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生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
喇生华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夏河中学,甘肃甘南747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科内容,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而且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策略展开论述,旨在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核心理念,对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运用有效的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以生活琐事、经验案例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结合课本,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之余还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彰显德育教育的价值。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其身心发展都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青春期的到来也会使部分学生情绪起伏大,学生甚至会出现叛逆的情况。在这一时期,有些教师不能够与学生和谐相处,导致学生缺少课堂参与感和积极主动性,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佳。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素材可以拓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初中生,可以在系统地学习中思考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彰显德育教育的价值。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信息大爆炸时代,初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相对具备了一定的筛选能力,但是其自我保护、对事物真伪以及是非的辨别等方面,仍存在能力上的欠缺,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诱惑而导致初中生道德价值观念的缺失,甚至会出现“三观”扭曲的严重情况。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在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做到正确筛选信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优良精神品格,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德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以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都起到关键性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可以完善学生的自身修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塑造学生成为拥有高尚品格、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样不能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因此,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共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造成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在外来事物的冲击下,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越来越推崇外来节日和习俗,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比如,在进行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其教学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但是学生往往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呈现很大的区别。而且很多家长认为在新时代下就应该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中,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除此之外,一部分家长、学生以及教师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后产生的重要影响,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在这种观念下,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会有所提升,但是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关注,就会造成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相对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干扰,从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误入歧途。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就应该将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扛起来。因此,学校方面就要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要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内化于师德师风精神上,外化于教学的一点一滴里,从而发挥“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在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好地传递给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结构,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地学习。在探究中华经典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在对中华经典探究的过程中,注重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梳理和整合工作,从而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间的联系,设置系统、完善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做到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自觉做好文化的践行者。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教育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努力做好文化的学习者和践行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优秀的品格和文化修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其生活经验、知识体系结构以及自身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层次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掌握和创造等基础上,学生的认知能力会对其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在书法、古文、诗词、绘画等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现代社会的学生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在对现有知识学习过程中相对不容易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教师不要选择深奥、抽象的文学素材,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入手,选择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文学知识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可以听得懂、理解透、熟练掌握。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讲授“规则的重要性”过程中,可以举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孟子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或者春秋管仲的“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也就是国家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加深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如果没有了规则,国家不能正常运行,就连学校课堂教学也会一团糟。教师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内容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以此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知规则、守规则,建立学生的规则意识。
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提倡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了初中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这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有育人功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着诸多文言文内容,比如《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道德经》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具体来说就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和语文教师、历史教师共同教研,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进度,同时掌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情况。道德与法治教师针对教材和习题涉及的名人以及历史史实与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讨论,从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教学内容,与语文和历史的相关素材进行结合,合理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和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复兴与我们息息相关,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树立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
情境教学法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构建形象具体的场景,以增强学生体验感,从而在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与世界共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个人生活发生的重大变革,让学生在相关视频中感受祖国的日新月异。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融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逆境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而安逸的环境却能消磨人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清醒认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另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日常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的教学情境表演,利用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究的过程。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热衷于讨论和参与相关的主题活动,因此,教师要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主题的相关活动。比如,让学生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资料、寻找日常生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等。或者开展针对社会中的争议性大的或热点话题的辩论活动,如,“该不该扶摔倒的老人”“挫折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成才”“中学生青春偶像崇拜的利与弊”等等,让学生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目标性地引导学生寻找话题的论点、论据,同时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料佐证辩论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驱使学生自行选择、思考和论证,在无形中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学科教学中。
另外,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量的古诗文和经典语句,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教育素材开展古诗文和经典语句的诵读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经典语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习题练习当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更有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和探究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理念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师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主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其内在优良品质,从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 王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1(23):127-128.
[2] 何菁,林成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7):98-100.
[3] 刘瑛瑛.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6):53-54.
[4] 王萍.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21(08):109-110.
[5] 唐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20-223+170.
[6] 李华英.更新教学理念传承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21(02):62-63.
B018
A
1002-7661(2022)27-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