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体育思想的实践品格、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

2022-11-24 22:39李凤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贺龙运动员

李凤梅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必将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形成覆盖全民的健康服务体系;如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中的独特价值;如何继续完善体育管理体制,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重新认识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及实践,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开展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借鉴价值。贺龙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在革命斗争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围绕体育运动和体育工作作出了系列讲话、批示和指示,形成了具有鲜明实践品格的体育思想和经验。正是凭借这种体育思想,在主政体育工作期间,他以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作风,整合多方资源攻坚克难,解决了体育事业面临的诸多问题,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的特色体育之路,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学界研究贺龙体育思想的成果数量不少且带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以2000年为界,之前以纪念性的文章和著作为主且发表或出版时间较为集中,之后以党史方向的学位论文和体育基金课题(及依此发表的系列期刊论文)为主。整体上看,已有研究成果广泛论及了贺龙体育思想的方方面面,有些成果甚至给人带来过度诠释或牵强附会之感,而从实践层面探讨贺龙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的成果,虽现实意义重大却尚属少见。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贺龙指导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思想理路和实践经验,总结和反思其历史贡献及当代价值,进而探寻有利于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思想资源和启示。本文是一种尝试,希望能产生抛砖引玉之效。

1 贺龙体育思想的形成及阶段性特征

在中国革命史上,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为争取当家作主之自由,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贺龙为建成现代化中国鞠躬尽瘁,留下了忠心爱国的崇高品格;在新中国体育史上,贺龙为去掉“东亚病夫”的耻辱而建章立制开新局,奠定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贺龙体育思想正是在此期间萌生、形成和发展,带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1 幼时生活和成长的经历成为贺龙体育思想扎根基层的底色

1893年3月,贺龙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祖上曾是名门望族,但是他出生时已家道没落,沦为贫农。当时洪家关被称为“武术之乡”,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起来与恶霸势力进行斗争,许多家族几代人都练就一身好武艺。贺龙家族也不例外,他从小就跟随祖父、父亲、堂叔等长辈学习武艺,不仅养成了除暴安良、侠肝义胆的英雄气质,也深刻意识到练习武艺和强健身体的重要性。

因生活在封建落后思想依然盛行的年代,贺龙“从小就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因而和当地富家子弟经常发生冲突”[1],并逐渐形成了为穷人打天下而强健体魄的观念。他虽天资聪颖,却因生性顽皮失去了对私塾的兴趣,幼年没读过多少书就外出闯荡。直至多年后,贺龙才真正意识到读书少和没文化之苦,决心通过自学等方式弥补这一缺憾。纵观其军旅生涯,贺龙“从组织军队以来就十分重视办训练队、教导队、教导团和随营学校以培养人才”[1]60,想必也与其童年时期的个人经历有关。生于“武术之乡”的环境熏陶和儿时成长中的深刻经历,对贺龙后来非常重视体育以及形成“为穷人打天下而强健体魄”“体育为无产阶级服务”等体育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决定性影响。

1.2 多年从军生涯塑造了贺龙体育思想的革命化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外敌虎视眈眈,广大民众的生活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爆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青年时期的贺龙积极动员和组织同乡“两把菜刀闹革命”,迈出革命斗争的第一步。目睹局势动荡和国破家亡带来的危机,他更加坚定地意识到强健体魄对于个人安危和民族存亡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锻炼身体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思想。正是这种服务于战争需要的取向,成为贺龙体育思想及实践具有的革命化特征之根源。

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贺龙的体育实践主要反映在建军治军方面。例如,以“练好身子,战胜敌人”作为军队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任务,将体育列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并使之制度化,提倡开展武术、射击、游泳、骑马、登山、爬树等军事化体育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篮球队”及其组织建制成为贺龙体育实践的典型代表。贺龙正是“通过一二〇师开展体育运动的实践,给他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并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开拓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2]。他要求队员们树立为革命而打球的信念,通过锻炼钢铁般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各种艰苦的战斗环境;明确提出“开展体育活动,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服务”“打球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打球活动促进军民团结,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这些观点和主张决定了贺龙体育思想军事化的鲜明特征,强化了他运用军事化风格和方式管理体育工作的意识,提高了“体育出战斗力”“体育出生产力”等口号的动员力量。

