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甘肃省宁县和盛园区小学,甘肃 宁县)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方法,还要根据实际状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创新,从而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凸现学生主体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形成灵动、敏捷的思考意识、优秀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品格,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最主要来源,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最佳渠道。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认可。对学生而言,更需要感受成就感,以满足表现欲。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正确评估,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富于创造性的回答的肯定。这对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赞美不但让学生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同时无形地促使学生以更大的激情投身到下一次创造活动中。
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学生过去的陈旧观念,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勇敢地探索、多一些想象。教师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打破习惯认识的禁锢,以创造性的思路探究新问题,并形成评判准则,筛选出最佳方法。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课堂观念,切实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引导学生多问、激发学生思考、关爱学生、维护学生自尊心、培育学生创造力、启迪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小就具备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各种角度思维,不但要思考某一问题,而且要思考各问题间的关联。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直接学法引导或间接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老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例如,利用引导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使用“创设情境”“叙述性事件”“利用问题”“设置悬念”“引述名句”“巧用道具”等方法,让学生尽快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大胆探究、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在讲解教材内容、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要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同时产生两个明显的兴奋中心,使学生将思维的触手伸向课程的重点和认识的深处。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工作,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不但要熟悉课程,更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程序,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逐步将学生的被动情感转化为愉悦、主动、自觉的情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思维灵敏是指思维主体可以快速、敏捷地对客观事件进行分析,它也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的反应速率与熟练程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也就是使学生快速地思考问题,能够在短时间里完成思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思考问题要做到理性。(1)设情境,即教师运用语言描写以及形象性手法,将某种情形、某一场景、某一情境等进行展示,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根据这些情境,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思考问题。而如果学生正处在某一特殊的情境中,或者学生曾经短暂地担任了该情境中的某种重要角色,这时思考问题就需要和该情境的节拍保持一致,不可随意拖延。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是积极的、主动的,所以也是比较敏捷的。(2)求速度:所谓“求速度”,是指老师在布置思考活动时要有时限要求,让学生的思考活动以规定的速度完成。当然,教师的速度要求,也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要用一般学生都能够达到的速度。对某一内容的速度要求,随着时间的增长也可以逐步增加。经过循序渐进地训练后,学生思考的敏捷性也就会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当中,不应该只是用“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应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