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高职教育品牌研究*

2022-11-24 00:21:22李思蓓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中华院校传统

文/李思蓓(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多年来,在党和国家关怀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教育自身也不断面临着来自职业教育内部以及本科院校的竞争和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塑造和发展品牌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不约而同的选择。“高职教育具备树立自身品牌的必要条件,实施品牌战略是高职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树立高职教育品牌,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还要培育高水平的文化品位。本文重点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教育品牌的重要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打造自身教育品牌提供一定支持与帮助。

一、教育品牌、文化的内涵

“品牌”是经济学概念,“教育品牌”是在品牌概念基础上延伸拓展而来的。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教育品牌是指学校的名称和可以作为学校名称的标志(学校牌子、校徽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教育品牌是学校的名称、标志和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师资、校园文化、人文社科类教学设施等)的总和,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业需要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和挑战。教育品牌的建立,本质上是学校为赢得教育消费者的认可,而采取的一种经营策略。良好的教育品牌,往往意味着这所学校在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社会地位、公众评价等方面优于其他学校,能为学校带来生源、捐赠、荣誉等附加值。如同品牌对企业发展会产生无形推动力一样,教育品牌也能对学校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品牌形象塑造,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以应对教育市场的种种挑战和竞争。

《辞海》中,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它博大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位中华儿女的使命,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向前,促进世界文化“美美与共”。

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教育品牌的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和谐的人”。笔者以为,“和谐的人”不仅掌握着在现实世界得以谋生的一技之长,还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修养,而高尚的道德品格修养往往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长久立足的关键。就我国的职业教育来说,其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把德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技并修、和谐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育人宝库,它意蕴丰富的思想智慧、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都是涵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资源。比如“道法自然”启迪学生尊重自然,按规律办事;“自强不息”引导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厚德载物”教育学生品德高尚,心胸宽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育人工作带来启发,增添方法,是学校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在建设品牌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文关怀并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引领职教学生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职业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学校是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也是赓续文化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类型,每年为社会输送300多万人才,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重视高职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用好这一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一直都在为文化传承尽应尽之力。如近年来,随着“中国创造”的崛起和各行各业对于大国工匠的渴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还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些高职院校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理念,通过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推动学生养成敬业专注、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使工匠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或公选课,以专题讲授、课堂互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职业院校特点,打造非遗展、读书月、诵读日、诗词大会等文化活动品牌,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

三、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高职教育品牌面临的问题

(一)各界对高职教育文化传承功能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各界对高职教育的文化传承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职教育容易成为文化传承盲区。一些人认为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不高、职业发展潜力有限的行业,这种“学历歧视”容易对高职院校文化自信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奉行教育功利主义,把就业率作为办学水平的标志,认为学生的技能水平越高,获得就业市场青睐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提高就业率,一些高职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更看重学生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更谈不上传统文化教育,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一些学校虽然有传统文化的教育计划,但往往是将其作为选修课来设置,课程少、结构单一等均导致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这种情况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法系统深入展开,学生对传统文化热情度不高,反过来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二)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匮乏

校内资源方面,“当前高职教育院校无论在办学规模、教学条件、生均投入等硬件环境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教风学风等软件环境上,对比本科教育院校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实训楼、实训室、机房等硬件设施建设上,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投入不足。校外资源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得到了许多高职院校的积极响应,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但由于活动次数有限、形式较为单一等因素,对于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仍是“蜻蜓点水”“远水解不了近渴”。

总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精于技术、荒于人文,偏重于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不良现象,阻碍着传统文化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欠缺,进而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

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高职教育品牌的实现对策

(一)以传统文化激活校园文化活力

“大学进行品牌塑造的过程,也就是校园精神塑造的过程,倾力打造校园品牌就是在旗帜鲜明地烘托校园文化主题,人们可以从其品牌塑造中深刻地感受到校园精神的力量”[4]。学校在建立品牌时,要坚持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传统文化的根基,进而形成更加鲜明、富有特色、独具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一是建设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管理文化、院部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安全文化、环境文化等百花齐放的文化模式,构建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二是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激发师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伟人诞辰或纪念日等特殊的节日节点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素质拓展、感恩教育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持续性、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国画、剪纸、点茶、诵读、插画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深化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三是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校园环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从文化传统、整体布局入手,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让景物传递传统文化之美;精心设计博物馆、校史馆、活动馆等场所,充分利用教室、公寓、走廊、橱窗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二)以传统文化增强教师队伍实力

教师是建设教育品牌的根本力量,也是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培育一支热爱传统文化、拥有传统文化素养、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职教师资队伍。这支队伍里不仅有专业课教师,也包括社会志愿者,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文物保护工作者等。作为教师,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加强研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教学,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修养。作为学校,要积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满足教学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借助科研院所的社会资源,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邀请学界或业界大师走上讲台,弥补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短缺的缺憾。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的讲座、研讨、观摩、竞赛等培训与进修活动,提高教师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能力和建设能力。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与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三)以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教学效力

高职院校要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作为重要工作来对待,以传统文化提升教育教学效力。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应“积极构造文化氤氲的思想道德类课程、文化知识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等模块化课程,发掘出与专业特色、行业精神、岗位需求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学科体系中”[5]。要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作为重要工作来对待,除了在专业建设目标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为各专业学生开设传统文化通识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不能按照一般的具体学科、课程比较“硬”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有机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多元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特性,在课程设计时,合理利用网络渠道,深度挖掘网络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效力的提高。

(四)以传统文化放大第二课堂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修身律己、勤俭节约、乐善好施、扶危助困等优良品质,正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实践育人的精神宝藏。相对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补充,它既生动活泼又丰富多彩,既可以在学校实施,又可以在家庭、社会进行,最为关键的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格素质的养成。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的切入点和融合点,在内容上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路径,扩大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学校范围,可以鼓励学生发展传统文化类的兴趣爱好,成立书法、国画、中国象棋、围棋、传统乐器等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更深入地感知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社会领域,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福利机构和公益组织等构建服务长效机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寻访红色旧址、深入基层走访、走进田野调查等方式开展社会实践,营造浓厚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深层意义的发掘,防止活动流于表面化;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亲和力,使地方特色进一步彰显。

高职院校实施品牌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要结合实际,探索符合学校实情、尊重职教规律、凸显文化魅力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品牌兴校之路,促进职教人才综合素质提高,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中华院校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