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杰
(兰溪市游埠镇人民政府,浙江 金华 321200)
我国农村的畜牧饲养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对全面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等均有着很大的意义。牲畜养殖是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家庭最主要(或唯一)的经济来源,而发展畜牧也成为了当前各地人民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措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较落后地区,养殖户的牲畜饲养观念仍然陈旧,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农村畜牧生产普遍存在着对劳力设备、技术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无法实现点面统筹管理的现状,无法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完成主产计划的科学编制,而对饲养方法、合理的生产规模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等又无法进行合理、适当的规定。因此往往缺乏较新型的饲养品种,还常常产生了品种盲目引进的现象。在整个畜禽的产业链上,养殖农户大多是处于劣势状态。由于农户所饲养的牲畜需要有一定的生长时间和过程,在市场产和销之间存在一个滞后期,因此人们无法对市场弹性操作和对价格灵活地进行调整。往往当市场产旺销价高、走势好的时候,养殖户们要马上增多上量已经来不及;而当面临市场低潮之时,养殖户们要及时止损却又晚了。
饲养管理措施直接影响家畜的饲养转化率、存活率和效益,整个管理过程涉及猪场场址选择、产品引进、饲料的日常养护、疫苗注射以及化学制剂使用管理和畜产品质量检验管理等几个方面。一是,在新品种引入时许多养殖户由于受技术影响或为减少经营成本,新引进的牲畜苗品质不好而使后期养殖难度增大和存活率严重下降,更有养殖户甚至是直接从市场采购了大量的牲畜苗,而在交易市场中又往往是各种动物病原重组、储存和传播的主要来源地,这也就无疑加大了把动物病原带入饲养户的危险性。二是虽然饲养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畜牧的主要技术基础,但由于传统农业养殖户往往采用单一饲养方法,而不能严格按照牲畜的种类和阶段饲养标准进行合理饲养,很容易导致牲畜生长速度迟缓,养殖转化率降低[1]。
我国不少地方的畜牧发展仍采取传统的分散饲养模式,即以农民为主导开展的个体或小规模饲养,相较于大规模养殖户,农民散养户养殖条件简陋,经营模式落后,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盲目性。另外,农民文化水平和饲养专业素质较低,饲养技术较为落后,为了节省生活成本而随意地在房前屋后以及农田上建立畜舍,人畜混居等现象常见,因此也产生出了许多问题,包括养猪场环境卫生条件差,疫情防治较难,且周围空气、水和土地等都遭到了污染,不但降低了经济效益,同时危害了周围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畜牧业生产所造成的空气和水污染,直接会对附近村民的健康造成影响,如若不进行处理,附近村民患上肿瘤、畸形、致突变等严重病症的危险性将更大。而且,畜牧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产畜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使被污染河流中的水产等各类生物面临着生存危机,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同时,被污染的土壤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为牲畜粪便中不仅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还含有其他有害物质,所以如果将牲畜粪便直接当做基肥来使用,如果施用过度,则不仅会对庄稼生长造成危害,还会使土地受到很大的污染。
疫疾也是造成家畜疾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在家畜饲养活动中,农村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工作,仍大多依赖周边的兽医站和药店,以及饲养户自己的养殖管理经验。当地兽医站的技术储备,大多都和当地传统畜牧发展项目直接有关,虽然发展传统畜牧项目确实可以增加一些就业机会和税源,不过也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导致部分地区在财政上对传统畜牧项目的发展积极性并不高,所以相应的传统畜牧业管理经验和技术储备也就比较薄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提高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但对不少农民养殖户来说,由于对市场经济的重视不够,缺少市场化经营思想,而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进行畜牧生产活动。在此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无法起到畜牧养殖业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效果[2]。
传统的饲养模式将通过加大投资、转化和升级,逐步走上规模化的健康生态化养殖之道。地方畜牧业主管部门将从场址计划、栏舍修建、生产设备、品种选用、饲料选择、卫生防疫、粪污管理等多方面对养殖户实施全程监管与指导,同时帮助养殖户建立生产档案,以指导和促进农场发展畜、沼、林(果、蔬、渔)等的立体生态栽培养殖模式。同时,积极建立和推行符合当地的畜禽生态栽培农场规范。在符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为已达到地方有关规范的家畜养殖户发放相应证件,并予以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对不符合地方有关法规的养殖户,则采取“以补促改”和“以惩促改”的双结合措施,使之彻底做到健康饲养、清洁生产。
加强技术培训力量建设,以改变以往某些不合实际的养殖方式。并通过开展农户科学养殖技术教育和农业畜牧健康生产模式培训等活动,向农民全方位引进农业科技养殖的新方法、新技术,把农业科技与新的经营理念相结合,极大地提高农户应用经营管理新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现场辅导活动,还可以实现通过逐步培训一些基础上较为扎实的懂科技、懂营销的基层农业畜牧科技人员,进一步提高广大农业养殖户的基本素养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广大农户真正做到先富头脑,再富口袋。
针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政府应根据本地的生产实际,通过对牲畜产品的内部结构优化,适时科学合理地指导当地畜牧场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以此使畜牧行业及其相关产品均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充分发挥行业的资源优势,促进行业的良性运作[3]。
利用新科技,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利用有关科技的集成与突破,走洁净生产、健康饲养、循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的新型产业路线,积极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有效缓解当前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具体来说,首先要因地制宜,从自身环境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循环规律,并寻找良性生态循环的畜牧业模式;然后通过积极研制微生物药物,研发生态饲料从而达到减少畜牧排泄量,并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堆肥、制备生态有机肥等技术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畜牧废弃物,将其变废为宝,达到畜牧业的低碳环保和绿色生态发展。
面对广大农民在畜牧养殖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相关部门首先应当鼓励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引入更为科学的养殖理念与更为完善的生产技术手段,以帮助广大农村农民和养殖户提高产量与品质。而在此方面,各地政府部门还应当进一步加强财政、科技扶持力度,全面开展畜牧养殖科技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向广大养殖户传播与推广最先进的技术方案,以便于帮助其掌握最先进的饲养生产管理技术。同时还应当重视对畜牧业饲养管理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还应当依靠专业化意识较强、同时具备一定生产管理能力的畜牧业养殖技术人员,以促进农业知识与技能的广泛应用。但针对确实需要帮助的农民养殖户,可以根据其状况制定方案,专门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并在资金投入上给予相应支持,以便于政府帮助其引入更先进的技术装备,以逐步提升畜牧业饲养条件[4]。
为了改变中国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在积极构建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要对畜牧业养殖等生产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此方面,应当构建农业生态化牧场体系和绿色的农业生态养殖管理理念,从而着力解决当前在我国农村范围内较为严重的畜牧业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科学的动物养殖管理,可以逐渐降低畜牧生产排泄量,同时对其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置,并结合发展生物有机肥等新科学技术,进行资源化利用。另外,相关部门应当着重做好对畜牧业饲养的疾病防控工作,向养殖户全面科普疾病防控常识,并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宣教工作。同时指导养殖户积极地配合疾病防控工作的进行,以做到对疾病传播的合理管理,同时防止给养殖户利益造成损失[5]。
综上所述,目前在农村的畜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在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市场导向以及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全面促进农村牲畜养殖业的合理化发展,进而利用牲畜养殖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村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