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课程,研读新教材
——小学数学“双新”课堂教学新视角

2022-11-24 11:19陈志华
新课程 2022年28期
关键词:运算教材探究

陈志华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在小学的学科教育中,数学对小学生学习素养的加强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教材和学生都是课堂中的主体,所以,教师既要严谨地在数学教育的各个层级满足小学数学研读教材的要求,又要依照教育实际状况,灵活完善教学方式,以最高效的教学方式,强化小学数学的教育成效。在研究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过程中,课堂教育是其重要构成部分,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内容特征进行优化解决,依照不同教学内容,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进而在“双新”的课堂新视角下,让数学课堂变得更高效。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过度依赖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内容,认定只需要把教材内容完整地传输给学生,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片面讲述教材内容,忽视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面对阶层分离的状况,也熟视无睹,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教师也不会对学生开展课外延展和能力拓宽,认为知识的拓展性会对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压力,没办法落实素质教育的深化要求。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会脱离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为了满足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课程革新理念,远离教材的同时,远离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单方面地崇尚探索和沟通,课程的实质性内容也比较匮乏,两种具有强烈偏向的背景,会导致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效率低下。

(二)时代理念匮乏

一些教师在长年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不重视探索学习的过程,而是将特定的规律和结论“满堂灌”地传输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机械化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对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的价值,导致学生降低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一定的创造能力,限制了个体化的性格发展,这种以往的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还是教学方式的枯燥化,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三)缺乏差异尊重

由于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教师需要追随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个体化的素养。但因为学生基础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个体学生真正的需求,不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获得能力延展,一些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脚步,班级整体的均衡就无法维持。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就会越来越大。

二、感知教材内容,紧跟课程步伐,彰显“双新”优势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其内容逻辑性、层次性都比较强,教师能够借助教材内容的延展,紧跟课程步伐,彰显“双新”优势和价值。

(一)科学、合理,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科学、合理体现在年级的内容层面上。比如,一年级人教版的教材,其内容就追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设置和完善。一年级上册的时候,学生才开始学习数学,教师可以依照教材上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1~5、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钟表的认知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而到了一年级下册,教师就会根据这样的数学基础,围绕教材,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认知拓展。

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教材层次性也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能够透过自身对旧知和新知之间的联系,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并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连续,提高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六年级下册的时候,教材中有一个“整理和复习”的内容,其中就对教材所有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思考”“综合与实践”,教师可以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数学素养。

(二)简单易懂,有助于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简单易懂体现在数学运算知识层面的划分上。比如,一、二年级的运算就以学生的数字认知为主,让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计算简易化的乘法和除法以及加减乘除之间的混合运算。三、四年级的运算也沿着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让学生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中,了解竖式的正确列法,促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数和数的运算之后,明白公式的运算代入,掌握运算定律,明白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五、六年级的运算更复杂,要以“新知获取”为主,除去沿着学生的小数认知,提高学生运算小数乘除法的能力以外,还要通过几何类的数学内容和广角思维,促使学生了解数学运算的现实运用,即加强自身的运算能力,解析出多边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知道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乘法和除法。由此可见,教材上的运算知识也是分层级的,依据教材上的分层,教师能够有效将运算过程讲述得更加清晰、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题型分析能力。

(三)内容充实,有助于强化数学建模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充实彰显在各个数学知识的整合和分类上,如运算层面的“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混合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等,又如几何层面的“圆”“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统计层面的“百分数”“比”“扇形统计图”等,方程层面的“简易方程”等,除去这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展现,还配备了数学广角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第九章“数学广角———集合”、三年级下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搭配”、四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优化”、四年级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等。这种内容的充实性,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还能深化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即结合运算层面的知识传输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运用几何层面的知识传递和锻炼,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通过方程层面和代数层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依托统计层面的问题内容,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简单地说,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相连,教师可以把教材当作教学基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完成数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

三、顺应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基于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能力提升

从个体思维出发,兴趣是其产生的欲望和动机,具象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它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动力和支撑力,是学生集中自身注意力,沉浸到课程中的思维奠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出发,挑选趣味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如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把本来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以文字、图像、动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转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固守思维,进而让学生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章“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本节课属于运算层面的内容,教师要基于本节课的知识传递,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可以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为之后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奠定基础。而在板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板书替换为“多媒体图像”的展现,以思想家的理念作为“导入”,借助例题的对比和简单梳理,让学生绘制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树形结构图。学生能基于此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立足问题,加强探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中一般蕴藏着某些特定的基础知识内容,因此问题的提出除了能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之外,还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把问题作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分析的基础。比如,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置相应的数学问题,以保证问题的科学性、启发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挑选适当的时间和机会,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延展问题的价值,通过学生的自主探析,加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圆”为例,在认识圆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低年级的图形观察中,虽然出现过关于圆的知识,但都是些直观的认知。本单元既有对圆的认知,又有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运算,且这些内容的汲取,也为学生之后学习圆柱、圆锥奠定了基础。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问题,加强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重点为对圆基本特征的掌握,使学生可以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难点在于学生对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对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推导。教师可以通过突破重难点,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比如,在探究圆心时,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刚刚画的圆位置不一样,你们认为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又比如,在探究半径时,教师可以提出:“刚才同学们画的圆有大有小,你们认为它和什么相关?”而在探究圆周率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层面的探究,促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即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圆周率的概念是什么?”“关于圆周率,它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取它的什么值?”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自身的解析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

(三)通过合作,优化效果,推动课堂转型

合作学习是课程革新所强调和提倡的主要学习形式,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养的有效形式。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依照合理化的标准,把全班学生分成4到6个人的学习小组,并合理分工小组成员的探究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另外,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合作汲取知识的环境,激发学生想要合作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间的沟通、探究和交流,完成相互之间的帮助和促进,进而有效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章“可能性”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合作类的游戏和交流,优化课程效果,推动课堂转型。比如,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使学生通过游戏了解可能性的知识。而在感受巩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小组围绕“可能性”的主题,设置和击鼓传花游戏相关的问题,进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其积极性的同时,强化其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并不是短暂性的知识提升和推行,教师若想在“双新”的背景下,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就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既要确保课时的有效性,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持续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数学素养,完成专业素质教师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教学,实现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材是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和建立个性的重要平台,对新教材的研究和阅读,要紧密联系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化、充实化,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高效。本文从现状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实施创新性的课程改革策略,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效地迎合小学数学教材的大纲需求,符合小学生的个体需要,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运算教材探究
教材精读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设问引导探究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