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萍
(无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为背景,突破狭隘的民族历史观,反对冷战思维、零和思维以及单边主义逻辑,关切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调节构建公正有序、共同繁荣的世界新秩序,已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广受认同的全球共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运用全球化的宏大视野分析和探讨了社会形态何以更替、世界历史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在批判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构建公平公正的、人人自由发展的和谐社会,并在揭示“虚假”到“真实”中实现了对真正共同体的价值表达和历史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价值理念表达方面根本一致,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人类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
马克思以实现“真正的共同体”为价值旨趣和理论精华,旨在于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双重领域实现人的解放,具有深厚的人类情怀和和谐意蕴。区别于乌有之乡,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抽象性、利益的虚幻性等不和谐现象进行深刻批判,勾勒出“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人与人、人与共同体和谐共在的理想状态”的真正的共同体,使主体间性的和谐交往关系成为理解真正共同体科学内涵的锁钥。
与以往社会形态相比,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从本质上来看,以自私自利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使得人与自身、人与劳动生产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世界分解为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2]54,人与人相互隔离成为一种常态。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个体在异化劳动中逐渐脱离共同体成为“原子式”孤立而抽象的个体,彼此割裂或紧张对立。一方面,人们把自我作为绝对的利益主体,把他人作为自己获利的工具和手段,人日益依赖物,在使用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过程中不仅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而且使自己也异化为片面的个体;另一方面,作为生活共同体的个体之间不再是相互团结,而是被彻底工具化和手段化,为了满足个体私利不惜将他人甚至自己作为追求名利的工具。在这里,人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与人之间因无法获得相互支持而最终无法实现人的解放,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首要前提和核心因素,是与抽象的人相对应的感性的、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相互依存的“交互性”存在。所谓“交互性”,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性和交往特性的内在规定,“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2]187。资本主义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共同体之间的交互性关系,使人失去了现实性和社会性根基成为抽象意义的符号或工具,不符合社会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马克思摈弃了个人与共同体的二元对立思维,也超越了黑格尔在“绝对精神”理念下的、关于个体与共同体辩证统一的抽象规定,以建构性视角在现实的、感性的和实践的基础上界定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并且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3]394。人具有共同体属性,共同体内生于人的本质,二者相互依存、和谐共在的理论设定终将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变为现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从价值目标而言,历史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人类命运必将超越原子式的抽象个人和虚幻共同体,朝着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迈进。第二、从生活方式而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实践为基础,人的社会属性与共同体的社会职能赋义是客观的历史生成,必然促进个体与他者、与共同体相互依存、互动共生,形成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构成关系。第三、从实现途径而言,“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如果说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主义束缚的利己主义者的胜利,那么人类解放则是要实现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到人自身。只有相互联合的现实的人,通过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用暴力手段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才能摆脱原子式个人的束缚所导致的个人局限性和人际关系的狭隘性,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并从中回归人的主体性、实现个体与他者及共同体的自由发展和和谐共生。
共同体是人们在理想意义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本身预设了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和谐共荣等价值理念。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现实生活共同体要经过三种形态,在个体对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过渡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个过程是坎坷而艰辛的,其重要的体现就是共同体在发展走向中日益背离了共同体本来的价值规定,不能保护成员的利益,甚至站在成员个体利益的对立面。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就是这种虚假或虚幻的共同体。由于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冲突,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将其凌驾于共同利益之上,并通过表面合理、实质虚幻的形式,即:“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2]536。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虚幻的共同体,主要体现为三大方面:首先,虚幻的意识形态。个体普遍利益的虚幻共同体采取普遍利益的表现形式,统治阶级为了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把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家利益冠冕堂皇地解释为社会共同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言,“赋予自己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2]46其次,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个人与共同体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共同体应该成为个人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离开共同体的个人无法真正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共同体却背离了人的普遍性发展需要,“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4]为捍卫资本家的利益而剥削禁锢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自由,无产阶级成为封闭孤立和狭隘工具化的个体,在现有体制之下逐渐被“物”的异化所统治,不仅无法获得应有的利益,还要不断让渡自身利益给标榜为“国家”的“虚假共同体”。最后,抽象的“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不合理社会分工导致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和阶层分化的日趋严重,个体在资本无限增殖中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成为抽象意义的人,其个体权益也无法得以保障,资本主义实质上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是政治和法律意义上“政治天国”形式的平等掩盖了“市民社会”事实上的不平等。
基于此,马克思在揭示和批判虚幻共同体的过程中,明确了人类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人类只有把自身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类存在物,把真正的共同体作为人回归本性、实现全面发展、获得个人自由的根本性力量,自身的真正解放才能实现,这个共同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个人才能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最终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真正实现个体的自我占有和充分自由[5]。
马克思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扩张把各国的资源和市场都纳入自己生产消费的范围,更加促进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人类社会将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是无法阻挡的历史规律和客观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推动这一转变的根本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交往日益密集,各民族封闭、僵化、孤立的生存格局将逐渐被普遍交往和相互接纳的关系所取代,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540-541。虽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充满罪恶,但这就是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各种挑战,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坚持成为一座孤岛。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逆转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缩短了精英之间的距离,模糊了民族情怀和临时居住地的界限,破坏了劳动和生活传统意义上的关联。社会本身就是由人所构成的、处于不定型的生活和发展状态之中,人的行动的形式是社会,而人的行动是为了人的共生共在[6]。
同时,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现代性困境、全球化所依托的资本流动性带来的不和谐,以及去处境化所引起的人的孤离感和虚无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首先,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资本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无视其他民族的民主自由和发展诉求,通过资本逻辑强行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对人的主体性自由和发展意义的消解。其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3]394,强调现实的个人和人的现实世界是共同体概念的根本,理想的共同体应是个体自我实现与共同体自由繁荣的双重显现,以重塑整体性的生活状态。最后,全球化进程应超越资本主义抽象的人性论所建构的自由主义迷梦,独断专行、征服与控制违背了人类“和谐共在”交往理性的价值规定,人类共同体应是丰富而多元,并且体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平等交往、公平正义等价值和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多元整合不断发展,马克思憧憬的相互依存、互动共生、和谐共在的人类共同体日益显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构建既是对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西方哲学主体际问题的理论解答[7]。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凝聚全球共识、回应世界历史新趋势,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和发展。
