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课程思政理念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中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这不仅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优化提供了可能,也完善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诸多学术论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也提出一些适合高校实施的路径[1]。但是,学者的理论研究还比较零散。如,王占仁有很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其中也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但是其所著的三本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书籍中,均未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在美国,商务部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美国商务部办公室直接联系各高校,深度了解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并与大学共同开发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或活动,明确大学创新创业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对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感知较为侧重,重视大学生对创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学生从角色体验中去感知、然后反思[2]。该校也注重校园文化与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并真正感知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着重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中“育人”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方面的内容。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有更加突出的表现[3]。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向学生介绍创新创业的方法、信息等内容以外,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的培养,为学生讲解我国知名企业家的创业案例,分享这些知名企业家创业初期的艰辛,从而鼓励学生要敢于拼搏,不轻言放弃,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目前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没有聘请相关的专业人才,高校内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师进行授课[4]。首先,学校内的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师只是在开始授课之前接受过短暂的培训,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是从总体来讲知识储备不足,也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上更多的是讲解理论方面的内容,缺乏可借鉴性和实操性。其次,教师自身没有创新创业经历。许多高校内的教师没有创业经历,在讲课时更偏向于讲解理论内容,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和学生分享。最后,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与思政元素融合[5]。
创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受到个人能力、资金状况、创业项目等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这也影响了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有机渗透。部分大学生往往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创业,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选择的创业项目也不适合自己,初次创业较难成功。部分学生还并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开拓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6]。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不足,这些问题都给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造成了阻碍。
首先,教师应加强与优秀企业之间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生不仅要参观企业的工作环境,而且也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创始人来为学生讲解创业经验,让学生了解到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其次,学校要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如学校可以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设置“红色之旅”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革命老区,参观红色教育基地[7]。
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相对较有限,因此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上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热门且发展前景较好的创业项目。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十分发达,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个方面入手选择创业项目,如通过短视频平台销售贫困山区的农产品。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要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高校教师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8]。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本地的人才市场,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缺口以及专业导向,从而使学生直观体会到就业市场的时效性和竞争性,促进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进行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教室墙面等位置张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条幅,在条幅上写一些趣味性的标语,吸引学生目光。同时也可以在学校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提出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官方平台上留言,针对创新创业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邀请往届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向学生讲述创业的经历,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难题[9]。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来传达国家有关创新创业的最新政策,发布创业项目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参考,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更多学生产生创业意识。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如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寒假和暑假时间,采取自愿原则,为学生安排实习单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是否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方法,从而开阔眼界,这对学生将来的创业是很有帮助的。另外高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目前国内的创业环境,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可了解哪些创业项目合适自己。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也十分重要,大学生不仅要有创新创业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应该了解一些相关法律知识,这样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10]。
总而言之,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促进并协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经验。目前基于课程思政视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因此,为了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进程,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媒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突出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课程思政理念搭建顶层设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落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及思政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