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研究

2022-11-24 22:59张建红
关键词:区块政治思想

张建红

(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8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因此,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成为当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遵循。

一、从“传统思维”到“数据思维”的思政理念更新能力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是从机械思维到数据思维的转变。”[2]机械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它是工业时代人们把握宏观世界“确定性本质”的基本思维方式。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展示了数据世界的全新视角,人们不得不认同世界的“不确定性本质”。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教育理念的更新能力,实现从基于逻辑推理基础上的“传统思维”到“数据思维”的更新拓展式迁移。

我们认为,思维方式变迁的物质基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态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空间”已经成为与“家庭”“学校”“社区”等实体环境平行的“第四成长环境”。这种新情况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样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所谓“样态”变化,是指其“根本属性”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其“外在形态”由于受到生成环境的影响发生了特定的变化,具体来看:

一是主客体的自我存在的样态发生了变化。在虚拟空间中,师生不是纯粹的基于数据物理空间以符号为表征的个体,在他们的观念基底上,深深镌刻着现实的思想和情感印记,是“现实个体”和“虚拟个体”的有机融合,身份的虚实融合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度和深度。师生可以虚拟多种网络身份参与网络交往,在网络中实现身份穿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表达机会,体验到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感受到的“现实感”[3]。

二是主客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样态发生了变化。虚拟空间的社会关系大体上是一种自我圈定但边界模糊的状态,师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自由选择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现实空间的社会关系,但又不是纯粹虚拟的社会关系,而是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的有机融合。具有相近兴趣偏好的师生可以组成一个社会关系圈,一个身份可以进入多个社会关系圈,而且进退自由,形成多层次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等。这就是我们在“虚拟空间”中常见的各种“群”[3]。

三是主客体间互动样态发生了变化。师生在虚拟空间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师生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自由穿越,往往会引发身份感的模糊和错位,“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1)1993年7月5日的纽约客(New Yorker)上配发的题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漫画,成为对网络空间虚拟性的绝妙嘲讽。成为真实的存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虚拟空间的“自由意志”与现实空间的“既定规则”往往会发生冲突甚至对抗。这种情况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发生器。

以数据思维为导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更新能力,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大学生在“虚”“实”空间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通过掌握信息技术新方法,更加主动地应对信息时代高校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既有教育普遍属性也有自身特有个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对照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环境样态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材形式、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组成要素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者沿袭行为惯性。大学曾被视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也被视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从上述两个形象的比喻不难看出,相比社会其他组织而言,现实中大学对时代变化的反应相对迟缓。另外从学理上而言,也有学者认为,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从独立的视角对社会进行反思。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身处大学之中,深受大学相对独立的组织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具有很强的惯性,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不敏感。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的时候,大学对此反应不及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常常是沿袭多年以来形成的身份习惯、思维习惯、行为惯性,对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缺乏识变、应变、求变的主动性。

二是教材形式不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教材具有法定性。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统编教材的全国使用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刚性安排,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执行。但我国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决使用马工程教材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区域实际,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分析不同区域、地区的教育需求,根据教育目标差异化丰富教材形式,甚至个性化提供教材,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照信息时代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形式,对时代变化、区域需求反应不够,对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需求回应不够,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需要的针对性供给不够。

三是教育方法以压力式说理为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师以身份优势取代价值认同的现象。这既不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时代感、实践性的特点,也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自主自觉的根本改变。因为,生硬的说教不能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的心灵。信息时代,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改变,知识获取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大大超出了课堂、老师和教材能涵盖的范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教育活动的可视化处理和师生双向互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深度体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信息化处理可以让教育更生动、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四是教育评价表现为单向度。重视知识维度的书面考核,忽视情感、意志、行为等维度的综合考核,重视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评价、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单一向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重点任务中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完善德育评价”提出,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4]

运用“数据思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理念的更新,就是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全样本、接收非精确、发现相关性”,就是要从“实”的空间更新拓展到“虚”“实”结合的空间;就是要从“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的更新;就是要用“数据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应当超越主渠道,以总体性理念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超越课程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重整;超越教师伦理,全面实现教育工作的总体合道德性和学校自律、教师垂范[5]。

二、从“数据模式”到“区块链模式”的思政模式革新能力

从数据库到区块链的迭代升级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交融共享的特点。2019年10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在学生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报告、共享等环节发挥关键性作用。思政模式从数据库向区块链的迭代升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的大数据特征

