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精神的媒介建构

2022-11-24 22:11
安徽史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华中根据地建党

王 慧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培育和铸就的新四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呈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界对新四军历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对新四军舆论工具——报刊的研究则属于薄弱环节。关于新四军精神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对新四军精神及其内涵的提法众多,主要有几种典型的表述,如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将其概括为四方面说(1)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在《对概括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再认识》一文中将新四军铁军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听党指挥铁的信仰,报国为民铁的担当,逆境制胜铁的意志,集中统一铁的纪律。参见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对概括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再认识》,《铁军》2020年第9期。,刘苏闽将其概括为五方面说(2)刘苏闽在《伟大建党精神孕育新四军铁军精神》一文中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听党指挥、坚守信念的军魂意识;忠诚使命、救国为民的宗旨情怀;英勇善战、奉献牺牲的钢铁意志;团结一致、严纪守法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参见刘苏闽:《伟大建党精神孕育新四军铁军精神》,《上海党史与党建》2022年第1期。,周克玉将其概括为六方面说(3)周克玉在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的文章中,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参见周克玉:《铁军精神 永放光彩》,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铁军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稿汇编》,2007年7月1日。,刘以顺将其概括为七方面说。(4)刘以顺在《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一文中将其概括为七个方面:同仇敌忾、相忍为国的爱国精神;海纳百川、共同战斗的团结精神;顾全大局、服从整体的全局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拼搏精神;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参见刘以顺:《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这些成果多从抗战史角度进行研究,即从行为判断主体思想意识,而从行为主体自觉建构精神体系及传播载体的研究较少。站在建党、建军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观照,深入研究新四军精神的媒介建构,对于牢记抗战历史经验,传承新四军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新四军精神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与传播载体

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时代发展的反映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新四军精神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新四军精神的主体是新四军,它是新四军坚持抗日革命斗争实践的升华,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抗战中的生动呈现。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大都是新四军高级将领和知识分子,新四军报刊必然要呈现新四军的斗争实践,即传播和建构新四军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新四军报刊成为传播新四军精神的主要载体。

(一)新四军精神的历史渊源:新四军的初心使命

1939年10月11日《抗敌报》刊登的以陈毅为代表集体创作的《新四军军歌》,以精炼而又形象的歌词,概括了新四军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初心使命。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斗争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5)《抗敌报》1939年10月11日。

《新四军军歌》告诉我们:铁的新四军的源头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遣部队出师,揭开了北伐的序幕。1927年1月,叶挺独立团作为第四军的代表,接受人民群众赠送的“铁军”盾。从此,铁军专指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革命武装队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国民党军阀的斗争。8月1日在南昌举行起义,以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的部队是起义的重要力量之一。1928年4月28日,由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军在井冈山会合,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按照中共中央规定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红四军是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的继承。自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奉命留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和安徽的8个省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7年10月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再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三支军队都叫“第四军”,说明新四军与前二者从名称到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铁的新四军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和继承的过程,它源于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发展于红军时期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无比坚韧的精神,成熟于抗战时期新四军无比坚定、坚决、坚韧、坚强,把国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抗日民族精神。《新四军军歌》不仅追溯了新四军的历史渊源,而且高度概括了新四军的初心使命和新四军精神。新四军有着铁一般的意志,“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千百次抗争”,“千万里转战”,“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这种铁一般的意志,来自铁一般的信仰和铁一般的信念,“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6)《抗敌报》1939年10月11日。正是为了实现这个铁一般的信仰,新四军锻造了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7)《抗敌报》1939年10月11日。《新四军军歌》是新四军的军魂,是指导新四军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军歌是对铁的新四军精神的第一次权威总结和生动诠释。军歌产生的过程与《抗敌报》密不可分:从1939年3月初酝酿,到月底拿出初稿和修改稿在1939年第3号《抗敌》杂志上刊登征求意见,再到7月1日在云岭唱响,最后正式发表在《抗敌报》上。这一集体创作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新四军将士以媒介话语建构新四军精神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新四军精神的基本内涵:伟大建党精神在抗战中的生动呈现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忠诚于党、不负人民。”24字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新四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动呈现。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战作战3000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14万余人。建立了横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逾3420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新四军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全面抗战路线,一切行动听指挥,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敌人顽强斗争。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新四军精神,闪耀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光芒。在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丰富多彩的媒介话语中,新四军精神集中体现为:跟党举旗、政治坚定的铁一般的信仰;报效国家、不负人民的铁一般的担当;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铁一般的意志;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的铁一般的纪律;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铁一般的作风。