1.3 “一穷二白”的国情强化了贺龙体育思想的实践品格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较弱,国人因被标签化和污名化受尽屈辱和嘲讽。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百废待兴,体育事业也是“一穷二白”。为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改变民众体质和健康状况,党和国家提出并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新体育思想,随之成立了国家管理体育事务的专门机构。国家体委(成立时简称中央体委,1956年改为国家体委,本文统称国家体委)成立时,贺龙临危受命,根据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阶段性需要,积极动员和联合多方资源,开拓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主政国家体委后,贺龙以服务国家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最高目标,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倡导民众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全面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使之经常化、普及化。同时,他非常“重视建设优秀运动员队伍,培养出屡建功勋的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登山队;重视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关心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创建了多所培养体育人才的体育学院”[4]。在当时国家经济、文化和体育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我国体育实践需要出发,逐步确立并健全了开展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体制机制。贺龙主政国家体委期间的体育主张及实践,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初创期的重要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品格。

2 贺龙体育思想的实践品格

贺龙的体育思想主要源于多年的革命和军事实践,他将“自己长期在革命队伍中形成的立场、观念、思想、方法、作风、品德等,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深深地融入新中国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体育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6],对贺龙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1 全民性和政治性是贺龙开展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全民性和政治性是贺龙体育思想及实践的核心要义,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新体育是新中国与旧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区别,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新体育事业的重要保证。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贺龙将全民性和政治性作为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顺应国家建设的阶段性需要,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新体育思想。从《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到1952年毛泽东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说明全民性将成为区别新旧中国体育的根本特征。贺龙向来重视体育,深知体育工作是关系当时6 亿人民健康的大事,曾多次在重要场合阐明和宣传体育运动的重要价值,指出并强调“体育运动绝不应当是只供少数人玩乐的工具,而必须成为动员广大群众为生产服务的重要手段,成为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7]。在工作中,贺龙提出“要发动群众搞体育,工厂、农村为生产搞体育,学校为学习搞体育,要为生产、国防服务,要勤俭办体育”[8],认为只有密切结合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引导民众参与体育,体育运动才能真正普及。

贺龙认为做好体育工作必须依靠党的领导,服务于国家的总路线。贺龙指出,“正是党的领导保证了新中国体育运动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9],我们的体育队伍必须对党忠诚,坚持政治挂帅,要又红又专,“红就是政治,专就是技术。不问政治是危险的,空谈政治也是假的”[10]。当时有人轻视打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贺龙明确表示“打球主要是打政治,不是光打技术。要把政治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11]。他强调“训练运动员要注重政治训练”[12],“克服保守观点和单纯技术观点”[8]541-542,时刻警惕为体育而体育、为竞赛而竞赛的形式主义和锦标主义。针对政治学习与专业训练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政治为训练服务,把政治思想工作做活,是为了训练,为了出成绩。出成绩反过来又为政治服务”[13]。为了说明政治的重要性,他在《体育报》创刊5 周年庆祝会上指出“《体育报》是业务报,但不能脱离政治搞业务”,除报道比赛外,还要对广大体育队伍进行政治教育、阶级教育,加强政治时事宣传[8]641。面对某些国家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贺龙认为体育运动是国际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只有更快地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才能对外显示国家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当时特殊的国内外局势,贺龙认为体育工作只有同时坚持全民性和政治性的根本宗旨,才能逐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增强人民体质,实现体育运动服务于生产、国防与经济建设的基本目的。

