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华裔 魏兵
在我国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文明“软实力”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荧屏出现了一批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旨的文化类节目,比如《中国戏曲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它们以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戏曲艺术和历史文化等为核心传播内容,与弘扬革命历史文化的节目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主流电视文化的先锋队。值得注意的是,其“先锋”性质不仅体现于电视媒体传播的主流地位,还体现在了电视文艺节目的审美再创造上。此类节目的创新性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领域“回暖”,甚至制造出了“荧屏复兴”的态势。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复兴是传播中国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力量,显示出优秀的电视文化节目具有相当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彰显出当代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传播高度与媒体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一切文化成果,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从形态上看,有园林建筑、民间工艺、文玩古器、衣冠服饰等物质性文化产物,也有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歌舞等文艺形式和史书典籍等人文内容的非物质性文化产物;从空间上看,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有千秋的地方性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和文学艺术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文化全球化是指,随着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审美爱好、文化符号、文化产品乃至生活方式等),以多样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碰撞与融合。”[1]。也就是说,全球文化呈现出超国界、超地域、同一性的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关系逐渐密切,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不同文化形态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当然,文化全球化在给世界人民带来文化共识的同时,也带来民族文化趋同发展的问题。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警示的:“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文化地震’——文化全球化,它几乎涉及地球的所有地方,文化全球化既不是一种简单的承诺,也非简单的一场巨大威胁,而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多元化挑战,原先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传统如今陷于崩解,信念与生活方式出现了多种选择。”[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复兴将这场“文化地震”放置于新的时空坐标之中。由此,在全球性文化语境下,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身份,保持民族文化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宝贵价值和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在如何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次将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战略意义和具体举措正式纳入重大国策的重要文件。《意见》中提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的方针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决心,亦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5]电视作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主流媒体,肩负着价值导向、舆论引领及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电视剧和电视纪录片等电视文艺以形象性的视听语言和主流化的传播渠道成为当代大众认识世界、欣赏艺术、积累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只有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深度的情感认同,牢筑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向着民族化道路发展,不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以及文化传播的竞争力,才能在全球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以此获得更为长远、持久的发展前景。
就此,纷繁复杂的全球文化传播浪潮、国家文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电视媒介的传承使命等对中国电视的荧屏表现和媒体发展提出了必然的文化命题。即,中国主流电视媒体应始终清醒地保持居安思危的发展意识,承担起传承与守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用影像守护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命脉和生命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传播是引领中国荧屏转向民族传统的文化表征,也是当代中国电视媒体在世界坐标系中深掘民族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的艺术风向标,更是维系民族艺术活力、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的强而有力的文艺实践。
近年来,中国荧屏涌现出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现象级的电视文化节目,也有《紫禁城》《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等彰显历史文脉的电视纪录片,以及《鬓边不是海棠红》《老中医》《什刹海》等以讲述有关传统文化人与事为题中之义的电视剧……这些成功的艺术探索通过再演绎、再创作、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创新性地继承了民间文艺、史册典籍、诗词歌赋、古典艺术(包括戏曲艺术、书画、工艺美术品、国乐等)等无形的人文精神和有形的物质形态等丰富内容,以千姿百态的节目形态呈现出“煌煌中华,郁郁文明”的沧桑历史与不朽魅力,用充满文化自信的创意与表达让传统与时代“同频共振”。