“跟党举旗,政治坚定”是新四军精神的灵魂,也是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根本体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有了理想信念明灯的指引,新四军才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克敌制胜。“报效祖国、不负人民”是新四军精神的重要内核,它与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和“忠诚于党,不负人民”是一脉相承的。新四军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赴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壮丽史诗。“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是新四军精神的重要表现,充分体现了建党精神中“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品格。“令行禁止、顾全大局”是新四军精神的重要基石。新四军严格遵守军纪和群众纪律,形成上下同心、一往无前的强大战斗力。“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是新四军精神的重要表征,新四军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无论是在平原地区还是水网地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各种游击战,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三)新四军精神的传播载体:新四军报刊建构新四军精神

新四军报刊是抗日烽火的产物,革命传统的继承。在全民抗日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继承了我们党重视新闻舆论的革命传统,在立足未稳、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就开始创办《抗敌报》《拂晓报》《抗敌杂志》《江淮日报》等报刊。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是随着新四军的诞生成长而不断发展的,数量由无到有、从少到多;内容由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新四军诞生后,军部先后驻扎皖南歙县岩寺、泾县云岭。从1938年夏起,新四军军部及所辖各部队开始创办报刊,起初是油印、石印,后来才改为铅印。到皖南事变前共办有30多种报刊。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建,全军扩编。在民主政治的推动下,新闻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据1941年夏统计,华中解放区共办有部队报刊40余种、油印小报200多种。(8)黄河、张之华:《中国人民军队报刊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另有华中抗日根据地党政群报刊60余种,军、地相加总计达300多种。这些报刊为抗战鼓与呼,是华中军民团结抗战的号角与灯塔,为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媒介建构论者认为,媒介通过话语建构“拟态化”的社会现实。媒介话语即媒介语言,用于传播的符号,它是信息与娱乐的表现方式,包括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媒介语言与现代传播方式密切相连,是大众传播语言,包括所有表达意义的符号、惯例、代码以及叙事的形式。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大都是新四军高级将领和知识分子,是新四军精神的自觉呈现者和建构者,是他们用媒介话语将现实的新四军实践“拟态化”,以一种理论、一种精神塑造着目标中的新四军,同时潜在地改变人们对新四军的认知。“话语实践在传统方式和创造方式两方面都是创造性的:它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它也有助于改变社会。”(9)[美]卡尔·博格斯著,李俊、蔡海榕译:《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这就决定了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媒介话语直接并及时地反映和建构新四军精神本身。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反映了全体新四军的意志,以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媒介话语彰显和建构了新四军精神,并以这种精神鼓舞、激励、教育广大的新四军指战员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

二、新四军精神的媒介话语建构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疯狂蹂躏中华大地的紧要关头,抗战救国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各政治派别都希望掌控这一舆论焦点的话语权,并通过它所控制的媒介话语来诠释和引导那场风起云涌的民族革命,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目标。新四军的办报活动是新四军争夺抗战救国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并以此来帮助实现中国共产党交给自己的光荣使命。作为新四军的舆论阵地,一份报刊一面旗,一张报纸一把号。铁的新四军精神正是通过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媒介话语,得到了精彩的建构、生动的呈现与持续的传播。

(一)报刊宗旨昭示铁一般的信仰:跟党举旗,政治坚定

报刊宗旨是报刊的初心使命。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宗旨就是当好党和华中人民的喉舌,同时也昭示着跟党举旗、政治坚定的新四军精神。

