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钧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
杨钧景
(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甘肃兰州730000)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并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更加强调要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培养,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环节当中。基于此,本文重点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有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
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德育
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也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两者之间存在着较紧密的联系,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未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使得学生的道德素质没有办法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实际上,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特点,明确“如果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人,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德行”,使得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且比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价值观,所以对道德认知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德育进行渗透式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是怎样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对事物有更加正确的认知,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指路人,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切实发挥出来,在教学内容当中对德育教育进行合理渗透,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学习,以及在社会当中的工作和生活。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非常强调对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基础理论并不多,主要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如果想要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融入或者是渗透德育教育实际上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不过,在实际开展教学时,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教师通常会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实践。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等准备工作,对课程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掌握。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效率。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对教材体系进行设计时相关教育专家和学者都会采取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的原则。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端都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实际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当中的重要性;然后讲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与应用过程;而后逐渐加深难度,开始让学生学习如何简单地操作计算机,比如说开机和关机等;最后逐渐深入到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教材体是非常清晰明了的。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对教材体系进行明确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想办法将德育教育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使得德育教育可以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
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内涵。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更加新颖且丰富的课堂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德育教学的转换,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并且从心理上对德育内涵进行感知与理解。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对德育教育进行感知与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德育教育不再只是局限于教师的刻板教导,而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感知与理解,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积极探索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其本身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与提高。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历还比较少,对于生活缺少体验,因此小学生很难真正体验到道德与情感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给学生营造一些体验式的学习,也就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给学生模拟一些社会经历,通过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对生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体验,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丰富道德情感。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特别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加适宜构建互动式课堂。实际上,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学生的思维经常会跟着教师的教学内容走,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以课堂互动的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来,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下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此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令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使得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比较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抓紧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尤其是针对涉及道德素养方面的问题,应该注意要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课程内容讲解、学生作业和学生作品,乃至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集。
第一,应该在设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融入信息道德。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都会应用任务驱动法对学生进行授课,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将教学重点整理清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举个例子,在学生学习文字排版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查找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章,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对文章合理地排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再比如说,学生在学习画图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英雄人物作为课程主题,要求学生对英雄人物进行作画,深入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感知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形成一种激荡的爱国情怀。
第二,应该在学生提交的作品当中融入信息道德。信息技术课程每节课都会要求学生上交一份作品,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通过学生上交的作品,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所以教师应该有目的性地将信息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作品当中。
小学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而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设备,尤其是在进行上机实践操作时,一定要爱护自己使用的计算机,并且运用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一,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潜在的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为什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怎样的重要性。
第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从学生的角度上看,教师不仅是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身份,而且也是自己学习生活当中的参照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示范正确的上机操作流程,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榜样的风范,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例如,学生在进行打字练习时,教师应该走到学生身边,对学生的指法和姿势进行指导,并且在指导过程中强调教师一定要亲自示范,让学生能够用眼睛直观地看到教师是如何操作的,而不能只是图方便在言语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那样并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有为人师表的觉悟,在学生面前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示范,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习惯。
现阶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不同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彰显出不同成员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在合作过程中的奉献意识。但是,由于目前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方面还非常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重视起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不过,在教师引导学生性格形成或是性格转变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还是一些外在的因素,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性格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收获的效果并不显著,常常会使得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变成了获取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而没有意识到需要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更加重视实践与操作能力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的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需要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教学内容,并且将其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的真实实力在小组内体现出来,而且也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使得学生能够对小组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情操会对人的处世态度和做事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育部门一直都将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倘若一个人拥有了较高的智商和智慧,但却没有一个正确的道德品质,那么不仅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而且还有可能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威胁,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成长。比如,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师会教学生如何开通自己的微博账号。微博是现阶段非常主流的一种社交平台,在微博上学生能够获取到非常多的信息。但是面对繁多的信息资源,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信息资源的分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要素是需要格外关注的,比如学生应该关注哪些博主、转发哪一类型的文章、发布哪一种推文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微博能够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的工具,而不是让学生在微博当中关注那些没有意义的偶像明星动态。因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自律性和自主选择性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信息技术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便捷、高效地获取到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资源又会抢占人们的很多时间,如果没有合理地控制,将会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比如,有一些学生会利用计算机网络上一些直播课程查找一些习题资料,从而进行高效地学习,而也有一些学生只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游戏,并且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这就将信息技术的两面性充分体现了出来。所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应该让学生客观看待信息技术,并且给予理性地对待。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在网上下载信息资源时,通常会给学生介绍很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以此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抓取,并且下载下来方便后期的使用。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数目庞多,质量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下载网上的信息资源时除了要教会学生搜索、查找和下载的正确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分辨网上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屏蔽,并且从主观上远离并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使得学生能够对是非和对错有一个清楚的判断。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阶段当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与渗透更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互联网道德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小学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从小就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互联网道德进行树立与培养是尤为关键的,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德育的渗透问题,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 张敏.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0(17):86.
[2] 李劭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67-168.
[3] 侯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J].吉林教育,2021(25):54-55.
[4] 李青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7(02):104.
G40-012.9
A
1002-7661(2022)27-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