式的运用状况进行回顾,然后以广州博物馆为例,对“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物智慧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近10年我国博物馆文物智慧管理模式的运用实践

(一)实现文物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管理

“互联网+”背景下,许多文物管理部门应用互联网技术,对珍贵文物进行管理。首先,对文物一一进行登记,然后用文字、图片、影像详细记录其信息,展示其现状,建立文物电子档案,此举等于给文物制作了专属电子身份证。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文物管理的效率,上级主管部门也能够实时掌握文物管理情况、监控文物管理工作,实现有效的痕迹管理[2]。2017年4月7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查情况(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通过调查102万个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本摸清了我国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总体情况: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件/套[3]。在调查中,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在文物管理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健全了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文物身份证制度,建设了全国文物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起可移动文物信息共享机制,夯实了文物工作的基础,全面提升了文物保护与管理水平。这项全国性工作的核心目的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全国博物馆的文物信息都纳入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以便于检索、管理、运用,便于开展文物信息利用方面的社会服务。

(二)以数字技术丰富展陈内容和形式

近10年,博物馆间的文物交流展览活动较多。通过先进策展理念下展览活动的举办,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物教育活动,受众的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不可否认,展览的举办对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在展览期间,会受到环境、温湿度、光线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有可能改变文物现状,使之受到损伤。随着展览举办频率的不断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愈发显得重要。现实迫切需要陈列和保管人员创新办展模式。近年来,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及AR、720°VR全景技术办展,成为业界普遍乐于尝试的做法。许多博物馆以沉浸式、交互式等形式展览文物,展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情景,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给参观者带来更多观展体验。同时,通过这些现代化方式,让那些不宜长时间展出的文物能够经常出现在观众面前。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也可以让那些不具备展出条件的展馆为参观者提供更丰富的展品和展览内容。总之,虚拟展览能够突破传统文物展览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扩大受众面,改善传播效果。另外,虚拟展览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展习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虚拟展览不存在安全隐患,能够避免文物遭到损坏,实现对文物良好的保护和管理。

博物馆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图片、实物等文物形态的呈现,通过对文物本身价值的深入挖掘,通过采用各种全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使文物在参观者面前“活”起来,这是博物馆文物展示所追求的目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行,给文物的动态展示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2016年,北京举办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工作人员采用VR技术,展示了殷商时期的建筑及文物原貌,展示了妇好墓的结构及下葬的全过程。2017年,秦陵博物馆采用VR技术,“唤醒”了秦兵马俑团队,画面生动形象。此次展示采用矩阵全景技术,配置200亿像素,画面清晰度达到毫米级。此次展览将兵马俑等文物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参观者可采用扫码的方式来获取各个兵马俑的平面结构图。总之,在文物展示和管理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将参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都调动起来,使之能够多角度鉴赏文物,了解文物的独特价值、感受文物的内在魅力。

(三)打破文物利用的地域限制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地域特征,蕴涵民族智慧,对文物进行研究、宣传、展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物智慧管理模式的运用,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尽管各地博物馆都收纳了大量文物,但仍有不少文物散落于民间,散布于偏远地区的乡镇,这部分文物资源目前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基于此,必须在文物管理上不断创新方法与手段,转变我们对文物的解读与呈现方式,以走出文物管理困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文物的基本认知慢慢发生改变。以往在文物资源宣传介绍中强调“价值连城”,现在注重“接地气”。关于文化价值的理念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下打破了文物管理的地域限制,实现了文物利用率的提升。借助互联网技术,博物馆在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本身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传承作用。许多博物馆都建立了文物的三维模型,此外,还通过多种现代化方式,为参观者提供文物信息查询平台,一方面使参观者能够更多地从自己的视角来观察文物,另一方面打破了对参观行为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限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由外部各方面因素导致的参观者无法观看文物的情况[4]。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有些博物馆还引导观众参观部分未开发和展示的区域文物。这样做,不仅有效保护了那些文物,也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会场,就曾特设以《凡尘净土莫高窟》为题的虚拟现实展览。展区被设计为一个穹顶。利用投影,为观众提供浸入式体验,带领观众参观未对外开放的莫高窟220号洞窟。运用3D动画形式、3D形象复原技术,让莫高窟静止的壁画活了起来。这次展览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总之,博物馆致力于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利用互联网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富有创意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拓展其影响,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四)提升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科技水平

