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志茹(青岛新奥新城燃气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化企业发展,部分企业在发展期间过度追逐经济效益,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成本管理不到位,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发展。成本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及经营中的成本核算及控制方法,是一系列生产活动的总称。企业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使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配置,才能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利润,使企业朝向可持续发展路径进步。现阶段,各个行业内部竞争尤为激烈,若企业依旧轻视成本管理,在竞争中容易丧失优势,甚至面对破产的威胁[1]。对此,本文探讨成本管理面对的问题,提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路径。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注成本管理及控制是提升资金利用率的关键,成本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较高。企业发展中缺乏相关的资金支持,对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均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当对生产及运营中的各项成本进行分析,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程序及产品结构,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企业若想有效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便应当在经营活动开展前,对成本进行评估,确保成本处于企业能承受的范围。企业成本管理需要生产、研发、市场等部门参与,甚至在售后服务中也要严格控制成本,避免成本管理不到位,导致成本支出计划与预算不符,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在实际成本管理中,需优化成本管理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多个方面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企业经营发展中,成本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存在差异,内部职工并未认识到成本管理的价值,无法进行深入探讨,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也无法调整。部分企业的成本模式在制定后,财务部门负责实施成本管理计划,但并未在企业内部宣传,监督力度不到位,企业的经济效益依旧处于过往的水平,并未受到成本管理的影响而提升经济效益[3]。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利润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企业销售利润不变的经营状态下,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提升经济效益,但多数企业并未形成正确的成本管理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本管理有错误的认知,将企业成本管理单纯作为节约成本的模式,这种单纯节约成本的方法短期内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无法结合企业发展计划制定,企业也无法树立竞争意识,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企业职工对成本管理重视度不足,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管理能力较差,企业的成本管理深度不够,企业管理措施也无法顺利落实,导致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采取科学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企业管理实际情况,针对成本管理落后的问题,明确财务记录发生偏差的指标,这也是成本准确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企业成本核算失误导致成本分析科学性降低,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导致实际管理价值降低。部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是总公司制定,随后传递到下属部门。企业既往成本管理模式,与企业需求不符,导致成本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可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但多数企业对成本管理重视度不足,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无法保证成本管理制度落实。多数企业管理成本停留在节约层面,将管理方法停留在“节流”层次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过度节约成本会导致资金短缺,导致生产面对损失[4]。企业未做好成本考核及成本控制工作,无法遵循奖惩制度,企业管理者偷税漏税的行为也会导致内部成本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展。在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会受到冲击,企业管理方法也要随之更新,对此,过往的成本管理模式不适合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企业单纯关注眼前利益,并未重视内部管理制度,导致企业与时代发展脱节。
企业对成本管理制度认知不全面,并未将成本管理应用在生产及营销各个流程中,单纯局限在某个环节,成本管理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生产中,部门责任含糊不清,内部职责也无法全面落实,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相对混乱[5]。部分企业在发展中虽然制定完成了管理模式,但监督管理能力差。企业管理人员并未树立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制度与实际发生偏差,成本管理价值无法体现。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中的问题无法呈现,成本管理制度无法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成本管理模式无法落实与职工素质低下具有相关性,职工素质高低是企业的发展的关键。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不重视,企业成本管理处于形式状态,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无法有效运作。企业内部职工的监督意识较弱,无法对成本管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也无法使职工发挥主动性,成本管理在内部受到阻碍。企业职工素质不高,成本管理专业能力不强,职工管理能力差,无法明确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对成本管理政策改革也没有较好的建议,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均会产生影响。
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可结合先进技术展开成本管理,日常管理涉及的问题丰富,应当改变以往理念,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质量。企业在理念改进时,应当自市场角度出发,避免引入的理念不符合市场要求。对企业管理制度适当调整,比如,树立精益理念,在该理念下以最小成本为目标,使精益理念融合到运营管理各个环节,对运营各个流程展开精益化管理,删除其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顺利完成生产管理及销售管理等工作。精益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规划及周期成本管理、成本抑制等。通过精益管理模式及生产及营销情况,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优化,从远期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对其中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整,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对此,针对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应当树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成本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收益。企业应当认识到降低成本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可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在转变成本管理理念时,以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代替以往成本管理理念[6]。企业也要树立成本责任意识,避免一味以低成本生产及营销,而是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竞争情况做好资源规划,将重点放在经营生产上,适当开发新产品,使企业的产业链不断拓展,完善企业的产业结构,开源节流的同时,将成本管理落实到位。
