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琴,莫开勇,罗波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都匀 558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医高专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医德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全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医者德为先,医德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和遵守的职业道德,无德不成医,因此,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新时代以来,我国医德教育得到了较快速地发展,但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有关医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本科院校和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而医学高职院校和民族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受经济、文化、民族风俗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医德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为此,本文以新时代发展为背景,探索贵州民族地区医高专院校医德教育实践路径,旨在为广大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医德教育是指医学院校、医疗卫生相关机构依据实践活动中医疗职业的原则和规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医务系统工作者或医学生进行有一定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教育灌输及进行职业道德实践的活动[1]。医德是一个医务人员对病人、工作、自身责任的态度,医务人员能力、价值的高低直接由他自身的医德修养水平所决定,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医生的医德。皇甫谧在其著作《皇甫谧传》中曾说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据《华佗传》记载“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扁鹊传》也曾记载扁鹊通过不同角色进行行医[2]。这些中国古代医学家们,不仅留下高超的医术,更将医者仁心、珍视生命、关爱健康的崇高医德流芳百世。2020年8月,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努力促进医学进步,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不仅是对我国古代医德的传承和发展,更是新时代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的更高要求。
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德教育,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写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古人云“非上德无以成医”,“立德树人”是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医德教育的指导思想[3]。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被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正确的德育来塑造人、引导人、发展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医德教育要培养医护人员具有仁术仁心,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而且能够提高就医群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加强医德教育是顺应新时代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疗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府,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责无旁贷。
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传统的医学目标和健康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医学不仅仅局限于救死扶伤、祛除疾病,而是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社会任务和历史使命,卫生事业改善、康复医学、健康素养、预防医学介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等,成为人们对新时代医学发展的一种新期待。“健康中国”提出大健康理念,要将“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加强健康在人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积极培育医务工作者和医学人才的健康道德观[4]。
被赋予了更高期望的医疗卫生事业则具有了更高的社会价值,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行业,因此,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也备受重视。“健康中国”战略对新时代全面提高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将医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升了一个新高度。
当前,医患矛盾及医患纠纷已成为医疗卫生的一个难点。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是摆在医疗卫生事业面前的一个理性问题,而医患矛盾的引发不单单是医疗技术问题,医德和医风问题也是导致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感受,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技术,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但在实际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过多地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医德教育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缺失往往易使医学毕业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导致关系紧张,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有效缓解医患矛盾的一项措施[6]。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医疗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医德是卫生行业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医德医风建设的好坏事关医疗卫生行业的兴衰,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因此,要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从医学人才培养阶段严格执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使医学生牢记“无德不成医”的古训,并从医德医风、职业操守层面改善“医患关系”。
首先,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本、专医学生在学校完成5年或3年的专业学习后,进入临床工作通常还要进行3年左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于医学人才培养进度缓慢,所以当前在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层面上,更加关注专业技能和理论教育;其次,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使医务工作者更加关注临床诊断和治疗,以规范化和高水平化技能规避医患矛盾。医高专院校由于学制年限较短,课程学习任务重等因素,在相对注重医学技能水平的社会压力下,医德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7]。
首先,医德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医德教育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较专业技能课程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认真[8];最后,由于医高专院校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自顾不暇,用于医德教育课程方面的学习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民族地区医高专受地方经济、文化、民俗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选择医高专的原因是看中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所以,摆脱贫困环境,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追求更好的就业条件,是民族地区学生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在贵州一些民族地区以前存在很多“赤脚医生”,他们虽然在一些疾病上具有一定的诊治经验,但是没有相应的文凭和资质,而部分医学生便来自这样的家庭环境,所以,提高学历也成为部分学生重专业课程轻医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医德教育缺乏判定方法和衡量指标,尽管辅导员、任课教师都在不断强调医德的树立,但是缺乏具体的衡量和考核标准,仅仅是通过相关的理论考试,医德教育的效果落实情况不得而知,医德教育缺乏有效、完善的评价体系,也使得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医德教育主要依托《医学伦理学》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理解,而未能从临床医学角度进行有效指导,尤其是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对事件无法进行理性分析。同时,由于部分课程由思政教师承担,在缺乏临床专业知识、案例的环境下,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的兴趣不高,使得教学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9]。
加强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首先,应该在课程开设层面引起重视,一方面,要增加医德教育的课时量;另一方面,要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通过将临床医德案例引入教学,第一时间将发生的医患纠纷、国家医学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们体验紧张的“医患关系”,通过不同方式的医患沟通,让学生亲身体验医德的重要性。作为民族地区的医高专院校,还可以在情景教学中,渗透民族元素,如民族地方语言、民族文化等,让医德教育更加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此外,在学校师资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专门设置医德教育课程教师,使医德教育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如此一来,作为专门课程的教师,就能有充足的时间搜寻生动、经典的案例,进行课件制作,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对医德教育缺乏兴趣,与学校对医德课程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医德教育课程学时设置不足,部分教师兼任,就会使任课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对课程的时间投入和精力付出自然大打折扣。要激发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的热情,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可以邀请校外行业知名的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也可以请医院一线的临床医师来学校宣讲一些经典的医德案例,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医德教育的演讲比赛或者情景剧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医德教育的内涵;最后,学校要定期举行具有医德教育意义的宣誓,如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誓言等,通过仪式感增强学生的医德,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多种举措并行建立健全医德教育体系。由于医德教育缺乏有效的衡量和考核评价机制,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管教忽视了学生是否学会,仅存于书面的理论考试由于缺乏环境氛围,学生反馈的效果也并不全面,所以,应该建立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本研究认为,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考核评价,把平时表现纳入考核。此外,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德表现是医德教育实践的最好体现,通过切身体验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医德水平;最后,医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始终,并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一年级考核标准可以为理论考试,到了实习阶段,可以根据临床实习表现进行医德考核,这样,不仅使医德教育得以延续,而且通过不同阶段的考核,时刻提醒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医者德为先”,自古以来我国医务工作者都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新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空前繁荣,人民的健康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使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加强医德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对医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对我国古代医德的继承和发扬,民族地区医高专学生承载着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树立崇高的医德,能够更好地为民族地区人民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