文物被盗案件及文物损坏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08年乌克兰敖德萨艺术博物馆被盗案件、2011年故宫博物院临时展览文物失窃案件、2014年深圳博物馆佛像被盗案件、2018年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明清文物被盗案件,等等。现实表明,博物馆文物安全管理仅靠人力已远远不够,必须引入智能化手段,不断增加文物保护的方式,增强文物管理的科学性,尽最大努力防止文物失窃。现在,许多博物馆都采用互联网新兴技术 (比如人脸自动识别技术等),将传统的人工防范转变为人工防范+计算机自动报警和人脸识别,完善了展柜设计、温湿度传感器设置、库房文物收纳等管理细节,提升了安全防范技术等级,增强了文物管理的有效性,真正为文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家、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有力保障了馆藏文物资源的安全。文物修复属于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类型,采用数字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修复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修复效果。

(五)推动文物鉴定工作标准化、可视化

以往,文物鉴定主要依靠鉴定专家自身的工作经验。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采用红外光谱技术、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测试。整个鉴定工作过程较长,烦琐、耗时,且主观性较强。“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博物馆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技检测和人文考订双管齐下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2010年,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实施的国家科研项目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结项,从此中国书画鉴定走上了科学化、信息化道路。该系统操作起来,简单便捷。如今,已有相关技术研发人员按照计算机算法,根据绘画类文物中笔画线条等方面的特征(比如下笔的轻重),借助多种方法来鉴定文物,文物真伪鉴定的正确率在80%以上。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促进文物鉴定工作标准化、可视化,取得理想的鉴定效果。

二、博物馆文物智慧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

(一)采用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文物管理,推动文物藏品管理有序化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可根据自身条件,基于实用性和可行性,在纸质藏品总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增添电子藏品总册,电子藏品总册录入界面可根据纸质藏品总册的分类来设定。广州博物馆的电子藏品总册目前主要服务于查询和统计工作。其应用结果表明,查询效率大幅度提高。在纸质藏品总册上查询信息,速度较慢;在人工统计数据时,出现错误的几率较大。编制电子藏品总册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可使查询更加便捷,使统计更加准确。对分类藏品账册,广州博物馆也将逐步实现电子化管理。

藏品统计是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全馆的文物征集、科研、陈列、展览、宣传等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不容忽视。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将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运用到文物管理当中。该技术条件下,主要借助射频信号来实现目标的识别。也就是说,给每个文物藏品都附上一个标码,且是唯一的标码,在标码中,记录着文物本身所有的信息。采用这一技术,可实现对文物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借助射频监控设备,可实时掌握文物的现状,一旦出现异常(例如文物损坏),就会自动触发报警系统,便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处理。若有文物被盗情况发生,系统就会自动跟踪并显示文物去向,这对外出展览文物的安全管理来说,特别重要。挪威国家博物馆就借助深度的标记图像与统计信息进行文物自动识别[5]。此外,利用自动识别技术(RFID),还可以实现对文物的快速盘点清理,系统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对几百个标签的读取,然后通过网络来实现文物数据库信息的更新。

(二)对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和管理

“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文物藏品智能化、系统化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文物藏品走出博物馆,来到大众身旁,直接面向社会大众[6]。2020年1月,在国家文物局部署下,广州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数字资源,策划推出一系列网上观展活动。其中,“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列”首批登陆国家文物局网上展览资源平台;“字字珠玑”展览网络版也于同年2月12日以“云观展”方式在广州博物馆公众号上正式推出。在闭馆期间,广州博物馆努力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线上服务。

(三)利用数字技术检测展馆环境,建立“人-文物”数据系统,实现人与文物之间的数据化互动

广州博物馆展厅微环境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该馆购置了室内外温湿度合一监测终端、光照度和紫外线合一监测终端、室内二氧化碳监测终端、室内大气有机挥发物总量监测终端、环境质量综合评估监测终端等100多件(套)环境监测设备,建立了一个“人-文物”数据化互动系统。该平台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将实时数据汇总到环境监测评估系统,进行分析后显示出来。文物保护和陈列人员可随时监测展馆环境状况,根据相关数据变化,结合现场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调整和更换展出文物,确保展厅文物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要采取预防性环境调控手段,主动维护展馆环境健康,防止文物藏品出现退化的趋势。

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打破了文物展览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藏品本身的多样化展示,改变了人与文物之间单向联系的旧有模式,实现了人、文物、监测设备之间的数据化互动,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了文物管理智慧化、智能化。

三、结语

网络时代,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应用于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互联网+”背景下,要抓住数字化建设契机,推动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博物馆文物管理模式逐步朝现代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构建文物智慧管理模式,通过物联网、移动通信及云计算等多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各个博物馆之间的交互,使文物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严谨、高效、有序,提升文物资源利用率,提升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水平,推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藏品文物博物馆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