企业成本管理应当以制度为基础,以适合企业的经营模式完成成本管理步骤制定管理制度。首先,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结合企业发展情况及管理目标,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结合实际管理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拟定成本管理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其次,企业基于成本管理目标,调整目前的管理制度,以先进的制度作为基础,贯穿于生产及营销各个流程。再次,成本管理制度落实后,结合企业效益指标,消除其中的不必要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最后,企业也要将责任制落实到个人,明确部门职工在成本管理中的权责,监督职工是否按照制度完成工作,针对不按照成本管理制度工作的职工,直接作出处罚,并进行公示,以此让全体职工认识到企业成本管理的力度。制度在制定后应当顺利落实,企业内部职工需要付出努力,管理人员要加大成本管理宣传力度,使职工掌握成本管理与自身发展的相关性,并设置激励制度,职工提出的建议对成本管理具有益处,企业适当给予职工奖励,促进职工形成成本管理理念。在内部控制上建设管理系统,产供销各个部门均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每个部门承担对应的责任。根据生产中的数据,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根据成本管理数据分析与上个季度管理结果上的差距,从而明确成本管理是否需要调整。企业也要对成本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成本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知识,并应用在成本管理制度改革上。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每个部门都是其中的关键,成本管理作为系统的管理体系,任何一项环节未做好,都会对成本管理的效果产生影响。企业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在完成对应的业务时,应树立集中统一、分散管理原则,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建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管理的模式,在成本管理者的工作中,财务部门负责对成本统一管理及核算,分散管理是生产部门及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并对成本进行管控的措施。企业成本管控中,应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并丰富成本管理手段。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成本管控的前提。企业立足远期发展战略,树立成本意识,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为企业发展获得更高的收益。部分企业片面认为在日常工作中节约、缩减支出、降低费用,便能够对成本进行管控,但这种观念非常狭隘。在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当追求总体资金平衡,并非是局部缩减,必要情况下增加成本投入,分析产出及投入的比例,并探究成本增减及效益增减的关系,确定其中提升企业价值成本预测方案。比如,我国部分企业为提升客户的体验感,投入资金建立物流体系,以此提升配送效率,并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仓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本管理应当满足企业的定位,不仅要节约,也要合理投入资金。对此,企业在发展中应当构建成本管理体系,立足战略发展眼光分析问题,加强内部监督管理,落实相关的监督及管理机制,企业监督管理的权威性随之体现,成本管理也更为科学。在成本管理中需把握决策性信息,以信息为基础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在经营活动中,确保成本贯穿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落实成本管理小目标,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形成树状图,以此对下属进行管理,达到总体成本管理目标。
提升职工成本管理意识是成本管控的前提及保障,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效益及市场竞争力。财务部门应当率先做好带头作用,在市场竞争中,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及管理者意识具有相关性。职工成本管理中也负有责任,受到上级管理者的管理,若管理者并未以身作则,没有强调成本管理的意义,也没有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体系,监督及管理不到位,成本管理将非常混乱,不利于提升成本管理质量。作为管理主体,应当认识到自身在成本管理中的号召力,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成本管控意识,在规范的行为下发挥榜样作用。也要培养职工成本观念,职工是否具有成本观念对成本管理成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成本管理工作无法全面及连续管理,会出现碰壁等情况。职工建立成本意识,才能实现各个方案,企业应当营造有利于成本管理的氛围,普及相关的成本管理知识,向全体职工展开成本意识宣传教育,构建起节约文化,使每个职工形成忧患意识,认识到企业命运与职工命运的一体性,提升职工责任感及成本管理积极性。企业也要让职工认识到节约成本的意义,通过成本考核及责任制等规范职工在工作中的不作为问题,促使职工形成义务意识及责任意识,深化企业与职工共存的意识。如何深化职工意识是目前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此,企业应当自老职工入手,培养老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以制度为着力点。随后对聘任的职工进行培训,提升职工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及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培训提升职工信心,并让职工在企业内部实现价值,尽可能缩减职工在工作中的失误。企业适当扩大招聘路径,吸纳大量的人才,尤其是成本管理人才。企业领导也要挖掘企业内部人才,对人员进行合理化配置,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企业管理层及新老职工均应树立成本管理意识,才能有效掌握行业市场动态,更新成本管理信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在激烈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若想谋求长远发展,企业除具有雄厚的资本外,资金管理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节点,成本存在于在企业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管理的可靠性较大。目前的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呈现透明化,相同的产品质量及价格无明显差异,企业在生产及销售过程中降低了成本,获得的收益随之提升,成本管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成本管理不仅可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企业应当重视成本管理,提升成本管理质量。
相关链接
破产重组,是指当企业资不抵债时,管理层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法律允许由同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向债权人提出一个重组方案,延期归还债务,停止发放股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下确立企业重整立法的现实意义及应采取的立法原则。和解制度和整顿制度是相互连接、有机结合的,是避免企业破产并给以复兴的机会。
破产重组不同于破产清算,破产重组是企业最后一次资产重组机会,如果企业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重组整顿,能够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终结对该破产企业的破产程序。
破产重组给那些濒临破产但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一次新生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企业因真正破产而引起的企业解体、资产拍卖、职工失业等社会动荡。因此,我们的政策是鼓励“多兼并,少破产”。
实践中破产重组一般有以下几种做法:先破产后兼并;先代管后兼并;先承包后兼并;先租后破再兼并。但是,破产重组中的难点在于:企业产权理顺难;资产变现难;职工分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