1938年5月1日在皖南泾县创办的《抗敌报》是新四军机关报。其发刊词表达了该报的宗旨:“鲜明的旗帜是‘抗敌’!”“基本的立场也就是‘抗敌’!”《发刊词》中反复强调,“因为要抗敌,所以就必须……”(10)《抗敌报》1938年5月1日。这就清楚地表明:在抗战时期,作为新四军机关报的《抗敌报》,一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从于、服务于抗日大局。因此说,《抗敌报》就是响彻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日号角。这也充分彰显了“抗日救国的铁一般担当”的新四军精神。

1940年12月2日在苏北盐城创办的《江淮日报》,是华中局的机关报。由陈毅执笔的《发刊词》旗帜鲜明,“公开宣称本报是有党性的,是服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的,其内容,绝不是狭隘的、偏见的、如所讲一党专政的思想;而是愿与各党各派建立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共赴国难的合作的思想。”(11)《江淮日报》1940年12月2日。《发刊词》最后说:“古贤顾炎武先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目前正当抗战进入激烈阶段,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更艰苦残酷之际,本报刊出即在接受古训完成自己的任务,愿与各界同胞共勉之!”(12)《江淮日报》1940年12月2日。这篇发刊词指出了报纸的党性原则,尤其是结尾的古训,既是该报宗旨的落脚点,也是新四军精神的闪光点。

华中局的理论刊物《真理》于1941年7月10日在苏北阜宁创刊。该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传播马列主义、宣扬真理,阐明党的政策,总结交流党建经验,推介党员英模事迹。《真理》发表的重要文章有:刘少奇的《作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论党内斗争》(第一期);陈毅的《论建军工作》(第一期)、彭康的《在学习问题上的党性锻炼》(第五期)、管文蔚的《在政府机关中我们怎样团结非党干部》(第九期)、饶漱石的《关于根据地群众团体建设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第十期)等。该刊从刊名到内容,不仅凸显了新四军“跟党举旗、政治坚定”的铁一般信仰,也彰显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

1942年7月1日在苏北阜宁创刊的《新华报》,及时传达延安党中央的指示和声音。《新华报》于当年7月7日在第5版全文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抗战五周年纪念宣言》。7月16日又在第4版全文刊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抗日根据地全体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书》。把党中央的指示及时地、原原本本地传达到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当中去,让根据地广大军民及时了解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更加自觉地“坚定抗战意志”,“坚持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3)《新华报》1942年7月16日。为了增强报纸的党性和战斗性,《新华报》结合整风运动刊登的社论有:《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报纸和新的文风》及《党和党报》等。从上述社论和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悟到“对党忠诚、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

(二)报刊言论旗帜鲜明宣扬铁一般的担当:报效祖国,不负人民

报刊言论是报刊的旗帜。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言论鲜明地阐发党的抗日主张,同时也宣扬新四军精神。

从广义上讲,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每一篇新闻所呈现的事实,都是新四军精神的体现,尤其是社论、评论、短评等各种言论更能体现新四军精神。比如:1939年7月6日的《抗敌五日刊增刊》第八版发表署名震林的文章《悼本军阵亡将士》,对新四军斗争的艰辛和整编的意义作了精炼的概括:“他们是散布在七省的各个边境的崇山峻岭和密密的森林中,为着坚持自己的政治方向(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忍饥耐寒的坚持了整整三年,他们更忠实的,诚意的执行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坚持的忍耐的战胜了集中时的一切困难,达到了直接参战的崇高理想,到达了东南前线的大江南北与皖南。”(14)《抗敌五日刊增刊》1939年7月6日。这段客观公正而又精彩精准的描述,揭示了新四军的由来和新四军精神的历史继承。它昭告世人:新四军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历史的积淀和继承的过程。这段话也深刻揭示出新四军精神的精髓:为着坚持自己的政治方向忍饥耐寒地坚持了整整三年;为了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他们忠实地执行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简而言之,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诞生的新四军,继承“铁军”的光荣传统,肩负起民族救亡的伟大使命,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动性,彰显了人民军队报效祖国、不负人民铁一般的担当。

