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互动
——浅谈阿布拉莫维奇《哭泣的水晶墙》

2022-11-24 20:32君子兰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水晶艺术作品参与者

□君子兰/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被誉为“行为艺术之母”,她的艺术作品包含了其独特大胆的创意思维,引发人们深思。2021年10月13日,她最新的作品《哭泣的水晶墙》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办的“巴比恩亚尔大屠杀”纪念活动中正式亮相,作品又一次在全世界引发了讨论。本文从《哭泣的水晶墙》这一互动性作品出发,详细分析该作品,并通过研究关于“墙”的各种符号隐喻,探讨阿布拉莫维奇这一大型互动性装置艺术作品在当下的意义和内涵。

塞尔维亚传奇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女性行为艺术家之一,素有“行为艺术之母”之称[1]。由于阿布拉莫维奇在一个军事化管理的家庭中成长,环境的因素在她的艺术创作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的行为艺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践,在其迄今为止的行为艺术职业生涯中,她的作品惊世骇俗、超越自我、引人深思,让视觉艺术和行为艺术的界限得到消解。她无疑是世界上当代行为艺术界里浓墨重彩、令人难忘的传奇人物。

阿布拉莫维奇的公共艺术作品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互动性,如《节奏》系列中的每件作品都让人感慨,2021年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哭泣的水晶墙》也是其出彩的作品之一。往常的行为艺术作品是通过物与人进行互动,在观看体验这一互动行为中感知艺术家想传递的情感,而这件作品是人通过“墙”这一媒介与自己进行思维上的互动,“我”成为了主角。世界上墙的种类繁多,都具有不同的功用和意义,探讨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哭泣的水晶墙》,给我们从艺术和思想层面带来了深远的思考。

1 阿布拉莫维奇的“墙”

《哭泣的水晶墙》这件作品是阿布拉莫维奇为了纪念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中丧生的犹太人而创作的大型互动性装置艺术作品。在阿布拉莫维奇看来,这面墙是耶路撒冷哭墙的象征性延伸,同时也被世人誉为“暗黑之墙”。这面墙全场近40m,高3m,体积雄大厚实,墙体呈黑色,凹凸不平,在搭建时采用了来自乌克兰矿山的无烟煤作为主要构成材料之一,较为平整的墙体中间乱中有序地穿插着93只未经过雕琢的石英晶体。天然的石英晶体具有着传递信息、存储资料等特性,它在历史中经历着天地间的淬炼,大自然间的互动、共振也影响着能量的蕴含。

观众走近这堵墙,行人停下脚步抚摸穿过墙体的水晶,站在墙前将灵魂放空,释放自我。随着时间的流逝,闭上双眼沉思,或低语,或流泪,在记录着天地能量的水晶之间,无一不在静下心来思考心中所想,细细端详或揣摩其中表达的情感。这件作品在阿布拉莫维奇看来,也是一堵“治愈之墙”,它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中的创伤,更是在当下给予人类警醒与宽恕的力量。

阿布拉莫维奇希望参与互动的不仅是人的肉体,更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通过互动将个人的情感、思考在此得到反思。“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总会有暴力,总会在某处发生战争,总有一些我们作为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我喜欢通过创造艺术作品的方式来说停下,[2]”这是身为艺术家的阿布拉莫维奇回应时代的方法,当荒谬统治世界,人类将用铭记来抵抗。

2 在参与中与灵魂对话

阿布拉莫维奇的创作手法在过去这些年里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愈发偏向与人心灵的互动,《哭泣的水晶墙》这件作品不同于她早些年创作的部分作品,它更加侧重参与者本身与灵魂的对话。站在这样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墙之前,人们通过灵魂与空间对话,感知身边的事物。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除了生死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哭泣的水晶墙》这一艺术作品也是借此,让人们通过其特殊的媒介,与灵魂进行深度对话。

这件作品具有独特性,与阿布拉莫维奇过去的行为艺术《节奏0》不同。《节奏0》是她首次让观众与艺术家进行面对面互动,使人通过物与人互动进行展示的行为艺术作品。展览现场为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特此提供了76种工具,有生活用品,如外套、鞋子等,也有会对生命产生威胁的刀片以及枪支。她将自己“束缚”在一个密闭空间中,将处理自己身体的权利移交给了参与者,允许他们选择任意一种工具,任其摆布。表演愈演愈烈地进行,这场行为艺术带来的是对身体的伤害以及对心灵的摧残,在人们的批评、凌辱,种种暴力中结束。《节奏0》给人带来的是伤痛、是疯狂,是来自人性的逼迫[3]。《哭泣的水晶墙》这一艺术作品相比之下没有太多的媒介,没有密闭的空间,不存在参与者的暴力行为,而是观者通过灵魂的沉思、对话来感知世界,反省自我,感受历史带给人的灵魂的表达。

3“墙”作为媒介与隐喻

墙壁与艺术的关系从未改变,只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墙”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形式,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以及对事件的感悟等自由创作赋予内涵,呈现不同的内容。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美术馆、画廊以及一些艺术博览会时,会发现一些当代艺术始终离不开“墙壁”这一古老的隐藏属性。这些艺术作品依附于墙壁,艺术家越发不拘泥于传统媒材或任何方式,墙壁这一古老元素一次次被赋予新的“生机”。“墙”在当代艺术中,它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宽泛,可以寄托太多情感,并且在艺术家手中以多种形式呈现。