对社会持续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相通之处。如前所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现实的“人”,在人与共同体互动共生、相互依存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维,预言历史将成为世界历史、全人类命运相连并将共同朝着真正共同体迈进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充分证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未来方向判断的真理性。然而,与这一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相违背的却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维的呈现,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关于“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摆在世人面前。对此,我国率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应充分认识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并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每个成员的生存价值都关联着人类整体生存价值,任何一个危机都可能给各个成员带来危机,这也正是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核心要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正确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交往理念;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对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针对性。首先,从历史视角,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总结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有人命运相连、只有团结合作才是出路的历史规律。既秉承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强化了马克思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关切。其次,从现实的视角,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将在很长时间内并存,但面对现实须由对抗转变为合作,须抛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偏见,顺势而为促进互惠共赢,维护人类整体利益。最后,从未来的视角,安全稳定是民心所向,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大势所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这个星球变成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8]433,这既是对人类文明的前瞻性思考,也代表了人类前进的方向,更是如何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答卷。
当今全球化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全球化模式存在弊端。由于资本逐利特性是促进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因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实质上表现为受西方模式左右的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大国凭借自身发展优势,容易忽视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普遍利益,制造各种人为障碍,片面维护个体利益或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提出文明优越、种族优越等不和谐论调,践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逻辑,在全球范围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交往秩序。资本主义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塑造着虚假的意识形态,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践踏国际交往准则和破坏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违背了经济发展潮流和国际社会一体化的趋势。正如有学者指出,“西方全球化正在使人类社会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简单化。……这种美式的西方全球化,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一切灾难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全球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与进步的最大阻力与最大威胁。”[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根本上维护全人类利益,并非要单纯否定资本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亦非片面否定现有资本主义所构筑的世界经济体系,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主张“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0]这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蕴含人类情怀和价值理想高度一致。首先,维护人类利益的整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马克思人的解放的价值立场,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关切现代性语境中人类的生存困境,把维护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目的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积极探索合理的发展路径,维护最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整体利益,坚持发展之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旨在实现人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幸福。其次,坚持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倡导全球化应该体现总体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应只是某个西方大国经济模式和发展理念的强制推广,而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和自由,体现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实现全球化在尊重各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的共同推进,最大程度上建立互相依存、公平公正的共同发展模式、以及最广泛的社会生产体系。最后,实现交往秩序的多元性。主张打破虚假意识和资本逻辑对全球经济的束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全球化大势,确立包容开放、互惠互利、守望相助、合作共赢的多元性交往秩序和发展思路,在共同发展中体现不同文明、不同国度人民的利益,实现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发展目标。
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而实现共生共荣理想社会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689只有社会成员广泛联合共同发展生产力,才能最终消除不平等的社会根源,实现人的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创造理想社会的基本路径,但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在实现人类幸福之路上,共同繁荣既是目的也是必要的手段,并且离不开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互动共生。
如今,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有机整体性,尽管不同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但共同的风险和挑战使各国面临共同的治理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加强交流合作、联合起来共谋发展之路的重要意义。实现共同繁荣是各国人民的普遍需求,任何孤岛式的个体都将丧失发展红利。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是基于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大势的必然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8]434,就是要做到:第一、超越狭隘的利益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促进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促进、双向繁荣。不断提升共同体维护和提升个体利益的效能。实现共同体无差别无歧视的公正性,满足个体对共同体的发展期待,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人类社会改革发展成果,使人类朝着真正共同体迈进。第二、关注人类生存发展境遇,破除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僭越所导致的人的生存危机,以及资本全球化扩张引起的人在精神上的孤立感和虚无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全新的普惠世界人民的发展理念,认为“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11],要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发展创造条件,也为实现人类解放,朝着真正共同体发展创造一切机会和可能。第三、摈弃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偏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求同存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全面繁荣和共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提倡各国共同参与和治理全球事务,各国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倡导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治理体系,把人类生存的地球建成人人参与、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大家庭,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过程和艰巨的战略任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新形势下,系统总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基本规律,应对世界变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促进形成和谐共融的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有益启示。
