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诞
(江苏省无锡五爱小学,江苏 无锡)
童年是人生沙漠中的一口水井。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面向儿童生命道德成长的学科。我心目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重新发现儿童,构建可感、可触、可生、可长的童心课堂,让儿童站在正中央。一是要转换儿童视角,彰显学科特质;二是要抵达儿童内心,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三是要回归儿童文化,实现课程价值。点燃儿童,才能照亮教育。
什么是童年?童年的价值是什么?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童年不是阶段性的,其影响的是人的一生,或隐性或显性。道德与法治课正是一门面向儿童生命道德成长的学科,课程标准反复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品德”等。儿童不是尚未成长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命。我心目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重新发现儿童,构建可感、可触、可生、可长的童心课堂,让儿童站在正中央。
课程始终强调“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儿童有其丰富性,有鲜明的个体性,又有复杂的社会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全面认识立体的儿童。我们要关注“教材中的儿童、教室中的儿童、生活中的儿童”,要兼顾“以前的儿童,现在的儿童,未来的儿童”,让他们实现时间的自由转换,空间的无缝对接。
统编教材强调,以儿童的有效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儿童的学程设计相应的教程,以学程代教程引发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教材更是学材。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过新年”,分别从多个角度讲述新年的概念和风俗习惯,有的老师这样设计探究环节:
第一关:春节说由来
师:人们把过春节称为过年,你知道“年”的来历吗?谁来说一说?
一起看看年的传说吧(播放课件动画:年的传说。年兽在除夕日吃人,村民都跑到山上去,后有一老者贴红纸、烧竹筒,吓跑了年兽)
师:故事告诉我们“年”是什么?人们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是为了什么?
师小结:这只是个传说,世界上没有年兽,但春节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因此春节就成为我国最隆重、最古老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有关新年的民风民俗及其来历)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这样的设计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让许多学生对“年”产生了害怕和不理解的情绪,“快乐过新年”更无从谈起。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知识的逻辑、成人的逻辑,而非儿童生活的逻辑。看似教得顺利,实则学得机械。
有教师做如下修改:
活动一:大家一起过春节
看一看:春节多热闹!播放春节舞狮、挂灯笼、观花街等视频。
说一说:春节的习俗。
如:买年橘、拜年、收压岁钱(演一演)。
贴春联(贴一贴)、放鞭炮烟花、逛花街。
师:春节多热闹!喜欢这样的春节吗?为什么?
师:刚才谈到的都是我们南方人的春节习俗,下面就让我们去北方过年吧!
活动二:我到北方去过年
说一说北方的春节习俗。
这样的学程设计,寻找儿童最近发展区,切准儿童思维方式,让儿童“动起来”“玩起来”。
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有一个环节“识象征、树意识”,教师出示国旗、国徽、国歌的图片,创设了一个“我是代言人”的分组探究活动。
说一说:她是什么样子的?含义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吗?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补充;
摆一摆:国旗的五颗星如何摆的?(注意摆准四个角的位置);
练一练,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敬礼?
辨一辨,出示课本中的绘本,说说好与不好的行为,并说明理由。
(师相机板书:尊重、爱护)
师小结:爱国不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还在一言一行的细节中。
这一活动设计,充分调动童眼、童手、童心,多感官参与,变抽象为直观,让儿童知之、乐之、好之。
儿童本来的名字是“自由”,最伟大之处是“可能性”。不论课前如何精妙设计,都不能忽略课堂儿童的生成,这是儿童赐予课堂最宝贵的资源。在执教二年级“讲文明,懂礼貌”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演练:到别人家做客时,就餐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自由练习完之后就各自回到了座位,这时教师发现了一个细节:
师:刚才表演完,同学们回座位,都很谦让,但有一个学生对着另一个学生说“让一让”,你觉得这样说合适吗?该怎么做?
生:可以改成“请让一让”。
请刚才这个学生重新说一遍,掌声鼓励他变得更文明、更礼貌(相机板书)。
师:加了一个字就完全不同了,谢谢大家的帮助。
课堂上这位教师眼里有儿童、心中有儿童,抓住儿童接纳的最佳节点,不露痕迹、一语中的。
儿童期是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其中,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在实际矛盾冲突中锻炼、强化、形成。该课程涉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无不关注儿童内心世界与自我、外界的相处,无不指向儿童内心世界的充盈与完善。道德与法治课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儿童在两难情境的辨析中,抵达儿童真实内心,实现“用道德滋养法治,用法治保障道德”。
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的第二课时,通过课堂组织,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排队要“排成列、按顺序、有间距”,这是为了更加“有序、公平、安全”。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碰到以下情况,究竟该不该让?
要不要让快迟到的叔叔先上车?要不要让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厕所?
学生自由讨论,说说理由。
生:可以让,因为他们有特殊情况,需要特殊照顾。
但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如果大家都需要特殊照顾,那该怎么办?
也有学生提出:可以让快迟到的叔叔先上车,但是必须教育他,让他以后也要尽量早一点到车站。
师:当遇到特殊的场合、特殊的人,可以特殊处理。
“让”与“不让”都有充分的理由,如何做无关道德评判,也没有规则惩处,都是基于道德认知做出的理性判断。因此在特殊境遇下,我们无须苛求,也无须把学生引向必选其一的两难境地,可以充分求同存异。要鼓励他们通过换位思考,叩问内心,同时根据个人道德判断,做出理性选择。
课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做个有心人,观察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新出现的排队方式呢?是否还有不需要排队的地方?
