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同样,在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也是最具激情和活力、最富创造性的一个群体,特别是在环境相对闭塞、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学校中,青年教师犹如一股奋进之流,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独特使命,为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注入新能量。然而,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缓慢,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准确把握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其现实困境,进而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推动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发展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中,乡村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等都是重要战略内容。就我国教育事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在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近些年,党和国家多管齐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的数量得到了大量补充。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截至2020 年,35 岁(不含)以下的教师占乡村教师总数的43.4%[1],青年教师正在逐渐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2]等都是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发展对乡村青年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作为乡村教育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乡村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是成长为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此外,他们在完成乡村学校教书育人任务之余,还要积极担当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乡风文明的守护者、乡村治理的协助者和乡民生活改造的领导者等社会角色[3]。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就已存在,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由于研究目的和视角的不同,学者们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其核心要点:社会支持是一种以特定个体或群体(特定情境下的社会弱势群体)为中心而形成的社会互动结构;社会支持既包括客观可见的支持,也包括主观体验到的支持;社会支持具有社会性、选择性和无偿性等特征[4]。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支持主体、支持客体和支持介体。支持主体即社会支持的提供者,包括国家、企业、社团和个人等各种社会形态;支持客体即社会支持的接受者,包括各种特定情境下的社会弱势群体;支持介体即支持的内容与方式,它是连接支持主体和客体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在特定情境要求下协调配合、相互作用而形成完整、动态的社会支持体系。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是指各相关社会形态为促进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而提供的物质、精神、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与其他社会支持体系一样,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也包括支持主体、支持客体和支持介体三个基本要素,其支持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府部门、教师发展相关专业机构、乡村学校、社会等,支持客体即乡村青年教师,支持介体包括政府层面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专业机构层面的活动和专业支持、乡村学校层面的条件和组织支持、社会层面的文化和情感支持。
由于受自身专业基础、所处地域与学校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整体呈现出“先天营养不良,后天给养不足”的困境。
其一,专业情意失落,内驱动力不足。在我国长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普遍受到“离农”思想的影响,“不知从何时开始,对农村的鄙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逃离农村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选择”[5]。有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毕业后愿意从事教育的只有39%。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免费师范生到省、市重点学校就业的为83.2%,到县镇就业的为16.8%,几乎没有人当乡村教师[6]。部分青年教师即使通过“免费师范生”“特岗计划”等政策项目进入乡村学校工作,往往也只是将其当作暂时的职业,而非终身从事的事业。有研究统计,乡村青年教师中仅有不到40%的人是因为热爱教师工作而选择将其作为自身职业的,其他更多是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听从家长意见或者没有其他更好的职业选择等外部因素而做出的选择。[7]在教学条件、生源基础、社会环境都不占优势的前提下,乡村青年教师很难从自身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效能感,也难以发现自身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这么说,乡村青年教师往往无法对自身职业产生足够的认同,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清晰规划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无法产生支撑其专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内生动力。
其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薄弱。教学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专业性活动,它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专业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新进乡村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教学实践的体验和锻炼;部分青年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并未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在正式入职之前,虽会参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学习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但是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仍旧不够。此外,由于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缺编等,多数青年教师必须同时兼任两门或以上学科的教学任务,进入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青年教师更是经常所教非所学,甚至有时候需要一人包班。不同于西方国家有扎实基础的全科教学,乡村学校的多学科教学更多时候是迫于无奈,对于多数乡村青年教师而言,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足以让其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工作,再加上实践经验的缺乏,乡村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陷入窘境。