区块链是一个共享数据库,本质上是一套治理架构。它在一般数据库“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任功能。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和信息具有“难以篡改,更加安全”“异构多活,可靠性强”“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网状直接协作机制,更加透明”等特征[7]。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区块链的这些技术特征恰好能够呼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需求。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能够实现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8]中建立“共享、互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系统。具体来讲:

一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互联。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传播技术加速发展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信息传播有什么技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就运用什么方法手段。运用区块链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信息化翅膀”,是增强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必然选择。从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角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海量的数据资源、复杂的数据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可以把庞杂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分析处理,它通过集成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等技术,促进信息互联共享。信息互联致力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二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互联。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海量信息,看似杂乱无序实则蕴含教育价值意义上的逻辑关系。这是因为,它们发生在教育过程中,随着教育场域的变化呈现不同的信息特征,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内化和外化的效果。而这些信息既是一个既定阶段的结论又可以作为新的教育阶段的分析工具和背景。如此积累、循环、建构而成的教育信息数据库,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能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和挖掘。在某种程度上,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数据的意义和价值。但这种意义和价值是潜在的,需要不断地被挖掘和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让海量的数据有意义,如何让数据说话,如何让数据助力大学生成长增值,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意义上,区块链采取以下3个步骤:首先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阶段,也就是剔除、过滤大量无意义的噪声数据;其次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阶段,也就是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最后是整合集成、深度加工阶段,也就是将各种信息进行汇集产生价值。蕴含教育信息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可以为我们精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工具。

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互联。信息时代,关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海量信息冲破时空的藩篱、介质的阻隔,在各个地区、行业、场景中自由流动、随时切换,非对称程度大大降低。同时,人们被各种信息环绕,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方式更加便捷。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涉及教务、学务、图书馆等多个部门,覆盖教学、后勤等多个领域,表现为多种形式、多种形态。使用好这些跨界的大数据,必须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技术之间的标准壁垒、方法之间的工具壁垒,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宗旨、目标和任务,实现跨界的数据融合。唯有如此,才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和服务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从而避免管理决策的主观化、片面化和简单化,切实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区块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革新

当前,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以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它们对于加速产业变革、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很显然,区块链已经从辅助性的支持工具逐渐升级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源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应用[6]。思想政治教育区块链必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

一是决策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科学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各层级、各单位科学有效的教育决策为前提。从决策的角度看,一定程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研究制定决策、落实执行决策、评估问效决策的完整过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数据在包括教育决策在内的各类决策管理中都扮演着辅助性的角色,传统的教育决策具有局部性、线性化和静态性等特征,主要依靠经验和理性。相比而言,大数据是更多、更快、更杂、更深的数据,能够为全景式管理决策提供全样本、全周期、全过程、全透明的支撑[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要由单纯的经验导向转向数据导向,即从传统的顶层决策和群众创新决策等“主观模式”转变为基于区块链“算法”决策的“客观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诸多环节,要以强调数据所体现的复杂因素体系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研究论证。

二是教学模式从一体化设计到个性化供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育方案。这种教育哲学的前提是,教师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提供一体化的教育供给,默认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预设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教育现实告诉我们,这何尝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同时,与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相比,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日趋加大的客观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过去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10]。在信息时代,教育的时空限制、物理阻隔将会被逐步打破,区块链将会记录、分析和共享日益频繁的师生活动和社会活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新体系,长期以来潜伏于数据之下的教育理论和规律将日益凸显和明朗。区块链将为学习者建立“分类指导”的个性化方案、记录行为轨迹、对学习成果进行智能化个性分析,同时及时反馈给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再根据数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其前提就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数字化记录、科学化分析、个性化应对。早在2007年,美国普渡大学就启动了“课程信号”工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学生从管理系统中提取出来,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分类,然后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供“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

三是管理模式从被动粗放式转向主动精准式。区块链具有数据类型繁多、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等显著特征。以区块链为基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更能凸显出其海量性、预测性、差异性、多样性、高速性、易变性等鲜明特点。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实施精准化管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督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组织结构、行为决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11]。在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更多表现为简单寻求单向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而进入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全部的、全面的、全体的数据说话,以便掌握大学生思想全貌、把握深层次问题。此时,全局的而非局部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非线性管理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面对海量的教育信息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初步的“挖掘、分析、综合”和“重组、利用”之后,还必须进行精准分析才能凸显区块链的育人价值,转化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