2.2 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调研是贺龙开展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贺龙认为做好体育工作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为了加快推进人民体育事业发展,他号召体育工作要像其他工作一样,切实、认真地学习苏联经验,应克服保守主义,同时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强调一定“根据苏联历史发展的情况和我国当前体育工作的需要”系统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8]580。在体育训练中,贺龙指出学习他人要以我为主,目的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在自己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不能学了别人的,丢了自己的特长和固有风格”[14]。他认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要全面学习好的思想、方法、技术和战术,训练精神要学日本女排,采用高强度的训练负荷;方法要学郭兴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比赛要学人民解放军,努力做到“三不怕”(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五过硬”(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他坚持和强调体育工作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无视国家建设和人民的需要,不去积极开展这一工作是不对的;不顾客观情况,盲目地发展也是不对的”[15]。例如,关于如何开展厂矿体育工作的问题,贺龙认为应该实事求是,体现区别对待的指导思想,根据产业性质、工作时间和体育开展基础的不同,有计划地选择重点,形成切实有效的做法和经验,避免形式化、口号化和不踏实的工作作风。

贺龙要求开展体育工作应该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为贯彻落实体育服务于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的方针,贺龙亲自前往学校、厂矿、机关和广大农村,积极动员广大民众锻炼身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同时针对推行劳卫制、早操、工间操以及开展民间体育等具体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在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上,贺龙认为体委干部的具体工作依然停留在机关里、会议上、文件上,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文牍主义现象,“工作开展得很不深入,有计划地下到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做得很少”[8]581。在指导第一届全运会的筹备工作时,他明确要求各级体委领导“要深入下层,种试验田,办器材工厂,抓技术领导,抓现场会议”[16]。对于国家体委的日常工作,贺龙明确要求“要多深入运动队,了解队员的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缺点”[8]631“科研所要下去蹲点,看训练,搞调查”[8]658,真正服务于一线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2.3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是贺龙开展体育工作的主要经验

贺龙知人善任,注重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体委成立初期,为了建成一支高水平体育干部队伍,贺龙可谓四面发力,广泛动员,终于感召和调集了蔡树藩、卢汉、张非垢、张彩珍、李梦华、曹建纯、董念黎和董守义等一批高级人才,投入到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初创工作中来,促使体委快速形成了有序的工作格局。到1954年前后,贺龙指导国家体委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充实和组建了国家足篮排球、乒乓球、田径、网球、体操、游泳等项目的运动队。早期在运动员的培养和发展问题上,贺龙更是兼容并蓄,力排众议,做到了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动员和吸引许多海内外运动员献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同时还坚持解放思想、有奖有赏的原则,建立奖励激励制度,引导和教育运动员学会做“有名英雄”和“无名英雄”。他强调“看人不能看死,要看其发展”[1]480。他对因个人家庭或出身受到影响的运动员非常关心,并亲自出面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包括曹汝霖的孙女曹其纬和在香港失业被债务纠缠的傅其芳,以及王文教、林丰玉、汤仙虎、容国团等在内的国家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的一批优秀运动员,为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贺龙重视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为了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贺龙要求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体育制度和专门的组织机构,为各地区提供科学的体育技术指导及组织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一系列指导群众体育的“劳卫制”锻炼标准与运动员和教练员等级制度及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一批基层体育协会、业余体校、专业体院和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其中,贺龙对创建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倾注了大量心血,曾多次到该校调研并指出:“体育是一门科学,体育学院应该担负起这个任务。要在战术、技术、解剖和体育理论诸方面都搞出一套东西来,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训练水平而服务。”他希望,中央体院作为当时我国体育界的最高学府,“在学术上要有我们自己的教授,要力争成为世界上一个有权威的体育中心”[16]185。为了快速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贺龙积极推动了1958年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成立,而后又要求科研人员“搜集和研究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技术资料和乒乓球拍”,最终“试制出球拍的海绵和胶皮,达到了日本著名的‘蝴蝶牌’球拍的水平,球拍的木板达到了美国威尔逊牌球拍的水平”[17]。当我国登山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获得成功后,贺龙建议国家体委举办“攀登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展览”,明确指出“没有科学考察,登山就没有生命力。登山队员要用科学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12]。这些做法和经验说明贺龙对体育科学发展给予极大支持和关注,奠定了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3 贺龙体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贺龙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贺龙体育思想是贺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贯彻党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正确地处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开创了体育工作的新局面”[18];他坚持从基本国情和体育事业的需要出发,开创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的特色体育之路,为今天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育思想

贺龙从体育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提出并阐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重要地位和作用,确立并实施了开展体育工作的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品格的思想体系。