任何矛盾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多样性是世界应有的客观现象,多元多层次文明的并存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客观现实。多样性必须在统一价值引领下才能有序存在,需要在多元文化中寻求和达成价值共识,以价值共识引领多元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从理论上讲,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关于社会性的人和交互性的社会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对形成于不同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共同体的深刻认同;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生产力的发展都不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单一直线式的推进,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并非从根本上相互对立和冲突。习近平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2]。从实践上看,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已成普遍态势,而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必然引起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反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马克思和谐理念从理论走向现实,是对世界旧秩序“非共同、不全面、非共享、不可持续的回应”[13]。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始终坚持“共识统一”与“共生多样”的辩证统一,促进公平正义全球新秩序的构建,为通往人类真正的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应尊重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民族。以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共识引领多元文化,坚持个体价值和共同价值的有机统一,展现多元文明冲突的共处智慧。其次,坚持“相互守望而不相害”的多样化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凝聚最大公约数。在全球交往中实现共荣、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均衡和共同发展。最后,脱离外部逻辑和单向度理性,超越“中心—边缘”和“民族—世界”的狭隘思维,坚持个体价值与共同价值的统一,促进形成和谐而又充满张力的全球构成性关系。
马克思和谐理念强调个人与他者、共同体的辩证统一与和谐共在,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基础上,体现了深厚的正义性价值情怀。首先,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正义不是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每个人,而是对每个人的不同需要予以同等的关注。”[14]封闭、孤立、狭隘的个体不可能实现自我的自由发展,只有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个体,依附交互性的社会关系和共同体中每个个体的力量,才能创造新的社会形态,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反对将共同体作为先于个体、高于个体的绝对实体。共同体由不同个体联合组成,产生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需要,应该承认并肯定个体人格、意愿,并为个体发展提供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基本条件和利益保障,凝聚起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探索到了能够真正实现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在的正义之路,即:作为真正共同体的“自由人联合体”。从根源上消除了剥削、奴役和压迫的阶级对立和非正义关系,摒弃了抽象人性论、虚假的人权论和空洞的自由平等论等非正义理念,联合起来的个体真正掌握并使用生产资料,通过共同地有计划地发展生产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实现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有条件下具有现实性和正义性基础的当代“真正共同体”。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尊重人的主体性人格和民族共同体的尊严,推动各国在现有制度下的共同进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各种发展困境,各个国家的人民都是自由平等的主体,举什么旗,走什么样的道路,应由各国人民自己选择;需要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共谋发展,以“民族—国家共同体”为核心,以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体为辅助,顺势而为推动利益共生、命运与共的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形成;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体、民族前途与人类福祉的整体性融合,在中国道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有机互动中,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所制造的种种对立或壁垒[15],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低级向高级、由自然共同体经过虚幻共同体必然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客观规律,勾画了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根本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民族和世界辩证关系的科学判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超越民族、地区、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差异,构建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一方面需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尊重和维护各民族的主体性地位和根本利益。以促进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交汇点,打破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和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实现“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0]的和谐世界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率先提出,倡导全球交往应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基础上的共同价值,并且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领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令世界瞩目,也因此遭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误解、敌对、抵制或打压。因此,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16]这一世界宣言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共鸣,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终极话语权和道义感染力。
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要始终坚持全人类的立场,维护世界整体利益,共同谋划共商共建共享共荣的人类发展新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中国率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进一步团结世界各国力量,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宗旨的基本原则,维护国际法和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还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打通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或社会主义等价值壁垒,打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平等不公正发展局面,努力寻求并达成惠及各国的最大公约数,以推动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秩序。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共同体发展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指出了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终将被理想的“真正共同体”所取代,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结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预示着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共产主义的实现道路充满复杂性和曲折性。
同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社会规律和世间正义,但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人类的积极努力,离不开在尊重规律基础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一、在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成功。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总体上在曲折中发展前进,既有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功,也遭遇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国际共运的严重挫折。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令世人瞩目,但也面临着“中国威胁论”、贸易壁垒、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维的挑战。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既要有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要在实践中凝聚共识、汇聚攻克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实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样,都是理想性与现实性、正义性与曲折性、目标性与过程性的统一,两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关联性,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巨大成功将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因素。第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人类命运的关系,提升人类的普遍觉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相关性日益显现的今天,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命运依然受制于资本主义及其全球性逻辑,世界人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危机与人类灾难的关联性。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改变全球治理体制中的不合理制度安排,改变“失序和碎片化的世界”,提倡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这一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因此,在实践中促进人的理性的回归与人类普遍觉悟的提高,将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步入正轨、顺利发展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