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心理的跨学科整合尝试
——以意象与无意识的关系为考察视点

2022-11-24 01:00
理论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息加工层面心理学

刘 阳

意象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展开,理论内涵从中国古代文化在哲学萌芽阶段的“象”思维,到“意象”一词被引入文艺创作、审美领域,“意象”一词都同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严谨的学科划分规范,外加研究范式不同,文艺学与心理科学的研究互相分离,学科间壁垒形成,研究成果难以整合。长期以来,意象研究仅停留在人文学科的思辨范畴里,其产生的心理机制、认知特点和原理,却被文艺研究领域所忽略。本文尝试整合文艺与心理学科对意象研究的成果,重在揭示意象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关系,从认知维度和心理分析角度探讨意象产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规律,为理解文艺现象背后深刻的心理动机提供参考。哲学家们围绕“观物取象”“大象无形”“象罔”等先秦思想追本溯源,提出中国文化中的“尚象”思想或象征思维,并指出“象”思维直接影响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论。〔1〕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先提出“意象”概念,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处意象乃“意”与“象”之结合。此后,历经各朝代文艺理论发展,“意象”内涵不断在诗歌、书画等领域丰富、扩展、延伸,形成独特的中国式审美境界。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心理学认为无意识是心灵结构中最原始、最具决定性的部分,并把意象看作无意识的象征表达。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的方式把“意象”研究带入实证阶段,通过考察信息加工过程中大脑的状态,探索意象、无意识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文艺理论中的“意象”与心理学中的“意象”,从未进行过跨学科的整合尝试,缺乏与他者的沟通交流,也就没有彼此的碰撞与超越,最终的结果是仅从审美现象层面探讨“意象”问题,并未触及文艺深处的心灵世界。本文尝试整合文艺理论与心理学关于“意象”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意象与无意识的关系为切入点,考察文艺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一、多维审视:从各自分离到系统化理论

意象研究经历了哲学思辨、文化阐释、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四个阶段。其中,在哲学思辨和文化阐释阶段,对意象问题的探讨并未延伸到无意识心理层面,仅从文艺现象本身考察意象所呈现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精神。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以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基础,通过传统解经注疏的方式,了解意象在纵向发展中的内涵演变。关注点集中在先秦哲学思想阐释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此类研究观点分散见于各大美学史、文艺理论著作中。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多种范式的意象研究探索,思路较为传统,不成体系,把意象当作美学史或文艺学理论著作中的一个概念加以解释。

随着科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意象研究先后经历了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两个阶段,正是这两个阶段将意象问题从文化范畴转入心理层面,并伴随着无意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意象与无意识的关系逐渐被理论化、系统化。在理论假设阶段,弗洛伊德最先提出意象,并通过对梦意象的分析,解读无意识内容。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无意识情结和原始意象。朱建军结合荣格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提出意象对话治疗理论。该理论认为,意象是无意识内容的象征表达,与人的情绪情感紧密相联。通过分析意象,可以改变无意识内容,调整心理状态,这是心理治疗的思路,也是实现人格发展的方式。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意象研究逐渐进入实证阶段。该研究思路遵循科学思维,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意象,把意象当作大脑加工信息时的心理表征形式,〔2〕认为意象是一种视觉模式的大脑状态,〔3〕探讨无意识心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意象学习风格”。

无论是分析心理学还是认知心理学都揭示出意象与无意识心理的密切关系。因此,在考察二者关系之前,有必要梳理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脉络。人们对无意识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哲学思辨、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三个阶段。其中,在哲学思辨阶段,意象与无意识呈现相互分离的状态,从理论假设到实证研究,意象与无意识的关系被深入发掘并形成系统化理论。

在哲学思辨阶段,心理学尚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这一时期对无意识的认识处于萌芽阶段,大多从个体经验角度阐述主观理解,易使讨论本身沦为文字游戏。〔4〕亚里士多德提出三种形式的灵魂,从今天的角度看,其中“营养的灵魂”和“灵敏的灵魂”对应无意识机能的划分,属于较低级心理活动中无意识作用的体现。〔5〕莱布尼茨从知觉中区分出“微觉”,这与现代意义上的阈下知觉有相似之处,已经接近无意识的部分特征。〔4〕无意识概念流行,并非始于弗洛伊德。早在1868年,哈特曼就出版了《无意识的哲学》,接下来的1870年,至少有7本关于无意识的书面世。无意识从此成为人类精神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领域。

