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的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022-11-24 11:09杨凯波王奎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盆景技艺园林

杨凯波 王奎萍 卢 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能工巧匠在技术创新、技艺传授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等方面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高职院校引入行业技能大师既顺应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趋势,也是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园林专业为例,探索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栽培方面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其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引入“大师工作室”,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的融通性不够

当前,高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大多还是仿效本科层次体系,将四年的教学内容压缩至三年内完成,课程杂、课时多,学生的业余时间偏少,疲于应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此外,课程涉及范围广,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不够充分,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形而无神”,工作任务与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精,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磨合期长,上手较慢。

(二)专业课教师与产业升级适应性不足

高职院校人才招聘要求主要以硕士及以上学历作为基本条件,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进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教师讲课过程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专业结合的实践案例较少;使用的教材版本虽然时常更新,但内容总体较为陈旧,涉及工艺、技术层面的知识已滞后于当下行业发展。年轻教师“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的个人能力确有提高,但是所谓的“双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的升级转型,能够从事技术服务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指向性不强

当下园林专业的教学基本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实施,实践教学部分占比50%,少数课程甚至更多。总体看来,实践项目开设数量不少,但是主次不明显,教师想要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就必然导致有些实践项目的授课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实践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反复的感知、练习和强化,学生很难从教师简短的、一两次的技能示范和讲解中充分理解技艺的精要之处,也无法熟练掌握技艺的完整流程。

二、高职园林专业引入“大师工作室”的模式建构

扬州市职业大学开设的园林专业有着近20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不断融合地方特色,广识民间匠师,其中就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凤书先生和“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惠先生。学校以两位大师领衔的“大师工作室”为引领,进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学校与大师工作室的共建,打造园林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专业特色,鼓励学院师生进入大师工作室,参与研发工作,成为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创新型实践人才。按照“造园工”→“造园师”→“造园家”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让年轻教师和学生明确专业方向和人生奋斗目标。

(一)“大师工作室”模式组织架构

学校在“大师工作室”模式引领的实践中,首先构建以大师林凤书先生和方惠先生领衔的盆景制作与叠石造山技艺实践教学团队,并在实训中心打造技艺工坊。园林专业依托两位大师的优势资源,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从年轻教师和学生群体中挖掘一批技术技能型能手,以开展学生“第二课堂”为抓手,实行“传、帮、带”的模式,通过大师的口传身授,在学院率先形成一支从事“盆景制作、叠石造山”专业方向的实践研究团队。在开展教学、培训工作的同时,加强传统技艺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探索“大师工作室”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方向,不断提升个人和团队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更好的园林营造人才。

(二)“大师工作室”引领教学模式创新

学校以大师工作室和实训工坊为依托,在大师和校内“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共同育人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专属感和认知度,从文化和技能上提高技艺水平。以“盆景技艺”课程为例,学院自聘请林凤书大师授课以来,就将“盆景技艺”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必开的专业核心课。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型的“三阶段四环节”教学模式,以大师工作室和实训工坊为依托,利用实际项目作品,在非遗大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识盆景→画盆景→做盆景→品盆景的四个环节来组织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从课前调研构思→课中实践操作→课后拓展养护全程参与。课中的教授过程可以看作是“大众化教育”,由大师和专业教师传授盆景技艺,让本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近距离地去了解,激发对盆景的兴趣。课后遴选和培养愿意从事盆景技艺研习的学生,在实训工坊内的“第二课堂”中进行“学徒制”教育,培养盆景技艺接班人,并有条件地将创作作品市场化。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的特点,年轻教师身体力行,带领学生大力开展对园林营造技艺的实践探索。学校也积极鼓励年轻教师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让他们将来也能成为“大师”,真正达到技艺与学术共进,实现园林营造技艺的薪火相传。