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为祖国为人民而斗争。这是新四军精神之本。1940年5月22日的《抗敌报》社论《军民关系论》中指出:“在上次敌寇对皖南的疯狂扫荡中,由于我军不惜任何牺牲,坚决抗击,使日寇在泾南铜繁之间,遭受了重大打击,使抗战后方不受蹂躏,徽屯门户,屹然不为所动,而广大人民的身家生命,亦赖以保全。”(15)《抗敌报》1940年5月22日。

为祖国为人民而斗争,是由新四军的性质决定的。1944年2月7日的《拂晓报》上发表的彭雪枫的文章《我们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中说:“军队是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老百姓为了反抗剥削反抗压迫自己组织起来的武装。”(16)《拂晓报》1944年2月7日。文章还把人民比作军队的“母亲”。正因为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人民的军队,因此要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当好政府的“卫队”和人民的“护兵”。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因此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社会意识。这也正是新四军精神得以发扬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战役性典型报道讴歌铁一般的意志:不屈不挠,英勇顽强

信仰是精神的升华,也是精神的源泉和动力。有了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崇高信仰,新四军就有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铁一般意志。“在需要自我牺牲以求得民族生存和光荣的时候”,新四军“敢于赴汤蹈火,把觉醒变为行动,将精神化为抗争,使救亡图存成为不屈不挠的英勇卓绝的斗争。”(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史的启示》,《人民日报》2005年9月2日。在抗战八年中,新四军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战斗2.2万余次,军事活动和战斗宣传是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主要内容,这也正是建构新四军精神的重要媒介话语。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对数以万次的大小战斗、重大战役及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大量生动有力的报道。

1939年7月6日《抗敌五日刊增刊》在第八版上刊登粟裕写的报道:《江南的处女战》。粟裕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亲自组织领导了韦岗战斗,并险些被流弹击中。他以亲身经历报道了这次战斗的经过:“我们是精密的和慎重的来争取首次的战斗胜利,果然六月十七日大雨滂沱的早晨,在镇江以南的韦岗,开始了胜利的战斗,这就是新四军先遣支队出动江南的处女战。”(18)《抗敌五日刊增刊》1939年7月6日。这篇报道客观地分析了韦岗战斗的背景意义,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战前的准备和战斗的经过,彰显了新四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钢铁意志。

繁昌保卫战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皖南长江沿岸执行防御任务时,与日军进行的第一场战役。繁昌保卫战从1939年11月初开始到当年12月底止,先后进行了5次,战况异常激烈,我军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12月26日,《抗敌报》刊载《第五次繁昌战斗简报》。报道说:“屡次被我英勇支队(即新四军第三支队)击溃之进犯繁昌之敌,于二十一日晨八时复在三山、横山桥等处集结,约三百余名,附炮四门,卷土重来,作五度之侵犯。经该支队优团(即第三支队第五团)一部在积谷、大行冲等处予以严重打击,激战甚烈。终因我官兵英勇苦战,至下午三时,遂将来犯之敌击退至大小行冲、松林口一带。次晨,该敌再度向繁昌进攻,同时铁矿山之敌亦增援五百余,于占领红花山后以一部进犯白马山,至山腰时,遭我猛烈截击,敌不支,向原路溃窜。时峨桥、三山敌四百余名亦附重炮十余门来援,十二时繁昌曾一度为敌所占。我当即开始总攻击。敌炮火猛施,战况惨烈。赖我将士奋勇冲战,机动袭击,战至下午三时半,并夺获军用品甚多,至清查中,总计敌发炮在六百余发之多,我也壮烈牺牲二十余名。”(19)《抗敌报》1939年12月26日。报道真实地展现了新四军指战员共赴国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使读者觉得,不屈不挠、坚决坚韧坚强的新四军精神将无往而不胜,坚定了华中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朱德曾经在《论解放区战场》一文中说:八路军、新四军“其抵抗的极端英勇,其对所受苦难的极端坚定,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的不朽的史诗。”在这里,朱德所赞扬的三个“极端”谱写的“最壮烈的不朽的史诗”,(20)《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正是新四军精神的真实写照。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就是用这样的媒介话语,建构起不朽的新四军精神;而由新四军精神形成的积极而又正确的舆论,鼓舞、激励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乃至全国军民前仆后继,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四)红色歌曲生动诠释铁一般的纪律:令行禁止、顾全大局