在理论假设阶段,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将人的心灵层次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分别对应大脑表层、中层和深层活动。人类精神活动的小部分是表层活动,大部分都位于中层和深层,处于意识领域之下。〔6〕在弗氏看来,无意识主要由被压抑的性本能和欲望构成,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在整个精神活动中占主导作用。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但是反对用性欲解释一切无意识内容,认为人格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个人无意识来源于遗忘的记忆、阈下的知觉或印象以及与意识态度不相容的内容。集体无意识包含本能及相关物,以及所有原型的总和。〔7〕集体无意识是通过遗传留存在人心中的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本能和经验。

认知心理学把无意识看作一种常见的信息加工过程,通过实验的方式考察无意识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最新研究认为无意识刺激信息能够影响情绪、态度、动机、学习、认知控制及行为决策。〔8〕此类实证研究早期从内隐记忆和内隐态度两方面展开。现阶段无意识实证研究主要关注无意识与学习、动机、行为决策及认知控制的关系。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无意识的神经机制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综上,在早期的哲学思辨阶段,意象研究并未延伸到心理层面,因此,意象与无意识呈现各自分离的状态。后来,随着科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意象与无意识心理的深层关系被深度挖掘,并形成系统化理论。英语中imagery一词既可以指表象,也可以指意象。表象是指“脑对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反映”,没有象征意义;而意象也是脑中浮现的事物形象,但是具有象征意义,主要表征无意识心理内容。〔9〕意象与无意识的关系可以在不同学科范式下进行考察,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意象是无意识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心理表征形式;从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意象是无意识心理的象征表达。

二、心理分析:作为无意识心理象征表达的意象

精神分析学与分析心理学从情绪情感与人格完善等角度考察无意识,把意象看作无意识心理的象征表达。

首先,象征思维的基本“部件”是意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逻辑思维,还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认知方式,被弗洛伊德称为初级认知过程或原发过程,它使用象征思维。象征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逻辑思维的“部件”是概念,运作方式是由概念形成命题,由命题进行推理;逻辑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是间接的,主要发生在意识层面,不会唤醒无意识深处的某种情结,所以是“头脑”的语言。逻辑思维的主要功能是观察世界。象征思维的基本部件是“意象”,处理这些部件的方式是一种原始“逻辑”,原始“逻辑”注重相似性,以相似性为原则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象征思维更多地卷入情绪,可以粘连出无意识深处的某种情结。象征思维的主要功能是“主观地”或者说“体验性地观察”,观察自己的心灵或是心灵中映射出来的世界。观察的重点是心灵,可以说是“心的语言”。〔9〕

其次,通过意象了解无意识内容,使之上升到意识层面。荣格认为,人格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系统构成的统一体,不是各部分精神结构简单地组合相加。“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10〕即通过发展感觉、直觉、情感和思维等心理功能,更多地实现自性化,让无意识内容上升到意识,被自我觉察,从而整合精神统一体。他认为,个人无意识主要包括被遗忘的个体经验、阈下的知觉和印象以及与不被意识承认的精神内容;集体无意识包括本能及原型,通过遗传获得,是原始精神的遗存,蕴含了生命本能的力量,是创造力的来源,具有普遍一致性。原型是空洞没有内容的,只有与某种具体现实结合,才可能通过原始意象表征出来。〔7〕荣格在《无意识教育在个体教育中的意义》中指出:从意识层面纠正儿童的行为,而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却保持不变。为了实现真正彻底的改变,就需要把无意识内容提升为意识,并加以改正。但他也指出,片面强调无意识可能导致危险。所以,无意识是对意识的有益补偿,它可以帮助人克服意识态度的片面和不足。无意识包含许多内容,一旦上升到意识领域,可以增加和实现对自我的了解,这是自性化过程,也是人格发展的目标,“使本来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一个人就可以与它的天性保持更大的和谐。”〔11〕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察觉,它便以象征的方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源泉。人的心理冲突之所以难以调解,关键在于无意识是深层心理内容,不能为意识自我认识和理解。一旦无意识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就比较容易面对和解决了。

意象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无意识内容,产生意象的主要形式是梦、幻想、艺术创作等。所以,同弗洛伊德一样,荣格也主张通过分析梦以及其他无意识衍生物,如幻想等,来了解无意识内容,使之上升到意识层面,从而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最后,通过意象进行无意识交流。意象对话治疗理论的创始人朱建军指出,人的心理各层面是相互联系的,改变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行为主义心理认为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改变人的心理;认知治疗通过改变人的认知继而改变人;精神分析把无意识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通过意识自我对无意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调整人的心理和行为。〔9〕而意象对话治疗技术则直接在无意识层面进行象征性的意象对话交流,不需要把无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就可以改变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意象,最终达到改变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目标。〔12〕这种意象对话治疗理论同时吸收了荣格心理动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把意象看作深层心理内容的表征形式,它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无意识内容,与情绪情感紧密相连。“意象活动是一种原始认知活动,在原始认知中,认知和情感没有分离,所以意象活动与情绪情感相连。原始意象更是与情绪联系密切。”〔13〕只在语言和表层意识层面讲明白道理,但仍然无法触及深层无意识,只有通过改变无意识意象,才可以改善深层心理内容。

