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萍芳
(甘南州合作第一小学,甘肃 甘南)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新时期下,教育部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这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成为数学教学共同的课题。本文在实践教学中尝试将引导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小学数学学习现状,引导式教学在这方面所发挥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对此,本文分别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借鉴。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为了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教师需要在教学时积极使用引导式教学法,以问题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一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始终带着问题去思考教材中的知识点,将过去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更加积极的主动学习状态,这不仅符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比如,在对“轴对称图形”有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如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这样一来,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答案之后,也会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应答,并对其所回答的知识进行深化,使学生能够更为牢固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促进其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因此如果在教学时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拉近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思考。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历有限,很多时候对于课本上所阐述的知识并不能进行有效的理解,如果教师在这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能使课本上的知识更易于理解。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前进行调查与了解,必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来加以引导,否则就难以发挥出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以引起学生共鸣的方式让其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还能促进其主动思考习惯的形成。
比如,在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展示或者是多媒体教学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圆柱与圆锥形状的物体,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对其外形的观察,对这些物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然后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再引入教材中圆柱与圆锥的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同时,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引导式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促进自身辨识能力的提升,并且还能逐渐形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逐渐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由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引导式教学的作用与现实意义便凸显了出来。对此,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开展引导式教学。利用这些方式,就能使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并使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