事实上,在全球视野内也有众多具有特殊意义、影响广泛著名的“墙”,具有使用功能性和社会实用性,或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者社会需要而创造。如世界大战时期的“柏林墙”,疫情下建立的“隔离墙”等。“墙”作为一种文化和视觉意义上的符号,在阿布拉莫维奇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哭泣的水晶墙》中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参与者和背景来审视阿布拉莫维奇的“墙”,可以看到作品在当下的语境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3.1 “墙”具有政治隐喻

世界经过多次历史巨变,残酷的战争带来了现在的和平,“墙”往往是一种蕴含政治隐喻的存在。如二战后在德国柏林建立起的“柏林墙”,它将柏林一分为二,一边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一边是资本主义的统治。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有一座被数次摧毁重建的旧城墙,这是犹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曾经不息的战火已近平息,但仍被城墙的坑洼记录着,在这里充满了残酷,倾听着悲欢离合。中华大地上,有一座用血肉之躯砌成的“墙”——万里长城,在历史抵御外敌侵略、保家卫国、民族存亡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总是暴力的,《哭泣的水晶墙》通过延续历史之墙,将美好的现在与被血肉洗刷的过去相连接,警示着人们在那动荡的年代里发生的一切。历史上著名的墙大多数都与战争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这也是多数“墙”的历史价值所在。

3.2 “墙”作为社会隐喻

紧跟时代热点,困扰当下许久的疫情使人们对“墙”的理解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城市街道在疫情防控管理下,从处处体现着“热爱生活”的场景逐渐转变为“保护生命”的警醒。在一些城市里,建筑、生活气被绵延数百米的蓝色铁皮“墙壁”围与挡,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一方面,这面“墙”是生命之墙,在隔离人与人的接触中保护着大家的生命,让病毒不再扩大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这面“墙”使人与人之间暂时减少面对面的往来,亲人朋友成为短暂的“网友”,对于“墙”就赋予了它一些新的社会隐喻。“墙壁”的围与挡隔出了“里面”和“外面”,形成了人们对人类健康的共同守望。

3.3“墙”作为文化载体

一面空旷的墙壁上,从古至今人们总是会在上面绘画些有意义的图案,因此遗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壁画。在中国古代壁画中,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寺观壁画是极为突出富有悠久历史的几种艺术形式,色彩、线条等精美的壁画作品也因此成为了后人考究其文化内涵的方向。除此之外,西方早期的天然洞窟上也留存着很多原始壁画,如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上绘满了野牛、马等动物。原始的“墙”激发了人类最本质的创作欲望,就在这样不经意间打开了艺术历史的大门。墙壁上的绘画从而使“墙”成为了艺术品本身,也在不经意间记录着历史。阿布拉莫维奇创作中的“墙”也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祈祷,对自我与自然间关系的探寻媒介。

3.4 纪念、警示之墙

阿布拉莫维奇的《哭泣的水晶墙》纪念了二战中最残酷的大屠杀之一“巴比恩亚尔大屠杀”,在这场毁灭性的战争中,自然,成为了尸骨的归处,埋葬、焚烧、毁灭围绕着这些犹太人。该作品的主要构成元素也与历史密切相连,这也是近十年艺术家在欧洲建造的最大的装置艺术作品之一。阿布拉莫维奇认为,这件作品是被犹太教视为圣地的耶路撒冷哭墙的象征性延伸。战争势必会影响人民,影响国家,而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之墙所传达的内涵具有深远的警示、纪念意义。

4 结语

在面对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时,女性艺术家的艺术行为会被认为是自身压抑与苦闷的表现,甚至在某些方面她们的艺术创作被认为是无效表达或是“歇斯底里”的“宣泄”,但阿布拉莫维奇用她的艺术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她的众多艺术行为都让人充分感受到痛苦、残酷,也深深触痛人们的内心。《哭泣的水晶墙》这一作品不带任何的言语交流,而是将历史与人类延续,仿佛在倾听参与者内心灵魂的诉求,感受着战争的残酷,让人沉下心来反思问题,唤醒参与者潜意识中的束缚。其魅力与一些架上绘画相比,灵魂间的沉浸式互动给观者带来了更深的感官刺激,能将作者想传达的情感更生动地表达并最大化地引起共鸣。这件装置艺术作品不只是简单的视觉体验,更是让观者置身这一空间,走进内心的世界,从对作品外在的好奇到内在的困惑,再到深刻反思的转变过程,重新思索阿布拉莫维奇这一行为艺术的意义和价值[4]。拉近观者与作品的距离,增强交互性,使人们对作品想传达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推动行为艺术真正走向大众生活,诞生出具有启示意义的作品。■

引用

[1] 王熠.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女性主义行为艺术表达[J].艺苑,2015(4):65-68.

[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35.

[3] 禹倩文.行为艺术表演《节奏0》背后的社会学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37-38.

[4] 王艳丽,刘东霞.在“参与中”与灵魂对话——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为例[J].艺术观察,2020(2):127-128.

猜你喜欢
水晶艺术作品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一张水晶卡告诉你浪漫都在哪
蓝水晶般的大眼睛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当心,说谎会上瘾!
陶瓷艺术作品
街头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