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虹,毛 靓
(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哈尔滨 150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热点而不断涌现。2018 年全国教育工作的相关会议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对于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要更加的切合实际[1]。景观设计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且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能夯实和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应用能力,以便与毕业就职后的专业岗位更好地衔接,实现高校的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人才。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Burrows)于1969年首创,是依据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建立的一种教学方法。PBL 教学模式在于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2],先是在医学教育领域中推广开来,成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是以学生为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以此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连续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
1.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师生的双向交流
在教师的整体引导下,学生充分运用适当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和长期记忆的形成。从教学的角度,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能够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形成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4]。
2.注重实用性、实践型知识的传授
PBL 使用真实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建构更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更富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理解怎样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以对课堂中的知识难点与重点融会贯通;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高层次思维技能(如发现和使用适当学习资源的能力等)[5]。
3.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交流和汇报等互动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方式,并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协作配合的集体观念,形成合理的工作分配,自觉地完成个人分内工作,同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成果展现的交流与碰撞,能够发现团队其他成员的优点与长项,并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纠正错误。
4.能准确评估教学效果
PBL 可以根据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书面报告等成果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知识的准确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及讨论活跃程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综合考查,实现主观和客观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从而更科学严谨地判断了教学绩效及学生的学习效果[4]。
戈登·卡伦曾把城市景观定义为“市域范围内的一切信息的总和”,可见城市景观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综合和复杂。事实上,除去城市中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外,其余的部分(包括建筑自身的形态、体量及其群体布局等)均可视为构成城市景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城市景观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城市景观包含了城市总体的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构建与引导;在中观层面上,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内某一特定的功能区域或景观类型的综合性规划及设计,例如城市居住区景观、城市滨水区景观、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广场景观等等;在微观层面上,城市景观主要针对场地内各类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单体设计或专项设计,如植物种植、场地竖向和景观设施等[6]。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是将城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在城市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动态更新的城市景观不仅承载了城市的文化印记,更赋予了城市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具有空间性、系统性、历史性与地域性等多重特征,城市景观与众多学科方向的研究领域都互有交叉,可以说,城市景观设计与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艺术和建筑学等设计类学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类栖居环境的综合设计体系。在各大高校上述相关设计类学科的培养计划中,都开设了城市景观设计或是相似类型的课程。
1.课程的培养目标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门要求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以美术、工程制图和设计初步等多门课程为基础,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绿地规划及园林设计等相关课程联系紧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设计,提高方案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优秀实例的分析,学生需掌握几种典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手法和过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城市景观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树立城市景观设计与园林绿地、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等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设计理念;熟悉运用常见的典型设计类别的理论及方法,以便举一反三,具备自主学习与掌握其他相关类型城市景观设计要领的能力;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步骤及制图方法,提高对设计的分析、理解和掌控能力。
2.课程的主要特点
如前文所述,城市景观常见类型包括:居住区景观、城市滨水区景观、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广场景观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景观由于基本的功能要求差异性较大,因此在主要设计内容、基本设计要求及具体设计手法上均有较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这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及设计实践部分的代表性和针对性要求很高。另外,由于课程中经常运用的景观元素,如植物种植、场地竖向和景观设施等等,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庞杂、广泛,且与众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因此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以保证设计原则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1.主要教学过程
城市景观设计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整体教学安排通常为:在课程开始阶段,布置第一个设计任务书之前,安排了一定学时的集中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全面而准确地建立起城市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原则及设计要点和方法;其后逐渐以理论学时与设计实践学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任务书中的具体设计要求来讲解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出现原则性的设计问题,以此来反复印证前一阶段的理论教学内容;最后阶段的设计实践学时是学生运用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环节,综合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培养目标,也是保证学生最终作业成果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一般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效果,选题的数量和类型难易程度适中,是城市景观中常见且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并且能与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较为全面地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情况,也力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理论教学中学到的设计方法及日常练习积累起来的表达技法运用与最终作业成果中。作为课程入门的第一个设计,为了便于学生顺利掌握和完成,其用地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形态较为简单,工作量要求也相对压缩;其后作业2 则以第一个设计为基础,选取用地规模较大、整体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核心作业成果,虽然难度较大,但是有作业1 作为铺垫,同学们对方案的掌握相对较快;作业3 则是选取与前两个设计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城市景观类型,并考虑与其他设计类课程有一定程度的衔接。
