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亚(作家、株洲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教师)
湖湘之美在于清新秀丽的自然山水和富有历史厚度的人文景观,也在于那些广为流传的诗词佳句所刻画出的经典文化印象。拥有秀色丽景的湖湘大地,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抒怀的重要主题。
展湖湘之美,《十几岁》杂志特联合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策划“古诗词中的锦绣潇湘”系列专栏,在国学名篇中亲近经典,感受古诗词视角下的湖湘景致与人文。
“郴”,意为林中之邑。郴州青山作伴,一水绕城,由郴江溯游上可至云梦之泽,从骡马古道能下到岭南两广。南塔钟声朝暮浑沉,苏仙岭上道观仙渺,北湖渺阔深碧。城中青墙黛瓦,巷陌纵横,炊烟依稀,鸡犬相闻。裕后街的古码头有无数谪人的落拓身影,也有冬夜奏响的哀怨寒砧。曾有州郡志记载:“郴为佳山水,东有仙山,南北湖,皆由来名胜。”
郴州大约是北宋文人秦观的伤心地。时值暮春,淫雨绵长。岭上紫云氤氲,烟气袅袅,青山、台阁、桃源、津渡,都隐在烟云间,隔阂又孤单。深重离恨更层层叠叠地堆砌着,犹如身后的郴山,高无重数,厚无重数,欲归而不得。便是有千里之外的音书,孤凄也不得慰藉。
孤单的背景前还有一座郴州旅舍,黑漆的门,门环已经长久没有响过,只有山间杜鹃的泣血孤鸣,声声凄厉——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一问,竟也似杜鹃鸟的凄厉鸣声。郴江尚且能奔北而往,秦观却只能在这里向北而望。
秦观终究未能北归,在藤州自作挽词一首后,茹哀与世辞。无人设薄奠,无人饭黄缁,空有挽歌辞,而无挽歌者。
幸而秦观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表情是笑。《宋史》记录了他的最后一个表情:“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至藤州,出游光华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踏莎行·郴州旅舍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唐代文人韩愈与张署的贬谪之路又何尝顺遂?他们一路九死一生,船行到水尽头,这罪人谪地才算到了。蛮荒之野以沼气瘴疠和随时出没的虫蛇迎接两名“罪人”。千余年后,一首郴州民谣呼应了他们的行程——“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即便这样,郴州仍旧可圈可点。入苏仙岭行不远,是秦观《踏莎行》里的桃源。
桃源之美,绽放在秦观的《点绛唇·桃源》里。“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此际的桃源如深陷迷雾中的一个梦境。梦里,秦观饮了不少酒,醉后就棹一轻舟,听任水流将他带到桃花深处。桃源烟水茫茫,两岸青山延绵。余晖之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隔绝尘嚣的仙境。只无奈为俗尘牵累,不能解脱,“无计花间住”。走出桃源后,秦观也曾企图如武陵渔人一般往寻桃源,最终也同渔人一样,“不记来时路”。
韩愈说郴州有“清淑之气”。韩愈的郴州有张署,能同升共黜,可诗酒酬和;有廖道士(廖法正),多艺而善游。
郴州山水清淑之气磅礴,郴州物产皆名材,郴州的人们如廖道士,气专而容寂。至少韩愈是这么看的。何况郴州还有张署,那就悲歌暂歇,有酒且饮,临水斫脍。秋月升时自饮酒赏月,春潮起时便执叉叉鱼。还作一纸“叉鱼”诗。
韩愈“叉鱼”诗亦有些跌宕,却也只如湖上澹澹轻烟,春风一到即散。昔日贾谊被黜长沙,见鵩鸟入宅,忧思难平而作《鵩鸟赋》。韩愈偏不问鵩,只棹舟叉鱼,对月饮酒,将自己当成一个郴州人。
人生由命,有酒须饮。这是韩愈过郴州时的人生信条,在郴州的秦观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韩愈和秦观因“谏迎佛骨”和“抄佛书”而谪至郴州,都无非欲加之罪。千里的辗转,韩愈做了郴州的过路人,而秦观成了郴州旅舍的常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