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传承孝文化精神

2022-11-23 21:54谢静雯
百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孝文化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谢静雯

关键词:孝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梅李镇孝文化;文化强国

华夏文明,以孝为根。孝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萌芽、产生、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容,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形成了涵盖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于一体的孝文化系统。

作为“中国孝爱文化之乡”“中国孝爱文化传承基地”,近年来梅李镇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以传承孝文化精神为主线,依托“孝爱梅李”品牌建设,以“孝爱”为核心延伸出“孝廉”“孝德”“孝和”“孝贤”四个子品牌,形成了集孝爱、孝廉、孝德、孝和、孝贤于一体的多维度地域特色孝文化人文体系。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传承孝文化精神,不仅有利于为梅李镇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注入文化发展新内涵,更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挖掘、整理、分析,以便团结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着坚实的力量。

一、孝文化的精神内涵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涵养人格德性、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民族向心力等多重作用。

《仪礼》中讲:“夫人伦之道,以德为本。至德以孝为先。”由此可见,“孝”在个人涵养德性、修持身性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缘亲情关系是家庭人伦关系的根本,“孝”作为维护家庭和睦的道德规范,强调孝亲敬长。“孝”的核心是“善事父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道:“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表明家庭关系中子女尽孝、善事父母不单单是在物质方面帮助父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同时“子承老”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继承父母之志,延续家族血脉,振兴家族事业;另一方面,“孝”还注重兄弟姊妹之间的友好相处。《论语·学而》中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悌”本意是敬爱兄长,后也用来强调一大家族中的兄弟姊妹敬爱友善。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儒家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泛爱众而亲仁”等观点的普及,“孝”内在的尊亲敬亲爱亲逐渐推己及人,拓展为整个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代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以此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中华民族自古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可以始于家庭,终于国家。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个人、家庭、国家和民族依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

二、孝文化的历史嬗变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发展、积淀,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孝”经历了远古社会时期的萌芽,商周时期逐渐产生与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的丰富与发展,以至汉代“以孝治天下”政治格局的形成,宋明时期的畸形极端化,近代的批判变革,可以说孝文化发展至现在,自始至终都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根据时代的要求调整、重新建构。同时这也要求我们要在孝文化的历史嬗变中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以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创新并弘扬优秀孝文化。

孝文化源远流长,经过考证,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孝意识的萌芽最早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人类最早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生产生活,而且族群成员在族群领导者长期的抚养教化过程中,对其产生了感恩、崇敬心理,这些都为孝意识的萌芽提供了感情纽带。一直到父系社会时期,随着私有观念的产生以及血缘关系的明确,继承制出现,子女可从父母处继承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对父母的回报就是孝意识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源。康学伟博士认为“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2]

据考古资料显示,“孝”这一字最早出现是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中,殷人活动多以祭祀祖先和鬼神为目的,可见这时的“孝”具有祭祀之义。周代已从神权逐渐转为王权统治,周天子制礼作乐,建立宗法制度并吸取孝意识,制定祭祖孝礼,“孝”成为周王朝强化统治宗族伦理的重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发展,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儒家在理论思想上对“孝”进行传承创新,丰富了“孝”的内涵。通过《孝经》中的阐释以及孔孟对“孝”的论述,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等,可见“孝”的焦点逐渐从祭神祭祖转向人本身。

汉代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统治者为进一步巩固统治,建立以“孝”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孝治天下”的政治局面自此形成。家与国一体,孝与忠相辅相成。这一时期,家庭人伦的“孝亲敬长”在理論与实践中已完成了向政治伦理的“移孝为忠”的转变。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占据正统地位,随着“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提出,孝进一步成为强化统治者政权与严酷父权的重要工具,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孝”由此走向极端化的畸形发展,同时反映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近代,受西方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孝文化遭受了严重的批判。随着民主、自由的观念逐渐深入,民众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且力量不断增强,传统孝文化转向新型孝文化从而继续发展。孝文化的发展始终都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根据时代的要求调整、重新建构。时至今日,孝文化的发展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仍然在根据时代要求做出合理调整。

三、孝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价值

“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生命力与活力,除了要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接受现代文明之外,还要继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個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3]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传承孝文化精神,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孝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便团结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完善,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着坚实的力量。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继承先祖之志,振兴家族、光宗耀祖的孝道要求在时代发展中注入新的内涵。新时代背景下,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已成为中华儿女立身行道、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高层次价值追求。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成为鼓舞中华儿女们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今,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弘扬孝文化的精神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虽然现代的家庭结构与亲子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型的社会养老方式,但孝文化中的核心精华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友善”“和谐”价值观,强调由“亲亲”到“仁民”,尊重他人、善心善行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以及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正是孝文化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由良好家风出发,构建新型孝道理念,从而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体现。

“古者求忠臣必于孝门。”自古强调忠孝一体,行大孝于天下。由孝亲衍生出的忠君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孝文化中以血缘为基础的感情得到了泛化和升华,为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次、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5]