三、从“传统路径”到“信息化路径”的思政体系建构能力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整体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目标任务。早在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开始迈向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12]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当前,我们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在传统路径的基础上把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及其增强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作为关键工具和手段,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构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3]。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更是一项结构性工程,需要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前提、信息采集体系作为基础、挖掘分析体系作为关键、科学运用体系作为根本、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保障,整合推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信息化环境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4]。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一体化信息化环境的支持。与传统教育环境的更易感知性和现实性不同,一体化信息化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的超时空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信息强度的变迁性等新的特征,表现为信息容量大、互动性高、共享度强、变迁性频等特点。信息交往实践变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信息化环境的新特点,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需要我们系统整合内外资源、综合把握并形成教育合力。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信息化环境,重点在于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一是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体系。整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及主客体间的行为数据,包括与学生相关的数据、与教学相关的数据、与管理者相关的数据、与家长相关的数据。从理念、硬件、队伍等各个方面将数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智能化管理、大数据管理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二是要加强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数据管理,集成相关数据,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数据共享处理平台、主数据库和功能数据库、基于数据库的业务系统,促使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可以被统计、分析和建模,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操作系统[15]。三是加强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更多吸纳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人才,合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努力从大数据中挖掘更多更大的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提供数据支撑。

2.完善数据整合机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流格局

信息时代,相互交织的信息链产生的综合价值远远大于“信息孤岛”产生的单一价值。但在实践中,通过大数据方式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往往并不是系统的数据集成,经常是独立的数据子集,具有庞大、复杂、割裂、多源等特征。只有进行融合、关联才能发挥应用价值[9]。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教育数据被有效地统计、分析、建模形成数据流格局,才能很好地发现教育的问题,揭示教育的规律,预测教育的未来。当然,运用大数据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海量数据的占有,为此,广泛采集数据、全面占有数据显得至关重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对大数据的信息采集提出了特殊要求。既要做到全过程,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时时产生,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成长成才全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更新的纵向“数据链”;还要做到全场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处处产生,分布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场所,是一个分散的、多样的横向“数据库”;也要做到全覆盖,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人人产生,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是数据源,是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立体“数据包”。为此,大数据信息采集要从多样的数据源中挖掘动态的数据流,形成有意义的数据链,搭建基于关联数据的“人—事件—信息”数据流格局,以此为基础建构高校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整合机制。

3.筛选整合信息资源,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式平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守门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16]。信息化条件下,面对多元开放环境和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客观上要求高校适时地重新整合和拓展相关信息传播机制,以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与掌控。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筛选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实际上是数据价值的挖掘整合工作。正如维克托·迈尔·舍恩所言,信息时代一个最重要的转变便是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不再单纯地从事实中寻求原因,更要从看似无关的数据中发现某种相关关系[17]。发现并建立起数据的相关关系,一是需要多主体广泛参与,包括教师、学生、管理服务人员等在内,人人皆可成为教育大数据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也可成为教育大数据的关注者和研究者。二是需要多视角切入,对这些独立、碎片化、庞杂的数据进行收集、清洗、过滤,并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转换,通过数据整合、集成和重塑实现数据间的深度交互。三是需要多方法使用,借助数据挖掘工具中的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以及探索性、定性、离线、在线等多种方法的科学分析,才能获取核心关键信息,同时发现隐藏的逻辑关系。

从教育主客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位置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着力构建集知识性、政治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式信息平台。鼓励大学生运用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实习实践资源、创业就业资源、朋辈校友资源等信息资源,并开辟评论、点赞、转发功能,通过互动学习促进成长。比如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S模式,相比于MOOC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可以把自主制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知识小视频、抖音、图片等上传到平台,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示交流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识、理念及其学习成果。师生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互动讨论深入学习。从线上线下O2O全闭环互动模式进化到P2P嵌入式双向互动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主流价值观主动建构的主体。

四、结 语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任务,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主动建构更好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内在要求。信息时代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时代任务的同时,也在不断“询唤”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我们要以自主、自觉的姿态,在历史的、具体的、生动的信息交往实践中,通过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资源与发展机会。

猜你喜欢
区块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