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文
随着新时期戏剧表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的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加强综合水平。通过进一步分析,结合中外经典独幕剧内容,研究了中外经典独幕剧在实践课堂中创新运用的途径,希望分析能加强学生专业水平,进一步为学生表演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中外经典独幕剧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表演能力,也能构建更加高效的戏剧表演课堂,因此教师要全面的探索更加高效的中外经典独幕剧运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表演兴趣,促使他们能在中外经典独幕剧中突破自我,全面提高表演水平。下面通过实践分析,总结中外经典独幕剧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方法。
戏剧剧本由于情节和篇幅不同,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两种。独幕剧主要是由一幕构成的戏剧剧本,和课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相对细致的舞台说明。舞台说明能够为观众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信息,并通过括号呈现舞台背景和人物活动等内容。圆括号主要可提示演员把握语言交流的表情和动作等信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清楚掌握舞台说明的作用,这样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剧本内容。在学习剧本时也须对舞台说明进行充分的感知。在表演的过程中,尤其要领会舞台说明的提示信息,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
故事情节主要展现的是人物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其中人物性格会对关系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人物性格会受到职业时代和成长环境不同因素的影响,由此可形成不同的形象特征。在性格发展方面,演员可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现给观众,在表现动作时联系受众的生活经历,与日常生活逻辑一致[1]。主要原因在于角色是作家依据生活中的原型塑造形成,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艺术性特征,需要演员更为真实地表现人物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由此呈现人物关系的变化情况。演员在构建人物形象时更需体现真实性特点。以现实主义作为表演的指导理论,需要演员形成深刻的内心感受,在塑造形象、把握情绪期间,也需要求动作具有连贯性,呈现人物完整的性格。这种现实主义表现方法能够塑造更为真实的人物形象,体现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
演员在表演期间,需通过细节动作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虽然动作幅度不大,但能够表现出人物内心和性格的重要特点,因此至关重要,同时还可发挥推动情节的作用。在设计该类细节动作时,也需实现对受众心灵的触动,体现出自然表演的重要性,通过人为设计提高表演的感染力。
依据斯氏体系塑造角色的重点在于侧重应用心理技术,形成下意识的动作表现,这也是表演的最终目的。即采取系统和专业的方式对心理技术进行培养。下意识创作也就是自然的动作和表情,且动作具有连续性,能够自然引发情绪波动,而不是刻意呈现。不同动作之间可受到情绪延续的影响,只有保证动作紧密衔接,才能够提高舞台表演的真实性[2]。
戏剧角色是作者依据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塑造的艺术形象。但需注意,表演的生活化并非等同于现实生活,也不应以真实的生活作为艺术呈现的形式。而需在自然的形态下以艺术手段对生活进行演绎。为此,学生在表演时需以生活作为角色创造的原型,并在生活中进行提炼,将其生活化呈现。
学生在学习戏剧表演时,可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物和剧本对戏剧进行片段化的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直觉体验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冲突,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体验能力,感受人物心理变化历程,从共性和个性不同角度理解人物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从感性层面理解和体验角色,逐渐深入到剧本当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从个性方面理解人物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知识结构,对角色形成整体认知,为后续提升到理性层面形成基础,这些均需通过片段教学才能实现[3]。片段教学花费的时间不长,因此教学效率也更高。
基于之前的情感分析,学生可对选择的戏剧片段形成更为深刻的分析。学生需从理性角度分析剧本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把握不同角色的变化历程理性分析角色形象,剖析事件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过程,对剧本形成合理的想象,以全面、理性的思维分析剧本片段的因果关系和人物冲突。不但要将研究重点放到人物方面,同时也需对戏剧的背景和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物对白、场景设置等方面进行细化研究,从而更为全面地掌握剧本。因此,在开展戏剧表演的片段教学时,需侧重引导学生发挥理性思维,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深度研究,剖析表演教学的特征,主动引导学生在艺术和生活之间建立必然联系,促进学生体验更为细致的体验生活,从中体会到趣味性与艺术性,全面深化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认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创新思维。教师也需更为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与理性思维。
独幕剧教学是将表演教学的基础程序和角色塑造进行有机联系,让表演者深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发展历程。在实施独幕剧表演教学时,通常可将古今中外不同剧本的片段结合开展,其意义在于以片段形式展现出更为完整的形象特征,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背景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准确把握人格构成特点[4]。独幕剧表演教学最终需通过表演效果呈现教学效果。以往开展的感性和理性分析目的均在于塑造更为完整的人物,最终表演者须基于之前的分析和体验融合呈现自身对人物的理解。在戏剧中,所有人物个性的形成和事件发展均依据一定的规律形成,而感性与理性的分析也可促进对人物形象的深化理解,成为独幕剧表演呈现完整形象的重要前提。
