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平,谷中秀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a.发展规划处;b.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1460)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需要攻坚克难。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数量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创造条件,为教师队伍建设赋能。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培训各有定位,互有关联,构成了一个面向教师的完整的培训体系,共同为教师成长赋能。校本培训是这一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分析探讨当前河南省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教师校本培训,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教师成长性、多元化专业发展需求。如果参训教师很少将培训成果应用于工作情境中,那么教师校本培训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要促进培训迁移。培训迁移是指受训员工将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持续地运用于工作之中,以提高工作成效。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培训应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参训教师成长。当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对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教师校本培训的系统研究与设计,重国家级、省级培训,轻校级培训。从现在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结构来看,即时性培训多而周期性培训少,零散性培训多而系统性培训少,供需不匹配。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校本培训的认识也较为模糊,积极性不高,培训迁移的动力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较为重视教师校本培训的组织实施,但是忽视跟踪评价,导致培训活动质量不高。
教师校本培训强调特色,强调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问诊把脉”,找准痛点、切中要害,解决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校本培训看做国家级、省级培训的一个有益补充。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要凸显三个特色:其一,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属于类型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跨越学校教育、产业经济等多个领域,跨越学校、企业等多个场域。这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具有学术性和师范性外,还具有技术性特征[2]。这就要求在教师校本培训中,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关键作用。由于不同来源、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别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要分类实施。其二,区域产业特色。河南省规划确定了六大战略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计划将豫东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豫西打造成为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将豫南打造成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将豫北打造成为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凸显区域产业特色,为教师队伍赋能。其三,时代特色。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多样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等诸多挑战,需要有效应对。在教师校本培训中,须坚持问题导向,凸显时代特色,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解决。目前来看,河南省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特色不鲜明、方法不灵活,许多学校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企业实践锻炼环节,导致针对性、有效性不强,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作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设计与组织实施必然会受到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距离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目标仍有一段路程。在应然的政策目标变为实然的政策执行结果的过程中,政策工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媒介,它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麦克唐纳和埃莫尔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3](P321)下,对河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相关政策的推行方法或手段进行分析可知,在这一方面,河南省以能力建设性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主要选项,比如推进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此同时,采用给予补贴和奖励等方法,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开展教师培养培训。目前来看,一些激励措施不到位,影响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河南省高职院校认真执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教师培养培训的政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效益,在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看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还是主要依靠上级计划、执行上级政策,对教师校本培训重视不够,对国家级、省级与校级等各级培训不能进行统筹规划,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制度建设、标准建设等事项考虑不足,影响到校本培训实施效果,进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优校本培训,既需要教师培养培训政策进一步优化,更需要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
培训迁移的发生与否以及迁移率的高低,是衡量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提升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性,需要坚持培训迁移导向,这也是做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在要求。要明确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培训各自的功能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分析培训对象、需求评价、培训主题、理论建构、培训内容、团队建设、效果评价以及项目管理等培训变量[4],在对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评价模型[5]、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迁移分析框架[6]、高校教师培训有效性测评框架[7]等已有的教师培训理论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培训迁移理论,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培训迁移模型,并开展实践应用,为有效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另外,要与企业联手,基于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平台,产学研项目等育人载体,以及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制度、资源配置、组织管理、人员配置、信息传输等本领域的各种要素,全面优化培训迁移支持服务,促使参训教师将培训所得应用于本校教育教学情境以及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技术应用情境中。要联合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考察评价培训迁移效果,根据相关数据和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校本培训设计。
要采取定制化策略推进教师校本培训,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区域产业特色以及时代特色,切实解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应用研究中的问题,推动教师的特色发展。在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方面,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合作,探寻不同专业类别、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成长规律及其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形成规律,坚持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原则,设计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生产技术应用、课程思政等不同类别的培训主题,构建教学团队成长模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突出区域产业特色方面,要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革新需求作为培训项目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根据产业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的应然要求,制订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在突出时代特色方面,可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构建教师发展信息数据库,并将其与学校数据中心管理的相关数据库对接,确保学校实时获取教育情景、教师教育行为、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尽量多地获取劳动力市场需求、技术研发需求、一线生产需求等方面不同类型的信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教师知识、技能上的薄弱点,发现影响其工作态度的消极因素,进而明确校本培训的努力方向。总之,要以精准化数据分析,推进定制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琐碎性等特点,构建相关数据库,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需要校企达成一致、协调合作、共同参与。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特色鲜明的教师校本培训,促使政策目标转变为政策执行结果。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既需要符合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政策及上级的要求,也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应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建立健全教师校本培训制度,对相关标准和要求、机构设置、组织管理、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作出系统设计,并使之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保持一致,为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供支撑。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和面向教师校本培训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师校本培训供给能力。在教师校本培训上,应树立系统思维。对外,要拓展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对内,要整合教务处、人事处、二级学院等不同单位的优质资源,统一人员、经费、平台使用,建立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学团队一体化培训制度,并优化教师培训环境,统筹规划、创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教师培养培训活动的宣传力度,提升本校教师对各级培训的认知与重视程度,进而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
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是教师校本培训的责任主体。教师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河南省高职院校应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院部本位和教师本位,与行业企业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做强、做特、做优教师校本培训,为优化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四级培训体系做出贡献,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