从职业成长历程来看,青年教师大多处于新手阶段,一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就需承担起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独立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另外,由于乡村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等,乡村青年教师往往需要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这对尚处在“寻求生存”阶段的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大多数乡村青年教师通常还需要兼任班主任,承担管理学生的安全与食宿、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任务,这些琐碎、繁杂的工作事务不仅占用了青年教师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引发职业适应困难和焦虑心理。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乡村青年教师正处于独立奋斗和发展期,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正面临着婚恋、住房、赡养父母、教育子女、人际交往等重要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乡村青年教师所获得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更少,从而也承受着更多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当乡村青年教师长期处于职业、经济和生活的多重压力之下时,极易产生职业倦怠,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因而追求专业发展对于他们而言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之所以困难重重,除了自身内生动力的缺失,还因为外在支持体系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各方支持主体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支持与投入,政府、高校、教科研机构、师训机构、乡村学校、社会等都应该为此提供不同形式的帮助与支持。但是由于支持主体广泛而分散,一方面很容易因为缺乏统筹规划而各自为政,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会因为主体责任不够明晰而造成部分支持主体缺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支持模式单一,支持客体参与度低,专业发展流于形式。乡村青年教师作为各类支持的接受者和作用对象,实际上也是整个支持体系的中心,其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着支持体系的最终效果。在现有支持模式中,乡村青年教师在思想认识、职业角色、身份认同、专业水平、现实处境等各方面的独特性并未得到充分考虑,外部支持系统与乡村青年教师之间并未实现良性互动。以教师专业培训为例,受乡村教育资源薄弱、工学矛盾突出等因素制约,乡村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参与方式主要是线上学习,培训内容也多偏向理论化、城市化,这使得乡村青年教师“所学”不能“致用”,出现“理念先进、课堂依旧”的尴尬局面[8]。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乡村青年教师为中心,以政府部门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为保障,以教师发展专业机构的活动和专业支持为重点,以乡村学校的条件和组织支持为关键,以社会的文化和情感支持为辅助的“四位一体”支持体系。在这个支持体系中,应特别注意发挥专业机构、乡村学校和乡村青年教师等关键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为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聚势赋能。
教师发展专业机构包括各级教研部门、师训机构和高等院校,他们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专业引领的作用,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开展活动、搭建平台,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精准有效的活动支持。各专业机构应通过实践调查与深入分析,了解乡村青年教师的困难与需求,制定相契合的专业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专业资源,开展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主题教研和专题培训活动,让乡村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发展。其次,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系统持续的专业支持。教研部门与师训机构可通过建设“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联盟等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研修机制,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乡村青年教师从零碎的个体学习与实践走向共享合作的主题研修,实现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的提升。最后,不同的专业机构应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以乡村青年教师的发展困难和需要为原点,聚集各方优势资源,进行“主题式”“项目式”合作,打好组合拳,实现教师研究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乡村学校是乡村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其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场域,学校支持能为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帮助。首先,着力改善学校设施条件,优化青年教师的教学、办公环境,合理安排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尽量避免非教学任务占用青年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完善学校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加大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设施、时间、经费、资源等条件保障。其次,创新教研方式,畅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如强化校本教研,组织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形式加强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引领,通过竞赛、展示活动等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促使青年教师在反思与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最后,创设积极、合作、宽容的组织文化。青年教师尚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和适应阶段,有着强烈的“求生”和“发展”愿望,因此,乡村学校应该多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组建互助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为青年教师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发展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包括外部的专业发展路径和内部的自主专业发展路径[9],因此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部支持主体的持续支持,还需要自身持续不断的努力。首先,乡村青年教师要明确职业规划,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乡村青年教师承受着职业、经济和生活的多重压力,极易产生职业倦怠,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更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建立对学生、教学和自我的清晰认知,制定契合自身的职业规划,从而对自己作为乡村教师的角色身份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其次,乡村青年教师要加强学习,注重自我更新。如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坚持阅读,通过网络和图书获取新知识、新方法,克服乡村信息闭塞的劣势;坚持反思,通过反思将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提升水平。最后,乡村青年教师要加强专业对话与同伴交流。一方面,身边的同事是与自己有最多共同之处的群体,乡村青年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读书沙龙等方式与他们多交流,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教研部门、师训机构等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主题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与同伴、前辈和专家深入交流,实现系统学习和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