所以,除了把意象内容分析出来使之被意识所理解之外,还可以通过直接调整意象来影响情绪情感状态,前提依据是:人在意识层面不理解象征意义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意象传递情感信息。我们的意识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的深层人格、潜意识却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正如我们读诗歌时,即使不知道作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却仍然能够被感动,是因为我们的无意识理解了它。〔9〕这一观点,也符合无意识认知理论关于无意识学习的看法,即学习过程存在一个内隐的、自动的、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学习者意识到之前,无意识信息加工就已经开始了。无意识信息处理不仅与过去的经验相连,也会将逃避或遗忘的想法带入当前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

三、认知维度:作为心理表征形式的意象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意象是大脑在信息加工时的一种心理表征形式,〔2〕是一种视觉模式的大脑状态。〔3〕意象的概念涵盖了一组表征过程,专门用于唤起物体的结构、形态的特定属性。〔14〕心理意象通过对实际物体的真实或非真实感知表现出来,可以影响思维过程,当知觉信息从记忆中获取时,心理意象就发生了,从而产生了“用心眼看”“用心耳听”等的体验。〔2〕相反,当信息直接从感官中获取时,感知就发生了。心理意象的产生不仅源于对先前感知到的物体或事件的回忆,也可以通过组合和修改存储的感知信息获得。从柏拉图时代起,意象就在心理功能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3〕

信息加工过程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配合的结果,在信息处理初期,无意识心理表征可以通过整合大部分的语言和图像信息而减少意识努力。大脑可以在没有意识干预的情况下安排思维活动。大脑和感觉器官以一种分散的方式感知信息和外界刺激,并且在意识发生之前,无意识就已经发挥作用。如果不诉诸意识过程,人也可以无意识地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虽然不知道这些行为的潜在因素。〔2〕无意识心理表征将语言和视觉资料在空间上整合,就可以避免过多消耗不必要的意识资源,从而巩固意识学习。

信息加工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它通过感知、记忆、语言、意象、情感和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习者在图像信息和语言信息之间,或者新旧记忆之间建立心理上的联系,并将这些信息与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结构整合。〔15〕信息加工过程中并非只存在有意识心理整合,而且有意识心理整合不一定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2〕无意识可以在不需要有意注意和控制注意的监测下获取和应用知识,〔16〕所以学习有一个内隐的、直观的、直觉的、自动的或经验的信息处理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意识的处理能力有限,学习过程不能在高水平的意识处理中被长久持续监控。

无意识心理表征可以促进插图语言和图像信息之间的整合,被称为“意象学习风格”。〔17〕这种意象学习通常是一种视觉学习形式,使学习能够通过表征、参照和联想等过程将共同的结构和功能属性相互整合。〔18〕用一种图像的关系来解释概念知识和内容,把抽象概念可视化,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概念知识的获取。通过图像与概念内容间的无意识联系,知识可以通过无意识联想网络进行,不需要消耗意识学习中所需的大量注意和记忆资源。〔19〕母语学习、社会规范、文化价值和个人信仰的形成都与无意识学习紧密相连。〔2〕无意识处理不仅可以连带出以往的经验,也可以将逃避或遗忘的想法带入当前的情绪状态、行为倾向、思想流动,并进入学习过程。〔2〕这一认知心理学观点把无意识与人的记忆和情感关联起来,不经意间与分析心理学的无意识研究产生了交叉。

结语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认识外部世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认为信息加工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意识信息加工被称为“意象学习风格”,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机制,与过往记忆、情绪情感、经验等紧密相连。而分析心理学指出,无意识位于人格层次的最深处,是人格层次结构系统中最具决定性的部分。人格的完善是以充分的自性化为前提,这就需要了解和改善无意识内容。而意象是无意识心理的象征表达,因此,可以通过意象了解无意识内容。文学艺术活动中所产生的意象,同样也反映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无意识心理。这为意象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使其不再局限文化范畴内的人文精神内涵阐释,而可以与认知科学、分析心理学打通,揭示文艺现象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

猜你喜欢
信息加工层面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面向煤化工产业的专利信息加工与应用
让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焕彩生辉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
物理教学中的学习风格探究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