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广吉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甘肃 白银)
自然科学中,高中生物是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其具有丰富的生命现象以及一定的活动规律,从而使生物科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相关素养。不仅如此,生物这一学科思想性较强,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内容,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深入分析生物教材的内容,发掘教材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相关要素,同时依据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创新教学的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这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他们全方面的发展[1]。
高中生物的知识教学一方面讲授相关的生命现象及规律,另一方面讲述生命的基本概念。因此,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生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远离毒品及烟酒、珍爱生命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不良癖好。例如,第一,学生不再熬夜玩游戏,而是早睡早起,生物钟得以调整,加强身体锻炼,提升他们的免疫力,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第二,学生可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从而满足身体各项机能的能量需求[2]。第三,学生不再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第四,学生可以形成生活的积极心态,充满希望地面向未来,努力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优秀青年。总而言之,生物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场所,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储备能量。不仅如此,生物课堂还可以使学生自身行为规范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丰富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基础知识,还可以提升德育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努力创建美好生活。
在成长以及发展的过程中,生物需遵循相应的规律,但对于这些规律,人们只有进行长期摸索才可以获取。在学习生物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现象及规律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而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理解及掌握生命现象的程度[3]。例如,在教学“生物的遗传”相关知识时,教师能够向学生分享“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等俗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亲子代和子代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对生物规律进行自主摸索,加深他们对生物规律的认知,合理解释生命现象。
生物科学专家经历反复实验、不停地探究总结出了生物现象以及生物的活动规律。学生在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时,要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等。与此同时,学生应具有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促进自身整体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在生物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会调整饮食,合理搭配饮食结构,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修身养性[4]。除此以外,学生在学习“早期胚胎发育和受精作用”相关知识后,能够形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从而更孝敬父母。此外,在生物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对我国生物领域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相关贡献有一个了解,从而改变心态,积极努力地提升综合素养,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总之,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学生可以从很多层面了解人类及物种,树立生态平衡理念,努力地保护自然以及环境,最终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应有目的地引进或者创设具有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态度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进一步激发了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实际开展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以及其他材料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相关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进行文学艺术体验时进一步理解生物学相关知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将会变得生动有趣[5]。例如,在教学“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相关知识时,在问题探讨的环节中,教师引用杜甫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28个字将灵动静美的秋夜景色充分描写了出来,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入此诗,学生可以进一步感悟诗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教师使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指导学生绘画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接下来提出相应的问题:“萤火虫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能量吗?”“谁提供了萤火虫发光所需的能量?”此类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在本次内容学习的结尾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怎样设计相应的实验来探究萤火虫发光所需能量的来源?”萤火虫发光这种文学意向充满了诗意,将其和生物学的实验探究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前呼后应。此节课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还可以锻炼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物素养。又如,在教学“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相关知识时,导入环节可以采用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展开,从而引导学生对遗传概念展开积极的思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在教学“生长素的发现”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不仅可以引入自然界中较为常见的向光生长现象类的植物,如向日葵等,还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入相关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红杏为什么会朝着墙外生长,对古诗句展开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细胞生活的环境”相关知识时,导入环节可以引用《红楼梦》中贾宝玉所提出的观点“女人都是水做的骨肉”,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生命中水存在的意义,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科普不同个体的含水量是不同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对待生命相关问题上,孔子最先提出了“仁爱万物”的思想观念。儒家六经中的《周易》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将尊重、维护以及常养生命当作人们的大德。荀子主张以“仁”来应对自然万物,将“爱人”作为爱物的有效扩展。道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相关理论,认为人和万物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6]。在实际开展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念,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关注、爱护自然,形成整体性的思想以及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教学“早期胚胎发育和受精作用”相关知识时,在导入环节引入《孝经》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而引导他们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远离毒品危害,学会对父母感恩,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又如,在教学“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知识时,在导入环节可以引入庄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老子的思想,“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学生积极思考其所具有的含义,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明确地球的一部分是人类,而人类并不能主宰万物,学生应珍爱生命,爱护自然环境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桑基鱼塘”这种古代发展农业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此方式存在的意义以及创新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相应的思考,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文化中对生物形态、习性以及结构等的描述存在科学性的问题,研究应用科学技术的原理程度不深。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发散思维,解放思想,弥补学生对问题科学性理解上的不足,形成科学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7]。例如,李商隐《无题》中提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导学生分析“吐丝的春蚕真的死了吗?”教师补充和昆虫发育相关的知识点,弥补学生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非常艰巨的一项任务。教师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的知识底蕴,还要有相应的生物教学技巧。教师需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将生物教学与传统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