学生完成表演学习任务后,不论在创作或是其他领域均由个人决定自身在艺术实践中才华的展示效果。虽然也会受到时代等因素的影响,但学生个人所具备的才能更为关键。开展独幕剧表演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扎实的表演基础,在舞台上更为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可见,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可作为指导表演教学的重要理论,戏剧表演也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此,在表演期间需从现实生活着手,熟练掌握舞台表演的规则,同时也需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体现出个人对艺术的自主创新。在学习初期,教师就需充分尊重并发挥传统经典教学模式的功能,同时也需以兼容并蓄的思想选择更为适合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主动迎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同时也需深刻认识到经典理论和作品的艺术价值,使其在创新环境中能够发挥出新的艺术功能,对学生形成创新性的引导。
塑造人物在独幕剧表演当中相对关键。由于人物可作为整个故事情节的主体,其中的主要角色更可发挥核心功能,对独幕剧的表演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生在表演期间,可通过自身对角色的理解塑造人物,为观众带来相应的启发和引导。若想提高人物塑造的完美效果,学生需准确把握角色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等信息,以此为基础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呈现。这样就可相对真实地表现人物特点,尽量为观众还原真实人物和事件,体现出戏剧表演的艺术性。
在开展独幕剧表演期间,学生也可按照上述思路对人物开展细化分析研究,恰当选择体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果人物是历史当中真实存在的,在对角色性格进行分析时,需准确依据历史资料提高角色的丰富性。这样能够充分缩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在呈现角色时也能够形成更高的代入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作家不会通过剧本呈现角色的全部内容。因此,学生更需借助准确的信息和理解塑造出性格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学生须在表演戏剧期间,以呈现真实性的信息作为指导原则,将自身与角色紧密融合,而不是直接对角色进行扮演。形成相对真实的体验感是戏剧表演的重要技巧。在多数情况下,戏剧的场景和人物均为虚构,但其大多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且艺术本身便产生自生活,但在价值方面又高于生活。因此,学生在开展表演活动时,须尽量凸显戏剧的真实性。
在实施独幕剧表演期间,部分学生只侧重提高舞蹈动作的精湛程度,而难以准确把握角色的内涵与核心。这就要求学生在表演期间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而非简单模仿角色,需为角色赋予灵魂。这样演员在通过动作、语言和表情传达信息时,也会同步带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同步体会到角色的情绪变化,从而形成情感共鸣。
独幕剧表演需演员通过内心独白的艺术形式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上述方法需要演员结合戏剧的具体背景和环境特征准确把握人物既定时刻的思想与情感变化,同时以艺术手法进行外化,提高人物的生动性与立体性等特点,逐步推进故事情节,提高戏剧内容的连续性,为观众呈现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
学生在实施独幕剧表演期间,即便无法借助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塑造更为立体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也可借助动作等传达人物的情感,让观众形成同步的情感体验。主要由于独幕剧中的舞蹈动作也可作为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够对人物内心和情感进行外化呈现。即在表演时,学生首先需在角色的内心变化方面形成准确而深刻的体会,并进行加工创造,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动作,同步融入自己对人物的态度,形成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刻板模仿与复制。将内部隐含的情感通过外部动作进行呈现的艺术技巧,可作为在塑造人物和传达情感方面的个性化创作,形成具有更高艺术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若想形成不朽的艺术作品,还需要表演者对角色的内心世界形成感同身受的体验感,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角色融合,在舞台上的表演也不仅是塑造“他者”,而是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诠释,以此提高整个独幕剧的呈现效果和艺术价值,同步展现出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理解深度。
总之,通过具体分析,结合新时期中外经典独幕剧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应用实际,总结了具体的创新运用方法,作为新时期教师,要提高对于中外经典独幕剧应用的认识,要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与优化,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表演水平,促使学生能在实践课堂中不断加强专业能力。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有效提高中外经典独幕剧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水平。■
引用
[1] 岳彩霞.试论经典剧目在戏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J].散文百家·学术百家,2011(7):96-97.
[2] 张晶.新时期高职院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现状与对策探究[J].福建茶叶,2020,42(03):204-205.
[3] 朱强荣.论戏剧表演中音乐的地位和作用——以第17届四川省小戏小品独幕剧《浣花黎明》为例[J].戏剧之家,2022(1):57-58.
[4] 朱军,祁亚平.戏曲“走出去”背景下黄梅戏演绎西方经典剧目的对策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