2.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如前所述,基于城市景观的特点,其课程中既包含了大量庞杂综合的理论知识,又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作为课堂作业,以便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上述理论教学及设计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所在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的侧重倾向,使得学生对城市景观的理解有所欠缺,对其内容与重点掌握得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城市景观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与其设计相关的国家规范在近年来陆续更新版本,并新增了若干条文规定,因此导致部分已出版的相关书籍和教材的内容与现行规范不符,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会对获得的理论知识的更替出现混淆。尤其在理论结合设计实践方面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设计进程无法有效推进的现象。
另外对该课程授课对象进行的相关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理论教学的信息含量较大,尤其在理论课时较为集中的阶段,同学们全面深入掌握及灵活运用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并且容易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因此,多数学生也更希望教师能够提供一些多样化教学资源,适当增加一些随堂讨论与即兴互动环节,便于学生展开有效的主动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在每一轮新学期的城市景观设计课程展开之前,都会根据前几轮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及在课程作业中反应出来的设计问题预先对课程大纲和教学日历稍作调整,以便更好地吸取前一阶段的教学经验与总结。即便如此,由于每一年度的授课对象群体及个体上的差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仍会出现新的情况,这就要求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随时应对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通过一段时间的授课能够较为充分地熟悉教学对象,掌握班级每一名同学的专业知识水平、综合设计能力、课堂活跃程度及课后完成情况。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高质量地完成课程任务要求,需要适当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及巩固教学成果,采取多种授课方式结合,分别以班级、小组及个人为单位,并以驱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阶段性作业来保证每位同学对授课内容的掌握。
2.灵活性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是设计者主观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实践应用类课程,学生们通过其他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专业知识积累,并且拥有了个人的审美习惯和评价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遵循灵活性的原则,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最大程度保留学生设计中的优点与特点、不断完善个人的方案设计,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及自信心。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作为实践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主观专业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符合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突出每一个课程作业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因此其课程教学在确保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述的同时,还会以常见的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图纸点评等形式辅助教学。以上这些教学形式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交换设计思维方式,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清晰更高效地梳理和巩固理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但是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会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推进课程进度,缺少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及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引入是非常必要且具有独特优势的。
城市景观设计与其他常见设计类课程一样,由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理论部分是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基础,其教学效果尤其关键。在理论讲述阶段,除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外,在课堂中及课堂后分别提出关键概念及基础理论与经典案例,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或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自主解析,并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及时总结、点评,这种穿插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兴趣,并且可以较好地调整课堂节奏,进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意识地控制教学节奏对于高效率地完成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其他常见设计类课程一样,城市景观设计的大部分理论教学需要在设计实践教学之前展开,并且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每一次授课时间基本以四学时为一个单位,但实际上过于冗长密集的理论教学通常会使学生逐渐感到乏味、丧失学习兴趣;并且授课信息量过于集中,学生会疲于及时消化及理解。因此除了预先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铺设予以合理安排,教师对于每一个四学时授课单位的灵活调整至关重要。
利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动与静的节奏交替。在教师的理论讲述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们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同学可以保证一个小时左右的注意力集中,如果在此过程中每15~20 分钟适当提出几个即问即答的小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左右(即两学时的时长);此时可以在课间休息后,结合本次课程的理论要点或设计难点给学生布置问题展开短时间的小组内部讨论(每组学生3~5 人),驱动学生展开主动思维、回顾难点要点和扩展补充基础知识;之后以不同形式完成小组成果展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组的优点与不足,适当重复本次课程内容的要点、以此承接新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节奏调控,在课堂过于寂静时以PBL 教学模式去激活学生,使学生学得既高效认真又轻松愉快。
如前文所述,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与此同时,该方法在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检验环节,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由于城市景观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相对于设计部分的实践教学在课时分配上较少;同时为了便于跟不同阶段的课程作业相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较为分散地融合在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中,因此大多数同学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或学习兴趣不足,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同学当时听懂了,但没有及时巩固和运用,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后知识点出现了混淆和理解片面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就没有充分理解和记忆,但是却不求甚解、忽视了理论部分的学习。
基于上述常见情况,必须在本节课程的结尾部分设置合适的随堂问题,以即问即答的形式驱动学生们回忆、巩固当堂所学的内容;同时,在之后的课程中也针对理论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当重复提出问题,并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以及在课程设计中的运用情况,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主动思考的方式独立解决问题,以此来巩固教学效果。
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水平和特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以及大部分同学的随堂反馈情况,设置由浅入深不同层次的系列问题,使得同学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产生学习兴趣与专业自信心,并且通过问题驱动学生们自主学习、发现新问题,不断拓展相关专业知识,以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达到巩固、夯实和拓宽,以此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对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推进,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已经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设计实践类课程中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和尝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当前互联网+的宏观背景下,学生们得以利用便捷的渠道获取更多专业信息,提升学习效率,并以多样化的融合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当然,新的教学模式及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进着高校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于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及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地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以便达到新时代具有融合特征和探索精神的高等教育新标准。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以问题为主线串联的教学过程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教学模式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为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但在城市景观设计及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高等教育日渐提高的教学标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