(三)“大师工作室”促进共建机制创新

根据学校制定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园林专业为依托,通过引入大师工作室,建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建的校企合作机制,率先将学院的生态实训中心打造成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在学生开展项目化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物化劳动成果,推动园林专业师生成为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创新型园林营造人才。学院还加强与地方园林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扬州园林营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由学院与大师工作室共同制定长期和短期建设目标以及工作制度,明确教师传承人和学生传承人,商议授艺内容与要求,按学期、年度及不定期的方式督查授艺进度与技能掌握程度,不断总结传承技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阶段进行师徒对接交流、技艺考核评比。与此同时,学校开办盆景制作、叠石造园技能专题研修班,主动承接更多的培训任务。努力与企业合作申报技能鉴定站,将日常教学、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打通,进一步拓展大师工作室的承载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大师工作室”引入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优化课程,强化技能培养

“大师工作室”引入模式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借鉴传统“师带徒”的技艺传授方式,实现因材施教。在大师工作室的引领和指导下,构建园林专业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精简实践教学项目,有的放矢。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技术环节,甚至可以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成立大师工作室,将大师引入校园,一方面传授技艺,另一方面更是向所有师生展现“工匠精神”的感染力,授课过程无形中就融入了思政元素,就像林凤书大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的:“看”便是“学”,“做”才能“会”。这八字箴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学院在大师工匠精神的感召下,探索专业实践改革,连续十多年举行以“小庭园设计和施工”为载体的造园竞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造园实操,教师全程参与他们的创作过程,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学生锻炼了设计能力,熟悉了施工程序,掌握了操作技能,磨炼了奋斗意志。初始的造园实践,可以为今后更为高级的、复杂的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经验的积累也将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项目为依托,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切实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将来也可以引入更多的能工巧匠参与教学过程,提升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大师引领,提升“双师型”团队能力

在“大师工作室”机制的引领下,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以校外非遗大师与校内教学名师双领衔的专业教师团队,结合一些实际项目,增加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例如,学校自2006年两位大师加入,就将“盆景技艺”和“叠石造山技艺”这类非遗文化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必开的专业课。授课过程可以看作是“普及教育”,由两位大师亲自讲授知识、技艺,让所有学生都能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兴趣。课后挑选有志从事技艺研习的学生进行“精英教育”,由大师坐镇引领,校内名师牵头,年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这种将“双名师带徒”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的理念,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又有利于校内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升“双师”素质。

大师工作室建在校园内,年轻教师可以直接与大师零距离交流,随时随地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学习最新的技术,让下企业锻炼落到实处,“双师”素质提升也不再流于形式。随着实践能力稳步提高,教师个人的经验、理念也会反哺日常教学,使专业教学更具多样性和系统性,也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践。

(三)创新创业,推动技艺薪火相传

一门技艺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是当下培养技艺传承人的核心问题,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对于年轻的技艺传承人来说决定了他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站多久”。由于当前相关非遗保护机构的建设、职业院校和市场合作的非遗机构设置方面都比较滞后,导致当前的非遗传承人培养和非遗项目运作只有教学的基础传承,没有实践和进行市场化的拓展和发扬的机会[2]。人才培养不仅是教授知识,传授技艺,还要教会年轻人谋生的技能,鼓励和推进年轻人投入创新创业事业,这是技艺传承的命脉。

近年来,学院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利用当下丰富的自媒体平台,对接市场,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将自己的盆景作品推介给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其中的魅力,有的学生还设计出一些文创产品,如便携式包装的山水盆景、创意盆栽等。线下,几名学生毕业后共同创业,成立造园工作室,组建叠石造山施工队,通过几年的历练,已拥有一定经验,他们垒叠出来的假山作品富有朝气,满足百姓对美好自然的向往,提升了大众的审美品味。

四、结语

“大师工作室”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传技带徒、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作用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技艺大师工匠精神、实践经验、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技能人才孕育的孵化器。高职院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将大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中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要将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内化为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大师工作室的带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专业发展,面向一批有志之士,开展师徒结队,履行“传、帮、带”的责任,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时代园林专业建设者。

猜你喜欢
盆景技艺园林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桌上盆景(外一幅)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萝卜盆景
柚子,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