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稷稆(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具有高弹性、电绝缘性及可塑性等优点,现阶段橡胶已经在国防、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优质橡胶是工业生产、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切实提高橡胶品质对扩大产业规模至关重要。
海南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橡胶,随着橡胶种植规模的扩大,市场供需变化,橡胶价格却有所萎靡,甚至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低位状态,导致胶农的收益有所减少,种植热情不高。但对于边远山区而言,橡胶产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仍存在,原因主要体现在,天然橡胶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他高效益热带作物种植相比,具有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优势,从源头上控制了生产成本。改种其他热带作物所需的成本较高,并且大规模的改种显然与市场发展方向相背离,于胶农而言需承受更多的机会成本,也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因此,胶农更倾向于保持既有的橡胶种植农业生产模式[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更多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尤其是青年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的橡胶种植工作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日常管理、割胶等工作的开展多由中老年人承担,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不仅如此,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割胶作为橡胶种植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雇佣工人割胶的成本较高,会给胶农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限制了橡胶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削减了胶农的经济效益。
经过几十年对橡胶种植模式的持续探索,儋州、琼中等中西部市县已经形成较为坚实的橡胶产业基础,在基础设施配套和新技术引进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而陵水、昌江等沿海市县发展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基础发展动力不足,技术的支撑作用薄弱,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束缚。
橡胶种植区分布偏分散,抗风险能力弱。如一些种植区防风林等基础防护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面对台风、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橡胶园易遭受较大规模的损害,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受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多重因素的限制,橡胶园灾后恢复工作进程缓慢、效果差,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产状态,影响胶农的经济效益。
从海南橡胶产业区位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气候和土地资源均适宜种植热带作物。考虑到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可以将产业发展目光扩展至橡胶林下的土地资源,以现场的自然条件为依托,建立生物多样性种植系统,推进林下间种、林下养殖等相关工作,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循序渐进地提高橡胶林下经济的发展水平,激发山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胶农创收。而在提升橡胶生产附加值后,还有助于吸引劳动力,以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局面。
灵活联动各市县热作技术服务中心、科研部门,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服务队伍,打破科研机构与服务机构相互独立的局面,通过多机构的联合,夯实技术基础,增强资源优势,为橡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此外,还需要将协作对象扩宽至各橡胶专业合作社中,组织胶农深入学习技术,协同发展,通过新技术的注入,促进橡胶产业朝标准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从原本粗放化的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
成本有限是阻碍胶农生产活动高效开展的关键要素,因此需立足于胶农的“痛点”,建立适用于实际情况的直补机制,为其提供适量补贴,坚定胶农的生产信心。对天然橡胶良种苗木,积极推行苗木补贴政策。精准界定各单位、部门的职责,提高种苗生产与销售作业的规范性,并加大监督力度,确保优质的橡胶种苗能够发放到胶农手中。保证橡胶种苗的优质化特性,给后续种植等生产活动的开展铺设良好的基础。
海南橡胶产业颇具规模,种植体系庞大,必须建立高品质的橡胶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以点带面,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省橡胶产业的标准化发展。积极推广天然橡胶新技术、新成果,促进橡胶种植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从技术层面来看,如橡胶园扶管、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等技术需要迅速提升,逐步凸显出标准化、规范化的特色。此外,针对发展水平滞后的橡胶园,建议从实际资源条件出发,因地制宜,提出优化措施,发挥出资源的价值,提升橡胶园的品质[2]。
因地制宜地推出具有可行性的新险种,为橡胶产业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如寒害保险、旱害保险等。除此之外,建立灾前预警机制,切实提高橡胶园灾后的恢复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减小橡胶产业的自然风险。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以橡胶为主体的储备机制,有效防控产业的市场风险,为产业的发展以及胶农的收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