如果说,中国主流电视媒体在荧屏的主题内容层面向传统文化靠拢,可以称之为一种对民族文化“存旧”行为的话,那么,经由艺术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优秀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剧等电视文艺,则是借助传媒载体对民族文化的“立新”之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依托的电视节目存传统文化之“旧”,立艺术表现之“新”,充分激活了电视编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力,用情真意切的审美态度成功地对接了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的多重艺术时空。
在当下的电视节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为竞技比赛、舞台演绎和真人秀等艺术形式。竞技比赛类的节目往往能巧妙地利用出题、答题、赛题的竞赛性情境,以互动形式最大程度地向电视观众传播传统的历史文化知识。
在电视节目方面,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档全民共赏互动戏曲赛事类节目《中国戏曲大会》,可被称为文化类节目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佼佼者。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戏曲艺术,是中国电视文艺节目颇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戏曲凝聚着民族文化精华,蕴含着宝贵的民族智慧结晶,以及儒家“中和圆融”、道家“虚实相生”、释家“空灵自然”等中华美学精神,这些俱体现并作用在戏曲艺术的表演法则及审美意象当中。尽管在全球文化和流行艺术的冲击下,戏曲艺术已不是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主流选择,难现“举国若狂”的昔日盛况。但是,在中国主流电视媒体的大众传播与文化推介下,戏曲艺术得以重新焕发光彩,一改“博物馆艺术”的戏称。
引领当代观众走进戏曲艺术这所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文化园林”,感知戏曲之美,领略其中的哲理智慧和美学奥妙,成为《中国戏曲大会》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传世佳句在《中国戏曲大会》的开场亮相,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节目初心——“让懂戏曲的人享受其中,更要让不懂戏曲的人爱上戏曲”。在创新表现戏曲艺术方面,该节目突破了以往戏曲类节目“就戏论戏”的内容定位,在专业难度上主动“降维”,赛题设计广而不专、涉猎宽泛,囊括舞台表演、服饰脸谱、唱腔音乐、梨园典故以及与戏曲相关的影视作品等多个方面,专家在解读题目时从“大文化观”的角度广博涉猎,融入政治、历史、经济等相关联的趣味知识点,旁征博引、取其“意趣”。戏曲艺术是一门兼有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具有视听性和娱乐性,有关诗词和成语的解读也许只能停留在平面上,而戏曲则可以现场感受、立体感知,戏曲的天然优势为该节目创造了更多可为空间。《中国戏曲大会》跳脱了竞赛类节目的传统竞技模式,增设了戏曲舞台表演环节,在演播空间内独辟一方舞台,戏曲演员现场展演经典剧目片段,使观众能直观感受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生动的戏曲表演环节与赛题相关联,动态地深化了选手和观众对于题目的理解。此外,虚拟化的程式表演以及“跷功”“下高儿”“走矮子”等基本功技巧的现场展示,使观众直观感知“戏曲大观园”中的精彩与玄奥。
该节目别出心裁地选取“故事”作为切入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破除时空限制,打通戏曲与大众之间的壁垒,这些蕴含着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的历史典故、梨园轶事,通过赵景勃、张关正、蒙曼等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使置身“戏”外的观众知其然、明其义,在汲取传统戏曲审美滋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艺术鉴赏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戏曲大会》的热播发挥了电视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一方面,该节目以“全民参与”的互动方式精准实现了戏曲文化的“破圈”传播,推动了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中国》《喝彩中华》《伶人王中王》等省级卫视围绕戏曲艺术而制播的电视节目,亦可被看作一股民族文化荧屏传播的文化风潮。另一方面,《中国戏曲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了一系列竞赛类文化节目鱼贯而出。有以青少年比拼汉字听写为节目形式,展示汉字书写和中国语言文化魅力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有以成语竞赛和成语故事为载体,细致展现中国语境之美的《中国成语大会》,还有以地名知识为内容,呈现中华大地万千风貌和风土人情的《中国地名大会》等,不胜枚举。
无独有偶,文化类电视节目纷纷将内容重心转向中华民族的浩瀚历史和厚重文化。例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实现了电视节目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该节目突破了文化类电视节目说教式阐述的固有程式,在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和文化空间三重舞台演播空间中,有机地融合了戏剧化的舞台表演、话剧创作者的心得分享和专家人士的知识阐释等多种形式,并且借助环幕投影、AR、实时跟踪等先进的舞台技术,使《尚书》《天工开物》《史记》等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史册典籍被重新“激活”,跨时空的对话演绎形成荧屏内外共同向传统致敬的仪式性场面。
另有至今已播出四季的文博类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业界获得不俗反响。该节目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多家文博机构携手推出,设置国宝守护人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旨在守护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珍藏国宝。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结合圣地巡礼、文物讲述和戏剧演绎等展现文物的多维视角,探索电视文化节目的跨媒介、跨时空和跨艺术边界的创新呈现。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该节目结合了探秘空间、专家解读、舞台演绎、实景拍摄和全息影像等多媒体表现方式,生动演绎了中国考古文化的历史图景及其人文内涵,用影像之美“活化”了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文物,使观众近距离触摸历史沟壑,对中国考古工作有了更深的情感交互与文化认同。