以服务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目的,贺龙阐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基本方针和任务,即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并使之经常化,增进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和积极动员,引导民众逐步建立对体育价值的正确认识,实现个人体质增强与国家建设需要的统一,彰显出体育运动在国家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较早提出并强调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提出体育运动应该在全军得到广泛开展,继而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出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2]3;主政国家体委后,他强调“普及与提高是统一的,有普及才能提高,提高也是为了普及”[19]。自此,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原则,促使最初以要求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实现的普及逐步转向实现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体育工作的重心和任务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明确肯定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到现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一原则依然是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同时,在指导群众体育工作中,贺龙认为广大民众要因地制宜,坚持业余自愿的原则,利用空余时间灵活多样地全面开展体育运动。在竞技体育领域,他提出“赶超世界水平,为国争光”的伟大目标,培养运动员和教练员具有“国内练兵、一致对外”“赢球更要赢人、输球不能输人”“打出中国的风格、打出世界的水平”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优良作风,并借鉴军队训练模式形成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这些口号和原则是贺龙提倡的革命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不仅对当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格局和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贺龙体育思想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检验并得到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的经验结晶,也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和理论的雏形。

3.2 形成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

新中国成立时,体育发展基础非常薄弱,体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贺龙认为“搞体育工作,不能享现成福,而是要白手起家,艰苦创业”[1]471,要积极献身于人民体育事业和国家建设事业。他非常重视体育赛事的带动作用,为了更快地赶上和超过世界体育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为国争光”为首要目标,以“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为基本要求,以国家队和体训班为主要抓手,以国家和地方体育相关部门为重要保障的竞技体育模式。“为国争光”这一竞技体育目标是由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的,也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必然要求。“国内练兵、一致对外”要求体育工作者应该以国家需要和利益为重,形成局部服从整体的大局观,服务于“为国争光”的首要目标。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与提升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力量,各项目的国家队或参加集中训练的运动员肩负着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激励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而从管理上为其提供条件保障。在具体制度和措施上,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我国先后制定了“劳卫制”锻炼标准、运动员和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运动竞赛制度以及各级赛事奖励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专业体育组织、业余体校和行业体育协会(如中华全国总会成立的中央体训班、军队系统成立的八一体工大队以及中国铁路工会建立的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运动员输送模式。这种带有历史阶段性特点的竞技体育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有限资源的高效整合,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也“体现了竞技体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任务服务的基本宗旨”[20],是我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仍不同程度地影响当今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3 积累了体育工作的重要经验

贺龙非常重视体育赛事的价值,将体育赛场作为实施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他认为运动员在赛场上“不仅要比技术,还要比政治;不仅要比体力,还要比勇敢、机智,比意志坚强”,要把赛场当成力争上游的共产主义风格的“比武场”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大课堂”;回到自己的岗位后,要成为“基层单位中体育运动的宣传者、组织者以及技术指导者,成为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积极分子”。为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作风,他认为举办体育赛事不仅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能够培养坚强、刚毅、勇敢、正直、勤劳的优良品质,发扬“赢球更要赢人、输球不能输人”“打出风格、打出水平”的良好体育道德和情操,实现“赶超世界水平,为国争光”的伟大目标。当时体育赛事对运动员的教育意义及运动员对广大民众产生的榜样力量,既是体育运动长盛不衰的源泉,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

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少数运动项目。20 世纪50年代初,为了快速提高我国竞技水平和培养出国际一流的体育队伍,贺龙要求选拔运动员直接送到先进国家学习和训练,他们回国后再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其他运动员。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从游泳、足球、排球、举重和体操等项目中选派的一批年轻运动员,被送到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和深造。这批运动员回来后都成为了各自项目中的骨干力量,快速有效地提高了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如举重运动员陈镜开、田径运动员郑凤荣、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等不仅创造和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也极大推动了举重、田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以及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第26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成功举办和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基于有限的资源和经验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最好证明。在发展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集中力量发展少数项目并总结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其他项目;通过以点带面式的辐射发展策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扩大发展的对象和范围,是贺龙主政国家体育工作期间的宝贵经验,至今仍不失借鉴价值。