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孝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身份伦理来建构社会秩序,使其社会治理功能得以实现。中国历史上的孝文化中强调“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来加强政权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充满愚忠愚孝、扼杀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念。历史发展、时代更迭,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觉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赋予孝文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新的生命意义,并以此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

四、常熟市梅李镇孝文化传承实践

孝文化在梅李镇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有三个都来自梅李,分别为东汉时期黄香为父“扇枕温衾”、丁兰为纪念已逝父母“刻木事亲”、战国时期孟宗严冬救母“哭竹生笋”。孝文化作为梅李镇的地域文化,既是常熟区域文化的一个分支,又是“吴文化”的历史积淀。

近年来梅李镇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以传承孝文化精神为主线,依托“孝爱梅李”品牌建设,以“孝爱”为核心延伸出“孝廉”“孝德”“孝和”“孝贤”四个子品牌。为使孝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针对各个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梅李镇着力搭建孝文化宣传阵地、开展孝文化群众性活动、深挖孝文化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形成了集孝爱、孝廉、孝德、孝和、孝贤于一体的多维度地域特色孝文化人文体系,并被誉为“孝爱文化之乡”“孝爱文化传承基地”。

梅李镇以“孝爱”促进文明新风。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创办了《梅李孝爱文化研究》半年刊;创作《孝道歌》并走进校园;将每年的母亲节定为梅李“孝爱日”,截至今年已是第12个“孝爱日”;设置孝爱文化专题展厅,建设慈善文化园,将“孝爱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打造“孝爱书房”,以“孝爱书香”为主题,举办“孝爱与阅读同行”读书分享、亲子阅读、读书沙龙等活动,开设“聚沙学堂”青年学习社;组建孝爱志愿服务团,进一步展现梅李志愿者的孝爱风采;连续成功举办三届“龙园杯孝爱梅李”江浙沪评弹名票大赛,将梅李本地传承古今的孝爱故事如古代黄香、丁兰、孟宗以及近年涌现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薛馥华、“中国好人”王惠英等一批孝爱典型故事以评弹的形式传颂,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让“孝爱”新风浸润百姓生活。

梅李镇以“孝廉”滋养清风正气。深挖梅李籍官员刘珏、章美中等孝廉典型人物故事,制作《贤智内助张太夫人》《刘珏拒贿斥贪官》《廉孝主簿许光国》等廉政动画,创作《真正的纪委书记》短篇评弹等打造梅李地方特色的“孝廉文化”文艺精品;将每年七月定为梅李“孝廉文化月”,并利用“5 .10训廉日”及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开展廉政诗会、赓续廉政红色行、廉政党课等特色主题活动,赋予孝廉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搭建孝廉文化宣传平台,建成孝廉文化广场以及孝廉教育馆并在馆内展出梅李孝廉典型,如任天石、李建模、薛惠民等的图片故事;找准廉政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逐步构建廉洁文化生态圈,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构建立体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等推进梅李敬业廉政建设,让孝廉文化“无声胜有声”。

梅李镇以“孝德”融入学校德育实践。以本地中小学为以依托,以打造孝德少年为抓手,将孝德文化打造为学校德育特色。以梅李中心小学为例,建立孝爱慈善馆、孝爱慈善长廊、孝爱大道以及七彩柱等,在展示本地孝文化、聚沙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国学经典,使其成为富有校本特色的传承孝爱文化的教育阵地。与此同时,梅李中心小学将孝德文化融入学生们的日常学习活动中,通过聆听孝德故事、传唱《孝道歌》、开展“孝德在梅李”主题活动、评选“孝亲敬老之星”、开展“传承孝德、感恩生活”征文活动等方式在学生心里培植孝德孝爱的种子,培养孝德少年。

梅李镇以“孝和”传播好家风。近年来,梅李镇以家庭为主阵地,通过举办家风家规故事宣讲比赛、家规家训征集活动以及孝爱和谐家庭评比等活动,推出“孝和梅李”最美系列语音故事集,深掘、传播蕴藏在百姓家中的良好家风,让百姓成为“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以良好家风带动淳朴民风,促进政风清廉,加强党风建设。

梅李镇以“孝贤”带动乡风文明。出版《“聚沙·梅李”当代百姓故事专题图片集》,将梅李各行各业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平淡关爱汇集起来,深刻体现梅李百姓众志成城,为建设“强富美高”美丽梅李不懈努力,并评选出殷健、顾美刚等一批新乡贤,以村民自治“1+N”工作法为典范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运用,引导党员群众参与大事件商议处置,探索建立多方协同、民主议事、共谋共治的“微自治”模式。

五、结语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结合各个时代的需要不断转化并向前发展。新时代,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坚持对其核心内容进一步发掘、整理、综合、分析,站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发点上,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传承孝文化精神,做好对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常熟市梅李镇人民政府社会事业局文教科)

猜你喜欢
孝文化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