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钢霞
(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沈阳 110032)
中共十九大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破解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对等的矛盾。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人民福祉建设,其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 实现乡村的全面复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大力实施 “优质粮食工程”,重点开展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及优销“五优联动”,促使产前、产中、产后三链贯通,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保优减损增收。辽宁粮食生产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却得不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下降,粮食经营企业也盈利不多,这些都与现代化的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关。随着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粮食产业的发展在继续稳步增产粮食的同时,应当重视抓好粮食的转化、加工和流通,多层次、多方面地提高粮食的附加价值, 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因此,粮食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粮食产业服务,而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实现种粮农户规模经营,能够推动农民进入粮食产业链高端,共享粮食价值链的现代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 现有粮食产业服务是从单项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入手,服务体系缺乏且不完善, 而社会化粮食产业服务是全程化、系统化,并贯穿整个粮食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全面服务,是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往粮食产业服务占粮食产品价值链的利润份额不是很高, 而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占粮食产品价值链利润非常高, 即粮食产品服务贡献率较高, 国外发达国家粮食产品服务贡献率达90%以上, 农民通过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进入粮食产业链的高端,提高了粮食产品的价值,从而使农民共享粮食价值链的同时利润得以提高; 以往的粮食产业服务是以政府无偿服务为主,其它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私人服务机构等主体服务为辅,而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是以农民自身参与服务为主, 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服务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密切产业关联度,实现粮食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促进粮食产品走向商品化、国际化,使农民共享粮食产业价值链。
总体上看, 目前辽宁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主体地位不明确,经济实力薄弱,一部分乡村集体有名无实,长期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虽然很好,但还没有形成气候;农业教育和科研单位、粮食产业企业覆盖面狭窄;国家粮食产业专业技术服务部门作为主导力量功能弱化;供销、粮食、信用企业长期亏损,服务质量和效益较差。根据农业部的调查,目前为粮食产业提供服务的主体还是基层粮食产业技术推广部门, 农村技术提供的服务占42.2%, 村级组织提供的服务占36.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粮食产业企业、粮食产业科研单位和教育单位, 分别占2.4%, 2.8%和3.8%。 这说明,目前农村各类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充分,健全粮食产业社会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着与现代粮食产业不相适应的方面, 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整套现代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原有的粮食产业服务模式在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缺资金、缺信息、缺市场、缺技术和农产品难卖等一系问题, 是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目前粮食社会化服务渠道较少、供给不足,突出表现在:①农户获得各种服务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己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据调查,农户在种植业生产经营各坏节所需的服务中,65%以上是靠自己解决;在养殖业生产经营所需服务中,除防疫服务外,其它服务要靠农户自行解决。②粮食产业服务内容单一, 多数地区目前的粮食产业服务主要集中在统一提供良种和统一灌溉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 满足不了农民在生产过程各环节上对社会服务的多种需要。据调查,目前农户所需生产信息的80.3%和资金服务的68%,要从亲朋好友、邻居中获得。
基层粮食产业技术推广部门体制不顺、 保障不足等问题影响服务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定位不明确,主体力量分散,管理体制不顺; 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经费长期保障不足, 目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66%; 乡镇推广机构20%以上无固定办公场所,60%以上没有专用电话,80%没有计算机,90%没有交通工具,91%没有试验示范基地。 再加上人员素质不高,推广运行机制不活等,严重影响了职能的发挥。
当前如何有效地向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粮食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粮食产业保险方面,由于我国自然灾害频繁, 粮食产业保险赔付率高而处于亏损状态,许多地方早已停止开办此项保险业务,农民在应对粮食产业风险时力不从心。
在产业链理论视角下, 对粮食产业过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粮食产业本身有着一个较长的过程,粮食产业由不同的生产活动所组成,在产前环节,既有育种、抛秧,也有套种等;在产中环节,既有施肥、打药,也还需要其它技术指导;在产后环节,既有收割加工,也有销售流动。因而,在产前环节,粮食产业需要种业部门、农机部门提供支持;在产中环节,粮食产业需要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指导;在产后坏节,粮食产业需要收储企业、 加工企业及销售行业等的参与。粮食产业不能作为一个单一产业而独立存在,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其它产业相互配合与支持。
现阶段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这种方式下种粮农民是富裕不起来的,为什么?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大市场联结之间存在矛盾, 使种粮农民一直处于粮食产业链的低端,农民要想增收,必须往粮食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和延伸。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这个桥梁, 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 规模经营、 大市场联结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推动种粮农民进入粮食产业链的高端,参与粮食产业链利润的分配,共享产业价值链利润。
粮食产业自身拥有的部门与单位毕竟有限,不能完全提供粮食产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即使能够提供, 也无疑会使粮食产业系统变得无比庞大运转成本惊人,成为一种规模大、经济效益低下的系统。粮食产业的发展是需要一系列的服务,而其自身又不能提供这种服务满足自身的需要, 这时它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对各类服务的需求, 就会转而求助于其他产业。但其它产业提供的服务,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不能提供一种全程化、优质化的服务时,粮食产业的良性发展仍是痴人说梦。 因此,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也是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木出路。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产业链理论视角下,粮食产业链的发展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其提供一系列服务,以提高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必要的。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 因而其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有不同的模式。 根据不同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可以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 经济欠发达地区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一是生产力水平较高,专业分工已有明显的发展,二、三产业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是市场比较发达、 商品化程度高;三是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四是农民的产业化程度和意识比较明显,其经济实力雄厚,承受服务的能力较强。 