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赋能助力塞罕坝二次创业

2022-11-24 07:05戴芳黄跃新冯晓明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林草林场造林

戴芳,黄跃新,冯晓明

(1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承德 068450;3河北农业大学 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事(老干部)处,河北 保定 071000)

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下简称为林场)三代建设者用近60年时间使林场林地面积由1.6万hm2增加到7.7万hm2,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1.9%,林木蓄积量由33万m3增加到1 036万m3[1-2]。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林场时强调,林场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重视森林防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新征程上实现二次创业,这为林场开启二次创业、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根本遵循和最高目标。

1 林场二次创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有待提升

从树种结构来看,林场以落叶松、桦树、樟子松为3大造林树种,面积和蓄积占林场有林地总面积和总蓄积的88.6%和96%,大面积的同龄人工纯林集中连片种植,导致林分稳定性、抗逆性双下降,引发病虫害,森林健康程度下降[3-4];从林龄结构来看,乔木林中幼龄林、中龄林、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比重分别为27.9%、30.4%、41.7%和8.2%、27.1%、64.7%,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5-6];从天然次生林质量来看,以桦树为主的天然次生林面积超2万hm2,总蓄积218.5万m3,林分平均生长率仅为3.3%,以低质和低效天然次生林为主,生态功能下降[7];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土壤类型来看,由于未开展科学有效的森林经营活动,林分分化严重、种植密度过大、林内枯枝落叶层厚,导致林下植被更新困难、防火工作难度加大、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从生产价值实现路径来看,除了生态效益补偿等传统路径外,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业碳汇形成补充。

1.2 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从造林营林技术需求来看,对本土树种培育优化、混交造林技术、干旱地造林新技术、大径材造林营林技术、近自然营造林技术、可持续经营技术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科技人员专业水平来看,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仅为1.12%,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比22.75%,正高级工程师占比7.48%,全场平均年龄43岁,仅依靠场内职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明显能力不足[8-9];从相关配套技术来看,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遥感技术的改造升级,对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场智慧经营、森林防火可视化、病虫害防治预警和产业动态预警监测等实用性配套技术也提出了新需求。

1.3 产业链和产业资源有待延长和整合

从产业链条延长来看,全场96.8%的木材销售以落叶松中径材为主,且95%用于矿柱用材,用途有限,其他林产品和非木制林产品也以初级加工品为主,产业链条有待延长[10-11]。从产业资源整合来看,目前林场直接收入仍以木材收入、旅游门票收入和其他部分非木制林产品收入为主,对于林草等生态文化挖掘不足,未整合到产业发展中支持“森林+生态+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与健康、体育、养老、体验等产业的融合性不足,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亟待提升。

2 二次创业破局的主要思路

2.1 生态赋能

塞罕坝二次创业要紧紧围绕生态功能这一核心内容,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开展以生态为主导多功能经营,对森林资源实行保护利用,将森林多种价值协同开发[12-13];丰富拓展生态功能价值实现路径,将政府实现路径、市场实现路径以及混合实现路径进行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进行分类施策。

2.2 产业赋能

林草产业发展要秉承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的基本理念,不能顾此失彼;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和林木生长全周期的固碳效果;创造产业新增长点,深入挖掘林草文化、积极对接康养、教育、体育等产业,充分发挥林草资源的巨大潜力,增强产业间交叉融合,创造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4-15]。

2.3 技术赋能

针对干旱贫瘠土地造林、大径材造林、景观修复等方面提升造林营林护林技术;在林草资源监测、病虫害和火灾预警等方面运用数字林业发展技术;为满足林草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区域间补偿价值核算等需求改进生态功能价值评估技术[16-18];创新林业管理的可视化、动态化和数字化技术,将技术赋能由硬技术拓展到软技术领域。

3 对策建议

3.1 着力生态赋能,强化秉承生态文明和生态优先的理念引导

林场所处的特殊生态区位和肩负的重大生态使命使生态优先必然成为林场发展的生命线。

3.1.1 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硬件软件设施、提高专业队伍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有效保障现有林草资源存量和质量。

3.1.2 贯彻落实增林扩绿和提质增效工作 将森林覆盖率逐渐提升到86%左右,通过进一步丰富树种结构、扩大人工林针阔混交林比重、重视天然次生林提质增效、扩大大径材的覆盖范围等,提高森林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水平[19]。

3.1.3 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共同体 林场及周边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是辽河、滦河主要支流的重要发源地,还分布着广阔的森林、草甸、草原、沼泽和湿地等各种资源,在进行林草资源保护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资源之间的统筹保护和治理。

3.1.4 积极探索林草生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 应积极拓展生态银行、生态保险、绿色金融等途径来丰富资金来源,同时进一步核定生态补偿的范围、领域和标准等,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补充除资金补偿外的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生态许可交易等其他形式,依托林场的生态资源创新“生态+”产品和交易模式。除直接经营和委托经营等形式外,还可结合林场周边区域共同探索产权激励和基于社区的多中心治理路径。

3.2 着力技术赋能,全面提升林草种植管护和数字经营管理的技术水平

3.2.1 造林护林技术提升 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林场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需要从造林、营林、护林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特别是本土化树种培育、可抗逆性提升、干旱贫瘠土地造林、大径材造林营林、天然次生林提质增效、近自然林业经营等技术亟待提升。

3.2.2 数字技术助力增效 充分利用北斗系统、5G信息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等建造智慧林业管理系统,将光纤和无线通信、射频识别、传感器、视频监控、导航定位、虚拟计算、遥感技术、三位模拟、云服务等关键技术进行整合应用,用于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和水文水质监测,生态工程作业监督、火灾自动化监测和应急管理、病虫害预警、旅游景区管理、碳汇量测度和森林养生能力评估等诸多方面,提升服务数字化程度,增强服务及时性,扩大服务覆盖面[20]。

3.2.3 价值评估技术创新 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林草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评估技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目的、不同用途和应用不同价值实现路径的生态产品,制定差异化的林草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和标准体系,以满足不同情境对林草生态价值核算的具体需求,能够及时地了解林场部分以及全部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变动,掌握其增值或减值情况。

3.2.4 建立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长期合作机制

根据技术需求进一步拓展与其他机构在新的领域开展积极合作,构建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通过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开展实用技术示范推广等措施,增强科学研究与实践需要的耦合性;通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暑期工程师、大学生创业园等项目的开展,实现人才的柔性引进,实现“外引”壮大科研队伍和科研实力,并通过合作科研、专业培训、学习交流等不同形式定期选派林场管理和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提升,实现“内培”提高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

3.3 着力产业赋能,有效延长林草产品产业链条和加大产业间融合力度

3.3.1 进一步发挥传统主导产业优势 对森林生态旅游、绿化苗木苗圃、林下种植养殖等传统主导产业实行改造升级,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实行绿色生产经营方式,确保林草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

3.3.2 延长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链条 应进一步拓展和延长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及加工,特别是对发展林下经济产生的动植物产品,加大其精深加工水平,增加其附加经济价值,并促进反哺生态环境修复。

3.3.3 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以生态为主导,推进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种植养殖、森林体验、林业碳汇、森林文化、森林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对历史文化信息和森林生态文化的再挖掘、再利用,为森林文化、森林康养和森林体验等赋予新的经济增长点。

猜你喜欢
林草林场造林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草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分析
四川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进展
提高林草科技实效性的思考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数字
青海省成立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专家委员会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