媒介话语包括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新四军歌曲则是媒介话语中的听觉语言,《新四军军歌》就是新四军歌曲最杰出的代表。此外,据邵凯生编著的《云岭交响乐》记载,仅新四军军部在皖南期间,就创作《把敌人埋葬在我们脚下》《军民齐上阵》《新四军万岁》等抗战歌曲二三十首。这些文艺作品为建构和传播新四军精神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形成于建军初期。一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通俗的歌词、明快的旋律广为传唱,经久不衰,被誉为红色经典第一歌,它唱出了人民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将士不仅唱响了该歌,而且身体力行。新四军“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要求,与中国国民党及全国其他党派,站在一条线上,团结起来,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在艰苦环境下,站在抗日的最前线。在《抗敌报》上所刊载的《新四军军歌》中,“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我们是铁的新四军!”(21)《抗敌报》1939年10月11日。等歌词就生动诠释了新四军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

正是严格执行了“令行禁止、顾全大局”铁一般的纪律,新四军才能历经血与火的考验,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使人民群众看到了抗战的前途和国家的希望。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北撤时,《抗敌报》刊载了一首《新四军告别皖南民众歌》。歌词写道:“当年京沪大撤退,兵荒马乱苦难当。……后来来了新四军,军民合作一条心。……谁说抗战没办法,办法要学新四军。第一抗战要坚决,军民杀敌要牺牲。……第二主要是团结,不分工农商学兵。第三重要是建军,不爱钱来不扰民。试看我军千千万,哪个不爱老百姓?”(22)《抗敌报》1941年1月4日。

重视革命纪律,严格执行统一的纪律,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红色歌曲唱响军纪军规,由于其文字简短,朗朗上口,加上动听的音乐旋律,容易被广大老百姓传唱和记忆。纪律是新四军的铁军之魂,胜利之本,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通过刊载红色歌曲诠释铁的纪律,增强了新四军将士的纪律意识和组织观念,促进了新四军廉洁风气的生成和发展,并进一步提升了铁军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五)办报办刊实践彰显铁一般的作风:艰苦奋斗、务实创新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初创时期物质条件很差。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战争残酷,加上国民党的封锁增加了许多困难。在那样一个动荡残酷的战争时代,这些报纸的创办和发展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赖于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务实创新的革命精神。在华中敌后根据地,军队和地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经常是随部队作战的同时经营报纸。在生活上,他们吃粗粮蔬菜,甚至红薯、野菜,冬天没有保暖的衣服、被子。在工作条件上,写作、编辑没有书桌,缺乏纸和笔,就以锅盖、门板、炕沿、行李和自己的膝盖作为书桌,用竹梢削尖代替笔,用土纸作书写纸。印刷工人们自制油墨和印刷机器,来提高报纸的质量。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主要面向工农兵读者。如何使稍有文化的群众可以看,如何使那些识字不多而稍有政治知识的人们听了别人读报后,也能够懂得其意思,华中抗日根据地各报刊把为工农兵服务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坚持务实创新的办刊风格。《盐阜大众》在《告读者——盐阜大众报发刊词》中就承诺要办成“一种泥腿子报,专给不识多少字的大众看。”(23)《盐阜大众》1943年4月25日。发刊词说:“我们老早出的盐阜报,大家看不到,或者看到也看不大明白,后来有人想出一种泥腿子报,专给不识多少字的大众看,可惜因为‘扫荡’出不来。但在反‘扫荡’期间,诸位一定想知道天下大势,国家大事,以及反扫荡的消息。所以我们出版了这份很受欢迎的报纸,用很粗浅的文章和图片,报道了盐阜区和国内外的新闻。此外还有大众言论、大众知识、大众通讯、大众写作以及故事、歌谣、连环图画、小辞典等,好给诸位做学习的材料。”(24)《盐阜大众》1943年4月25日。