4 贺龙体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贺龙体育思想及实践形成并发展于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不可避免地带有当时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印迹。辩证地看待贺龙体育思想及实践,选择性地汲取其中的精华,对于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4.1 积极引导民众形成科学的体育观

科学体育观的形成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成为衡量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回到20 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由于深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民众对体育及体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带有偏见。为了改变和纠正这一现象,贺龙通过各种会议和场所进行宣传,希望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全国人民利益和国家民族前途的视野来认识体育,“把体育当成终身事业”干一辈子[8]607。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和体育资源匮乏的现实,贺龙的这一看法在当时与其说源于个人对体育的热爱和重视,不如说是一名党员干部所具有的党性和修养。反观当下,体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水平已明显提高,体育人的职业认同和发展也早已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然而在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信息更加碎片化的背景下,许多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现象或“刻板印象”,如体育赛场不文明行为、狭隘民族主义所滋生的“锦标主义”、对某些项目运动员的“污名化”现象以及形形色色的体育网络暴力等,依然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介网站和现实生活中。因此,如何引导广大民众逐渐形成和建立更加文明和理性的体育观,让体育成为传递自信、健康、阳光的正能量,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一种“在努力中寻求欢乐”的生活哲学,是新时代体育工作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新课题,对于建设体育强国、营造人民美好生活环境(尤其是精神环境)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4.2 更加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因素,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也是“体教融合”理念的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体育人才匮乏,运动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面对这一难题,贺龙意识到运动员培养的紧迫性,指出“培养运动员,要多里求精。中国人多,潜力很大,一定有人才[8]606”。在扩大运动员数量和规模的同时,他也非常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认为运动员应该成为有修养、有知识、有头脑的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学习运动技术理论外,还要学习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和文化(包括历史、语文、数理化基本知识、运动生理等)。运动员因为平常“学习时间有限,更应该抓紧时间读书”[1]482。如今60 多年过去了,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的理由和好处不必再谈了,因为众人都明白凡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正常人,接受教育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不可否认的是,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美誉度的根本因素,也是评判“举国体制”公信力的重要指标。体育界尽管对此早已形成共识,但是从见诸报端的种种信息和真实了解部分在役运动员的情况判断,运动员群体文化素质较低或者保障运动员接受全面教育的问题依然严峻。毋庸置疑,随着科技对人类产生的深刻影响加剧,竞技体育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缺少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运动员的不良影响会存在更长的滞后性,也意味着对退役运动员人生的影响很可能更大。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或者如何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应是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4.3 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体育工作联席制度

贺龙认为体育是全国人民的事业,不是国家体委一家的事情,要求国家体委应该与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教育部门、工会和共青团以及卫生部门和军事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努力得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这虽然是20 世纪50年代贺龙经常强调的观点和提出的要求,但是对于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启示意义。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已成为大多数人乐于选择的生活方式,广大民众参与体育运动除了追求强身健体外,越来越看重其具有的文化功能。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局面,体育事业已不能再单纯依赖行政指令和通知文件获得深入、有效开展。可能的路径,是通过有效整合体育系统的内部资源,同时积极动员与联合外部各方力量,尝试探索一种体育工作联席管理机制,并使之常态化。事实上,随着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一种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力量协同的体制机制必将产生,对于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破解“体卫融合”“体医融合”“体教融合”难题无疑将产生更加积极全面的影响,进而真正发挥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5 结语

贺龙体育思想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总结并得以发展和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开创阶段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品格。作为最早的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厥功甚伟。他以体育运动服务于生产、国防和经济建设为根本目标,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广泛宣传和积极动员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并使之经常化,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开创了群众性体育工作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他凭借长期积累的建军治军经验和体育实践,合理地将民众的体育参与与国家建设、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提高了民众的劳动生产力、革命战斗力和社会凝聚力;他基于对党和体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努力整合并联合内外部各方资源,打通了国家体委和相关部门之间的藩篱,发挥了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初期中的特殊价值,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积累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贺龙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贺龙:下定决心跟党走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贺龙威望哪里来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运动员
贺龙火烧裂口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