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叫三月节、祭祖节、踏青节等,时间在每年仲春与暮春之交,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既是春天的一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
作为自然节气的清明,在先秦时期便已存在。早期和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生产性的农事节气。这个时节,南方地区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北方地区陆续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草木萌动,正是春耕、春种、春管的大好时节。在川渝农村,世代流传着“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种菜,有吃有卖”“清明种瓜,车装船拉”这样的农事谚语。在全国各地,也流传着很多总结清明时节气候、物候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谚语:“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冷,好年景”等。
与清明节气同时并存的,还有上巳节和寒食节,节期与清明节气相邻,它们恰如三条并行流淌的河水。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清明逐渐吸收了上巳节、寒食节的内容,原本并流的三条河水汇合在一起,以“清明”之名流淌至今。合而为一的清明节,在继续作为农耕节气的同时,还成为人们寄放情感和享受春光的节日,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赏春是清明节的两大民俗文化主题。
古人有春天临水洗浴以去除不祥的传统,称为“禊祭”或“祓禊”。上古时以干支纪日,祓禊的时间早期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故称为“上巳节”。后来,节日时间逐渐固定在三月初三日,故又称“三月三”等。这一天,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到水边去洗浴,以去除污秽和不祥,让灾厄与疾病随水而去。
寒食节,又名禁烟节、熟食日等,也是古代三月的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的第105天,隋唐时多将其定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寒食节的主要民俗,是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常常重叠,寒食和清明又紧紧相连。所以,三个节日在唐代便已基本融合在一起了,清明节逐渐包容了另两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