1943年7月11日,第7期《盐阜大众》报推出《盐阜大众七七纪念增刊》(第五、六版),刊发《抗战六周年——中共中央宣言》(大意),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传达《宣言》的基本精神。该报敢于将如此严肃的政治性文献口语化,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时在党报工作者头脑中是扎下根的。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盐阜大众》在加强新闻报道的同时,还通过副刊《俱乐部》专栏每期以一个版的篇幅,刊载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诸如民谣、快板、小诗歌、小故事、小笑话等等。如1943年6月1日的《俱乐部》上刊有两首小诗,一首是《厚脸皮》:“南京城墙高,南京城墙厚,南京城里有个汪精卫,脸皮比城墙厚十倍。”(25)《盐阜大众》1943年6月1日。另一首是《敬神不如敬新四军》:“烧香磕头求神灵,只望人牛得太平,鬼子来了,人牛不太平;新四军打退鬼子,人牛保太平。阿弥陀佛,敬神不如敬新四军,敬神要磕头,敬神要烧香,敬新四军,只要真心把他帮。”(26)《盐阜大众》1943年6月1日。这两首诗歌是有代表性的,反映了该报在根据地初建时对群众的启蒙教育,当时在盐阜地区广泛流传。《俱乐部》专栏还经常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采用群众熟悉的地方小调,如“梁兄十送”、“高邮西北乡”、“四季游春”、“十劝郎”、“凤阳花鼓”、“泗州调”、“梨膏糖调”、“叹五更”等曲谱,填上新词,来动员备战、参军、支前、缴公粮、上冬学和实行减租减息等。这些宣传受到了工农兵群众的广泛欢迎。

虽然办报办刊环境异常艰苦和残酷,党的新闻工作者在办报办刊实践中彰显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铁一般的作风,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宣传党的抗战政策的强大喉舌和鼓舞华中人民抗战的响亮号角。

结 语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在抗战救国的伟大实践中,用掌握的话语权,用媒介话语建构和塑造了“五个铁一般”的新四军精神。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坚持全党办报、全军办报的方针,运用游击办报的策略,全方位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及新四军丰功伟绩,多层次地建构、呈现和传播铁的新四军精神。“五个铁一般”的新四军精神通过媒介镜像得以诠释、放大、传播,它又反作用于新四军精神的主体——新四军将士乃至全体中国人民,将铁的新四军精神转化为巨大的战斗力。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利用不同手法传播铁的新四军精神,传播技巧高超,如党的领导干部亲自撰写报刊言论提升报刊理论水平,战役性典型报道化抽象为具象,刊载红色歌曲易于被百姓记忆传唱,这些传播手法使铁的新四军精神真实可感,也铸造了铁的新四军形象,这对当代多媒体语境下如何办好党报党刊仍具有借鉴意义。

新四军精神是建党精神在抗战中的具体呈现。从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媒介话语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启示:新四军精神与建党精神蕴含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政治和理论的逻辑关系。第一,新四军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四军精神源于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孕育于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铸成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发展成熟的,是伟大建党精神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是伟大建党精神历史生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新四军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关系。第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是经过党的百年奋斗积累的最为宝贵政治经验。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新四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传播宗旨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环境下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这也充分彰显了新四军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逻辑关系。第三,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是新四军的舆论斗争工具,纵观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史,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次成果——毛泽东思想尤其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继承发扬并创新马克思主义,这凸显了新四军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新四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重要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丰富和升华。研究和弘扬新四军精神是新时代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华中根据地建党
华中膨化料没市场?粤海却投人投钱力推膨化料,区域市场销量翻6倍逆势增长
建党百年礼赞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新四军华中抗战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建党百年颂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窗台上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