《中国戏曲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将中华文明史中一颗颗璀璨的文化珠玉串联成链,链的一端是中华民族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端则是以此为豪的当代国人,这些颇具探索意义的荧屏创新传播方式,让曾经“曲高和寡”的戏曲艺术和“束之高阁”的典籍、文物就此“走下神坛”,切实地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厚植于观众心间。
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美轮美奂的文物珍宝、宛若天成的园林建筑......这些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与电视剧创作者们竞相选择的“宠儿”。这些荧屏文艺创作依托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将传统文化的抽象理念进行具象化的创新表达,进一步消除了青年观众与民族历史文化之间的疏离与隔膜,对于当下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与大众传播提供了极富意义的启迪与借鉴。
在电视纪录片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风采借助电视纪录片得以广泛传播。譬如,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优质的内容和精湛的制作水准“圈粉”无数。这部国内首次采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又接连推出第二季和第三季,依旧好评如潮。中华美食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节目选题契合时代,精准捕捉大众的时下物质需求及文化心理,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以及背后的制作工艺通过镜头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荧屏上,一道道留香荧屏的美味佳肴瞬间勾起国人深藏于心的童年记忆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情,由此唤回当代观众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描述中国传统村落与村落里的人和事。该片的摄制团队足迹遍及中国两百个村落,镜头中呈现不同的乡土风貌和别样的文化景观。无论是舌尖的美食,还是足下的乡村,电视纪录片的生动演绎,让观众从中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面相”。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共同实施的“国家涵养工程”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精准契合当下传媒语境的信息组织与融合传播方式,将列藏在博物馆内、篆刻于历史古籍中庄严而神秘的文物瑰宝立于屏幕,让现代观众跨越时空局限,直观感受并触及到这些静默的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和璀璨文明。随着第三季节目的成功播出,《如果国宝会说话》出版的同名书籍也获得热销,真正实现了从文物到影像、由影像到文本的跨媒介多重转化。
在电视剧方面,涌现出深耕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索之作。近年来,古装剧在艺术品质与表达创新上不乏值得称道的亮点,在故事层面秉持“大历史观”的底层逻辑,充分尊重当代观众的观赏旨趣,旨在与民族文化心理一脉相承。例如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琅琊榜》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将家国天下和情义千秋的精神内核融入庙堂与江湖之争的戏剧性故事,颇现古代君子的清雅之气和筋骨之力。以三国末年为真实背景的《风起陇西》,通过讲述陈恭和荀诩等遗落在浩瀚历史角落的游枭境遇,展开关于小人物的艺术想象,以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触发观众对历史文化知识寻根究底的动力。“先网后台”的《长安十二时辰》仅取唐年盛世的一朝一夕,浩浩荡荡地铺陈开“保卫长安城”这一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任务。该剧所讲述的张小敬和姚汝能是从正史“闲笔”中“拾遗”的小人物,电视剧巧妙地将人物的宿命感、叙事的节奏感与历史的厚重感相融合,搭建起立体性故事场域和审美空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北宋少女明兰成长奋斗的传奇故事切入,全景式地展示了宋代的家族生活。该剧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同步播出,以古朴雅致的审美风格将历史传统中古香古韵的生活场景和严苛细致的宋时礼仪广泛地传播至海外,可谓是输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服饰之美、古建之美和民俗之美的典范。
此外,电视剧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从戏曲艺术传承的视角切入,将个体情感、国粹存续与山河安危相勾连,是传统戏曲艺术以影像故事的方式贴近人民生活的有益尝试;又有从中医的个人视角出发的电视剧《老中医》,该剧展现历史悠久、涵养深厚的中医理论、行医过程和医者仁心,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展现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再有电视剧《什刹海》,该剧以京味文化为积淀,将京城什刹海地区作为叙事空间,搭建起“人”与“城”的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形态呈现交融趋势。跨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文化全球化,满足了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拓展了社会个体的文化视野。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化全球化的现象有其复杂的本质特征。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荧屏“回暖”的文化现象里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今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深层逻辑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决定的,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起主导作用和霸权地位。文化传播在经济贸易的载体和推力下产生与发展,这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创作的被动问题,即当以电影和电视节目等为主的西方大众文化借文化商品的形态输入我国之时,其潜藏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使当代中国电视的价值体系建构充满了复杂意味。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显然并不处于优势地位,也正因此,中国电视媒体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在全球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浪潮当中,在创作生产上出现盲目追随西方文化、过度追求视听感官刺激等“泛娱乐化”现象,在荧屏价值导向及审美取向方面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将导致中国电视媒体文化精神的遗落。正如文学理论家萨义德在其著作《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警示之言:“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6]由此,在文化全球化的空间坐标中考量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荧屏的传播与复兴,方能发现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指向。