又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我们小点声”,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教室到校园,再到社会公共场所,都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学完“教室里有点吵”“做个小小调音师”“这里也要小点声”这三部分后,明确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此时,有位教师这样设计:
出示视频:
学生参观恐龙博物馆,大家都在馆内听工作人员讲解,其中有两个学生在讨论,另外一个学生大声说:“你们别吵了!”可那两个学生却说:“关你什么事?你不是也高声讲话了吗?”最后一个学生说:“别说了,我听不见了!”
学生思考:
1.刚才有些不愉快,发生了什么?2.劝阻有用吗?怎么吵得更响了?3.该如何制止,又不影响别人呢?
(学生小组讨论,该如何解决这一两难情境)
教师小结:不能用一种错误的行为制止另一种错误的行为。
临近课堂结束时,教师抛出一个思辨问题:
是不是在任何场合都需要小点声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儿童内心是远未被开发的宝藏,我们要不断激活她,赋予儿童内心动力;我们要持续滋养她,赋予儿童内心张力;我们要多维考验她,赋予儿童内心潜力。道德与法治课上设置两难冲突和课外拓展,就是要在多次追问中,无限量接近儿童内心真实,从而促进儿童道德思维向纵深度和延展度漫溯。
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处处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是为学生现在和将来更好地生活,是为未来生活奠基,为学生未来生命打好底色,即“扣好第一颗扣子”,因此课程的价值远在课程之外。
儿童文化的核心就是游戏精神。教学过程与游戏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游戏讲求规则,教学也有规则,游戏需要互动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游戏充满乐趣,教学活动也应该是快乐愉悦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用游戏贯穿课堂,也许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如执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班”,为了让学生回顾班级以往开展的特色活动,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温馨回忆坊”,巧妙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即“我来说,你来猜”,同学们一下子兴致盎然、目不转睛。
一是教师出示关键词,让学生猜相关的活动名称;
二是教师出示部分被遮住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活动画面;
三是教师拿出部分道具,让学生说说哪个班级活动曾用过;
孩子们意犹未尽,在轻松的小游戏中快速进入班级活动的情境。
在执教“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课堂导入时我做如下设计: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乐乐猴,他想到我们班级来做客呢,大家和他打个招呼吧!
师:乐乐猴想跟大家做个游戏呢!游戏的名称是“123、木头人”。
(出示游戏的规则)
学生一起来玩,玩到一半,出现了混乱。
师:怎么玩不下去了呢?能好好玩吗?
学生说说想法。
师:看来玩游戏也是需要有规则的。板书:规则。
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这样设计:
师:乐乐猴已经成为咱们班级生活的一员了。马上要与乐乐猴分别一段时间,让我们一起来送送这位班级小客人,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说并演练。(如打招呼、发邀请、表感谢等)
师总结:在班级生活中,做事有规则,与人交往也有规则。
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彬彬有礼”一课,重在弘扬中华传统礼仪和增强文化自信,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做一个彬彬有礼的文明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核心理念。在感受“礼仪之邦”这个环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认识古代礼仪
看一看:古代三个基本礼仪拱手、作揖、鞠躬(出示图片)。
演一演:同桌互相行礼、上台演示。
理一理:1.拱手是古代童子入学第一课必学礼;2.了解吉拜,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包住,女子反之;3.弯曲越深,礼越重,越尊敬。
活动二:感受现代行礼方式
1.学生说说现代人的行礼方式有哪些?分别在什么场合?
2.握手礼
出示两张握手图片,单手握与双手握有什么区别?
(双手握礼节更重,表明更尊重)
3.拥抱礼
抱一抱自己的同桌或好友。
我发现,一开始大家都很害羞,慢慢习惯了,互相拥抱着,后来有的同学已经不想分开,我相机采访了一组学生,问他有什么感受。我再次让学生拥抱自己想拥抱的同学。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个同学居然跑过来,紧紧地拥抱着我。这完全不在我的课堂设计之内,当时我感觉特别温暖、特别幸福,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跟他们靠得这么近,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学生也是,嘴里喊着:“老师,我也想抱抱!”其他学生大喊:“爱的抱抱!”下课铃声响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今天回去给家人一个爱的拥抱。
又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感恩父母”,本文主要培养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形成理解、孝敬父母的品质。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出示两张林荫树下的图片(左边是当下一对年轻母子的背影,右边是30年后这对母子的背影)。
图片刚展示时,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师轻轻播放《当我老了》这首歌,学生若有所悟。
比一比: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如身形、头发、步履、内心活动等)?
师引导: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变老。
谈一谈:看到这组照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尽情交流。
播放《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此时学生忍不住跟着哼唱,眼中似乎多了许多东西。
聊一聊:你觉得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小结:左右两对母女,犹如两个不同的时空,父母在操劳中慢慢衰老,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周国平说:“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站在正中央,自己踩下脚印,学会欣赏、积累、辨析,并形成个人独特道德实践经验和智慧。让儿童站在正中央,即要以儿童的视角,打造儿童主场、儿童场域;要由儿童内心,培育儿童精神和儿童气质;要有儿童文化,追寻儿童主场和儿童价值。
点燃儿童,照亮教育。因你宛在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