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萍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岘塬镇岘塬小学,甘肃 临夏)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科技水平的提升。科技作为新型的产业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以及学校的教育中,实现了企业以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教育而言,科技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明灯,在不断地指引教师的前行。微课教学就是借助科技以及新型的教学理念形成的,这种方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可以较好地解决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微课的基本内涵以及特点;第二部分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微课的作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则是针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进行阐述并反思如何更好地开展。
微课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扩展,呈现出学生喜爱的结构化的资源。通常微课的内容可以是某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案、反思等。和传统的单一式教学资源、PPT以及教学设计不同,但又是以这些新型资源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课的特点有很多,大致概括为三点,第一点是微课的时长比较短,这是比较显著的特点,通常在5~7分钟,即使内容较多,也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时间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教学效率也会更高。第二点是微课的重点明确,主题突出,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压力[1]。第三点是容量较小,故便于传输和共享。
微课和传统的教案、PPT不同,其以简短、精炼为主要特征,故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容易被微课内容吸引,集中精力去思考。如教师创设了一个关于课前预习的微课视频,相比于传统的、枯燥的文字而言,学生更喜欢看这类视频,这就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课前预习,课堂导入,或者是课堂知识的重难点突破上。其中对于重难点突破,一直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关于重难点知识突破的环节,教师会以问题引导式或者是小组合作式为主,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新颖性,也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将微课和重难点知识结合,可以缓解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疲劳感,帮助学生较好地集中精力对难点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
教师的教学素养关乎教学的质量以及教育界的发展。教学素养通常可以概括为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知识素养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微课融入其中,需要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利用技术将知识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同时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这个角度来看,融入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不断提升的一种手段。
教育是国之根本,在时代不断变化的背景之下,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科技手段,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微课是在科学技术的背景之下逐步产生的,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如小学生对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各种故事充满了兴趣,教师就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为学生创设课前预习的微课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3]。
比如,《观潮》这一文本讲述的是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为了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课文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简短的预习微课。在微课中分为三个内容,第一个视频片段呈现钱塘江大潮的画面,思考这是哪里的一种奇观?第二个内容教师出镜口述,请学生阅读文章,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三个内容教师出镜口述,“同学们,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找出生字词,试着读一读吧。”借助微课创设课前预习内容,一般并不需要将教学的所有内容呈现,只需要作为最基础的学习,让学生对课堂中需要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即可,这样便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展以及学生迅速融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开始时的5分钟时间,这5分钟决定着整节课程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微课教学也可以创设课堂导入,让学生对所需要学习的文本产生兴趣,为开展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小英雄雨来》这一文本,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之相关的视频,在课堂开始的前5分钟播放,在播放视频时需要注意,播放的视频内容不是全部故事,只是开头的一部分。如在创设课堂导入部分的视频时,只需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庄。雨来是一个小男孩,只有12岁,他会游泳,上夜校,在夜校中他学习了《我们是中国人》。有一天,雨来一个人在家,鬼子又在外面开始扫荡,雨来听到大街上有人跑的声音……视频结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吗?可以想象一下[4]。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整篇文章,这样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从义务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语文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高考改革之后,更加大了语文的难度和比重。因此小学阶段,学生就要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掌握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能力不强,加之这门课程包含的碎片化知识较多,还存在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如若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单一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就会增加教学的难度,也会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直观形象的特点展现重难点知识,提升整个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观看微课时,可以向老师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互动率较高,课堂也能够真正活跃起来。
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节课程,讲述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于是提出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且立下了军令状,后面诸葛亮借助大雾和曹军进行了一场“借箭”。整个文本的层次清晰,但生字词以及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困难,尤其是草船借箭的过程不能较好的了解。针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的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用自己的话复述诸葛亮是如何在三天之内拿到十万支箭的。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对文本阅读会更加深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基本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但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受到升学、教研等各项工作的压力,在时间比较紧张的状态下,还是比较重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及考试的成绩,这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故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想,积极学习,创新理念和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众所周知,课前课后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前是预习知识,课后则是巩固知识。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能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在课后微课中以融入趣味化的引导以及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总结、思考,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能力。
就目前为止,一些一线语文教师已经开始将微课运用到课堂中,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所创设的微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不相符合,如创设的微课虽然画面感比较丰富,但是和主题不切合,这也使微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出发,合理地创设微课,要注重微课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微课要注重一定的时机。微课和传统教学相比虽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不能全部代替。通常融入最好的时机就是课堂导入时,课堂讲解一半或者是讲解到中心、难点知识时,对教学内容总结时,在学生思维出现困惑时,将微课融入其中,就相当于让学生抓住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有助于缓解课堂的枯燥性,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知识。
微课之所以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于教师合理地创设微课的内容,以及微课融入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合理地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和引导将微课内容和教学的内容紧密连接,突破学生思维学习上的瓶颈,帮助学生分析文本的内容,掌握文本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微课,符合当下教育的现状以及小学生的特征,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如要在融入微课之后,引导学生手、眼、脑并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思维以及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后期学习高阶段的语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