从人文价值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复兴意味着以“自强不息、刚健有力”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取得阶段性成果。电视荧屏上的戏曲、曲艺、文物、武术、中医药等内容,既是缝合历史与当代文化关系的文化符号,也是提升电视媒体文化含量的内在势能。譬如,在传承戏曲艺术的《中国戏曲大会》节目中,当代观众可以透过坚守戏曲表演一线的从业者们精湛的舞台表演和艺术人生,感受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文化传承之勤苦,感性地体会到勤苦背后是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内在品格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气质。又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的《角儿来了》,通过戏曲表演与故事讲述的双重叙事层次,深入浅出地诠释梨园经典里关于孝悌、友善、诚信、忠义、和谐、担当、智勇的伦理道德与价值情怀,实现了“以人阐述美德,以美德解读人”的文化传播目的,这既是守正民族文化的有力举措,更是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节目形态的创意之举。这些以传承、推广民族文化为题旨的电视节目,拉近了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大众的距离,成为重要的文化推介力量。
从审美价值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复兴是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标识。生根于民间和存活于民间和发展于民间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如剪纸、泥人儿和地方非遗美食等,它们或许称不上格调高雅的精英文化,但是反映了淳朴人民对生活的炙热之心。这些趋向于民间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自然而灵动,经由电视编导者的创造性演绎,在荧屏中倍现光彩、各具魅力。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讲述触手可及的民族文化类节目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获得平衡,与当代中国观众的生活方式、观赏节奏相契合,从而引发观众强烈的精神共鸣与审美享受。又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节目令沉淀千年的古老而厚重的华夏文明在现实中绵延流动,观众也从中捕获到历代民族审美风尚的流变以及美学哲思的嬗替。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所言:“盛世文化理应最具包容性。”[7]可以说,这些节目不仅重新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并赋予其新的审美范式,而且以广纳百川的文化姿态高度地浓缩了承载时代记忆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延续性和生命力。
从社会价值层面,荧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生命力,镌刻华夏子孙共同的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通过大众传媒树立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形象,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民族之林。对内,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相生的自然观,仁、义、礼、智、信的人生观以及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观等价值体系是建立国人文化自信的内在基石。正如《典籍里的中国》以撰写典籍的历史人物为节目载体,将文史书卷故事化,以扣人心弦的故事表现人物的崇高品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中庸、和谐、礼治、崇德、重道等价值观的荧屏体现。对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传播是扎根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众传播实践,对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与交流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探索性的文化类节目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艺术力量,有助于搭建起国与国之间文化认同的桥梁,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决定着国家兴衰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张具有独特意义的名片。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传播,是之于中国电视与民族传统文化“正当其时”的双向选择,也是电视媒体参与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场自觉、自信的伟大实践。
注释:
[1]毛少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政策的兴起》,载张晓明等编著《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2][美]塞缪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康敬贻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4]陈秉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9/c40531—29674067.html,2022年6月20日。
[5]参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2022年6月20日。
[6][美]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4页。
[7]仲呈祥:《审美之旅——仲呈祥文艺评论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