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明
(江西省吉水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吉水 331600)
当前,为了提升大田花生生产产量以及质量,需要从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其中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作为日常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各地的花生种植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此提升我国花生产品的整体质量。
目前,大田花生种植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花生种植过程中较为棘手的病虫害问题,为生产规模较大的花生种植户提供一定的花生病虫害防治技术,将病虫害对于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大田花生病虫害防治技术是能够促进花生种植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因此,关于大田花生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其使用过程的探析,也是国内相关农产品开发战略以及基层农业种植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大规模种植管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探究内容[1]。
花生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以及锈病等。
花生叶斑病指的是褐斑病或者黑斑病,其中褐斑病的病斑为圆形,同时表现出褐色,病斑的边缘会出现黄色晕圈,后期也会有灰色的霉变物质存在。而黑斑病的病斑为黑褐色且无晕圈,病斑范围整体较小。具体防治措施可以先从花生的品种选择入手,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花生品种,例如豫花1号或者是海花1号等。此外,在花生较容易患叶斑病的七八月份,需要重视相关防治工作,可以利用50%的多菌灵或者是75%的百菌清开展药物喷洒技术来实施工作,具体的药物使用量需要依照花生种植面积以及当地的花生患病历史资料进行适当调整,切勿为了提高花生叶斑病防治能力而使用过量的药物,并且需要间隔10~15天左右才可以喷洒1次药物。再者,由于大部分的花生品种的叶片多为光滑叶面,喷药的时候可以适当使用粘着剂提升药物的使用效率[2]。
花生根腐病是一种能在花生生长发育所有阶段发生的病害,感染该病的花生植株会出现矮小以及叶片发黄脱落的情况,仔细检查其根部能够发现其主根外皮有发黑并且腐烂的情况,该病最终会导致整个花生植株死亡。该病的产生原因有苗期田间积水、低温过低、花生播种时间过早等,针对该病实施的综合防治技术有规范田间管理以及使用药物技术两方面。首先,田间管理技术主要涉及到排灌系统建造技术,利用专业考察设备以及相关技术对当地花生种植田地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安排最佳排灌措施并且在雨后及时进行清沟以及降湿,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肥力。其次,利用药物技术,对即将要进行种植的花生种子进行拌种,拌种的药剂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具体的药剂使用量为种子量的0.5%,并且在齐苗之后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花生植株的检查工作,大面积的花生种植场地可以利用无人机等科学技术开展筛查工作,发现病株之后需要及时采取喷雾或者淋灌的办法防止病菌蔓延,具体使用的药剂为40%三唑酮,喷洒次数在2次左右,并且需要间隔1~2周进行1次。
花生锈病是一种主要危害花生植株叶片的病患,严重情况下也会危害到花生的叶柄以及果柄,是一种对于花生生产质量有着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的病害。该病的发病初期会导致花生叶片正面出现黄色的小点,并且在叶片的背面继续发展下去,会呈现出病斑隆起的情况,用手能够从患病叶片上摸到铁锈色的粉末状物质,该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导致花生叶片干枯变黄并且整株植株死亡。还要将防治工作重心放在加强施肥技术的使用上,制定有机肥、磷肥、钾肥的规范使用办法,并且在进行肥料购买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肥料生产厂家的相关合格证书,切勿因为贪图便宜而使用没有保障的肥料,最终导致花生种植质量下降。
花生茎腐病又被称之为倒秧病或者是死秧病,该病会导致植株整株死亡,尤其是大田花生种植模式之下,一旦该病的病况没有被控制住,就会导致出现严重的减产情况,甚至会出现绝收,给花生种植户以及当地的花生生产经济都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花生患有该病的时候在茎基部会有黄褐色的病斑,病斑会随着病况的加剧而逐渐向周围扩散,并且最终会表现出黑褐色的状态,根基组织腐烂导致植株死亡。对于患病情况较为严重的区域需要使用药剂进行治疗,主要使用的药剂有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利用800~1000倍液的药剂进行灌根防治[3]。
花生的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
蚜虫会吸食花生植株的汁液并且传播部分病毒。对于蚜虫采用药剂防治技术,利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以使用20%的蚜虱绝乳油进行治疗,确保喷洒药剂的使用按照专业人员的配比进行,并且在药物喷洒完毕且虫害得到一定的抑制之后还需要利用专业的药物残留检测技术以及相关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药物对于周边的土壤以及水源不会产生侵害,降低农药使用对种植基地周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大田花生种植生产中出现的红蜘蛛大多是以成、若螨情况聚集在花生叶片的背面,与蚜虫一样喜吸花生植株的汁液。在病况较轻的时候,患病花生叶片的正面会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斑点,而随着病况加重,叶片将会干枯以及脱落。因为红蜘蛛会在高温并且干旱的情况下给花生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所以在该病多发季节,大田花生种植管理需要注意使用喷洒设备增加田地空气湿度,并且使用扫螨净乳油开展治疗工作,着重将药剂喷洒在叶片的背部。
花生棉铃虫危害期主要在6月、7月、8月,并且花生大田以第二代和第三代危害为主。第二代的主要虫害危害期在6月中下旬,而第三代则是在7月的中旬,针对该病的治疗需要使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的毒死蜱乳油、5%的抑太保乳油和10%的除尽悬浮剂,利用药剂喷雾技术进行虫害治理,每代棉铃虫需要防治3次左右。
大田花生病虫害最基础的防治措施应当为优质品种选择工作,针对这方面的工作则是需要各地的花生种植研究人员都将抗病虫害花生品种培育工作重视起来。种植户可以与当地的农业研究院或者是农业大学开展联合研究工作,并且将研究出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有效推广。
大田花生种植模式中花生的种植数量以及种植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而这样的规模下一旦病虫害情况得不到遏制,就会形成严重的后果。对此,需要花生种植人员能逐渐提升自身的生产种植技术,将花生的病虫害辨别知识以及综合防治知识掌握熟练,同时定期检查田内花生的整体状况,发现病虫害之后需第一时间开展防治工作。尤其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在大田花生种植工作中可以使用先进的无人机技术以及网络实时监测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工作失误,并且由网络大数据产生的花生种植数据以及病虫害防治数据也可以作为当地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参考资料,带动当地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发展[4]。
综上所述,为了花生种植质量以及产量能够有所提升,需要种植户以及当地的农作物研究人员都将花生病虫害各个方面的工作重视起来,能够针对花生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防治办法,并且在日常生产中也要不断探索最佳种植管理模式,促进国内花生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为种植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花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