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 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层次高,形成的服务网络相对完善,全程配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以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服务为主,发展农商、农工联合或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优质服务,并随着粮食产业的新发展,不断探索开创新的服务方式。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相对性,二是动态性。这些地区农村产业服务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行业分工正在进行,二、三产业占有了一定的地位,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实力,粮食产业对服务的要求和承受服务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粮食产业服务, 尤其是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这一地区农村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应坚持以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并与政府涉农部门和农民自办、 联办和民办服务组织相结合发挥作用, 主要是按照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中的技术服务和产后的加工和流通服务。由单项、多项服务向系列化乃至配套综合、全程化服务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服务方式,进行多方位的服务。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都明显低于前两类地区, 有些地方甚至还处于贫困状态。这种地区大多以自发组织服务模式为主,由农民及其个人单独或自愿联合起来, 根据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服务模式。 其特点是服务内容具体,直接与农户见面;服务范围广泛,涉及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方式灵活,根据农户的要求,随时随地服务;服务的收费标准合理,一般在农户经济和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内收取。根据农户的要求,提供农田水利建设和灌溉、农机维修、零配件供应、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等服务。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粮食种植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大规模土地连片种植,大力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推进城镇化发展;建立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统一管理,推动粮食产业“五优联动”,实现“保优”增效,建立粮食产前、产中、产后联动机制,增加种粮者经济收入。
引导农业园区(区域)积极争创“辽宁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打造优质品牌产品;水稻是辽宁省第二大粮食作物, 近几年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0%左右,水稻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3%左右。 水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大连庄河,丹东东港;辽河三角洲盐碱稻区,包括盘锦的盘山、大洼、营口的大石桥和锦州的凌海等稻区; 辽河流域中部平原稻区包括铁岭开原以南、沈阳、辽阳、鞍山、锦州黑山和北镇等地;辽宁东部山区和辽北早熟稻区,包括抚顺、新宾、清源、西丰、昌图、桓仁、本溪县、彰武等稻区。 辽宁大米品牌战略中, 以盘锦大米最为突出,2003 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7 年,同时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殊荣;2008 年,盘锦大米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用米”。 此外,桓仁大米以其毛长、粒黄、 口感好而闻名遐迩,2006 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灯塔大米2018 年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大米商品中有盘锦锦珠米业有限公司的“锦珠”牌、辽宁盘锦鼎翔农工建(集团)有限公司“粳冠”牌、辽宁鸭绿江米业(集团)有限公司“鸭绿江”牌、盘锦利是米业有限公司“利是”牌,庄河地区的“绿果”、“冰峪”、“晟珠”等。 区域品牌创建活动及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粮食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大力支持发展壮大农户村集体经济发展, 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 重点支持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等各种形式的经营主体,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首先设立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粮食生产, 改变耕作形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完善建立大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制定相关奖补政策, 支持建立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创建优质区域品牌;金融部门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采用无息或贴息贷款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并简便贷款办理手续;还可采取在农村发展互助银行,为农民解决资金使用难题。逐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积极探索粮食价格和产量双重保险模式,保证种粮者的积极性。
财政部门应加大粮食产业科研攻关经费投入,鼓励科技创新。 支持优质品种选育、生产、储藏及加工等环节的技术研发, 保证各项技术攻关的资金落实到位。开展多领域合作,使传统农艺技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套优质、高效和安全的粮食生产加工体系。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积极开展粮食全产业链科研攻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优质品种选育、 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人才、设备、基地、技术储备等优势,因此整合科研、大专院校等单位的科技资源优势,实行横向联合,从优质品种选育、绿色优质栽培、病虫害统防、收获、加工、仓储、包装及销售等重要环节进行联合攻关,特别是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种植、 田间规范管理、 收储运减损和品牌创建等运营过程的科技支持力度。
发挥龙头企业设备技术人才优势, 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推行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村集体共建的合作模式,以粮食收储、加工等龙头企业为执行主体,大力推进优质粮经作物订单合作和以代收、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等五代业务为重点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粮食产后服务能力,保证粮食质量,带动农民增收,有效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因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将会成为农村土地流转集并的主力军,可彻底改变现在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 形成新的土地经营格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土地全产业链的规模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经营模式,推进粮食产业向高质量、特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
粮食行业连接城乡,覆盖一二三产业,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粮食规模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粮食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订单“五代”服务、建立粮食储兑银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良种工程”、发展观光农业、打造地域品牌和培训新型农民等路径任务, 可以有效推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为我国土地全面流转奠定基础,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产业化发展集聚力量。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有利于引导农事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向高质量、特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壮大粮食产业经济,还能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