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2022-11-24 07:55魏松红高萍王妍董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8期
关键词:农科植物保护考核

魏松红,高萍,王妍,董辉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出高等农林院校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新农科建设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2-3]。建设新农科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2019年新农科建设奏响的“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三部曲,共同构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目前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几方面,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适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4]。为此,笔者从建立优质课程体系、推进教学信息化、改进教学手段、实行小班课教学、建立多元化全程形成性考核等方面对本校植物保护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课程以线下教学为主,部分课程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大多以多媒体PPT讲授结合板书教学为主,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不够。虽然按照学校要求,多数课程都已经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了教学课件、讨论、作业等教学资源,几门专业核心主干课还上传了随堂录制的教学视频,但从教学视频的观看、课件的学习、参与讨论等方面来看,使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面向构成和兴趣多样的学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翻转课堂、课堂讨论等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限制了学生的拓展性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同时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堂缺乏活力。

1.2 教学内容创新性不够

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从中汲取的营养、所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5]。目前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都是参考所选用的教材,虽然从知识体系上看是比较完整的,但教材的有些内容滞后于生产实际情况。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不够,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欠合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新理论和绿色植物保护、智慧植物保护等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农科理念在课程中的体现不足,导致学生对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技术缺乏了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兴趣。

1.3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课程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实际操作水平,还能提高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目前,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多数还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缺失或所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少,而且平时成绩的构成相对简单,一般包括出勤、测验、提问等。期末考试内容多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的内容,形式比较固定,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课堂学习,而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存在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现象。这种考试形式难以实时评定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无法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 课堂教学改革举措

2.1 建立优质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6]。植物保护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以支撑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基础,聚焦新农科建设,围绕理想信念、“三农”情怀、人文素养、专业综合、审辨思维、学习发展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在课程内容方面,以体现OBE理念、符合“两性一度”为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教书育人理念。将课程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动态持续引入教学内容,既能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同时把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以及多学科思维融合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和高阶性。

2.2 推进教学信息化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势[7]。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依托中国大学MOOC、易尔思校园MOOCs等网络平台,打造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教学的宽度和深度。目前,我校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国家和辽宁省线下一流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辽宁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均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组教师录制了50个农作物病害的教学视频,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独立SPOC形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上平台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进行单元测验、单元作业、作业互评以及单元讨论等,线下课堂采用PPT结合慕课堂授课,把大量的病害图片、动画加到PPT课件里,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通过慕课堂进行签到、随堂练等,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觉得乏味,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此,课程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导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习具有个性化,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8]。在植物保护专业几门核心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课堂教学结合慕课堂随堂练的同伴教学法,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教师讲解和随时提问”的状态,保持学生精神的集中和思维的敏捷。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回答试题的正确率来决定是重新讲、同学间讨论或者是只讲解错误部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而且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部分章节的学习中,我们还使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预习—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总结提升的“四阶式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教师提供本次授课的教学视频或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料,让学生提前进行学习并制作PPT课件;课上由学生进行内容的讲解、师生讨论答疑等,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9]。新的教学方法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4 实行小班课教学

小班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保护专业现在每年招收4个班级约120名学生,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实行了30人左右的小班课教学,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自2020年已经开始实施。小班授课丰富了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充分地互动、交流,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更好地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每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其内在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小班授课也可以便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2.5 建立多元化全程形成性考核

按照学校本科生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管理办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过程评价,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采用了分阶段、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类型以及所占的比例,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全程形成性考核,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健全考试反馈机制。构成平时成绩的种类包括测验、作业、提问、讨论等,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由10%~20%增加到30%~60%,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主要在线上平台完成,每章都进行单元测验、作业和讨论,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考试为线下闭卷考试,植物保护专业所有考试的课程已全部建成试题库,每个试题库的题量为至少10套试卷,各试卷间的重复率小于20%,实施教考分离,题型构成、难易程度、主客观题占比符合课程目标和培养要求,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考核。试卷试题按章节、难易度、知识点、题型分类进行抽取,线上平台阅卷,根据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进行反馈,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高效的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新农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辅以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渠道入手,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农科植物保护考核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浅谈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植物保护与维护生态平衡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