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及复发率的影响

2022-11-23 09:49郑加丽王清坪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司汀甲磺酸丁苯

郑加丽,袁 园,邓 佳,王清坪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3)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属于脑血管疾病,临床多表现出头晕、眩晕等症状。临床有研究认为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血液灌注减少,影响前庭功能,引起眩晕,若未及时采取治疗,可进一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抗栓治疗是早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效果缓慢,效果不佳[2]。随着临床对PCIV的不断深入了解以及医学的不断发展,甲磺酸倍他司汀开始应用于PCIV治疗中,其可通过扩张脑及内耳血管,从而减轻患者眩晕症状[3]。临床有学者发现丁苯酞可通过控制血流动力学改善脑缺血和治疗眩晕[4]。但临床甚少有研究对两者联合使用的临床疗效进行报道。本研究分析了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循环后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后循环缺血眩晕症诊断[5];②经CT或MRI检查确诊;③在我院医治且临床资料齐全,无缺损或丢失。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出血、短暂脑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者;③精神疾病或存在相关家族史;④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65)与对照组(n=6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肠溶片以抗血小板聚集,并给予降压、降糖、降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中国卫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12 mg/次,3次/天,连续治疗3周。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在患者发病后48 h内给药,将25 mg的丁苯酞溶入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天,滴注时使用PE或聚丙烯弹性体注射器。连续治疗3周。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判定[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脑血流动力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脑血流动力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脑血流动力无改善。(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②脑血流动力:在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深圳市德力凯电子有限公司)检测患者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R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血流速度。③复发率:出院后通过复查、电话等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3个月,比较随访结束时复发率。④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血管炎、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383,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脑血流动力比较治疗前两组脑血流动力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均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血流动力指标比较(cm/s)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研究组复发率6.15%(4/65),对照组复发率20.00%(12/6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359,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9,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机体对空间定位和重力关系体察能力的障碍,或者可以认为是平衡障碍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主观反映[6~8]。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临床认为患者出现急性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栓塞以及穿支小动脉病变等。患者发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时,血流速度减缓,出现眩晕、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以及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9~11]。目前临床对急性后循环缺血眩晕多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供氧,改善和恢复脑组织功能,主要治疗方案为扩张脑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但由于其病情易反复、迁延等,单纯西药治疗无法及时控制患者的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12]。

临床在治疗眩晕症上早已广泛运用组胺类药物,有研究发现甲磺酸倍他司汀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性质与组胺相似,具有较好的扩张脑部毛细血管的作用,增加脑部后循环血流量,还有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能有效改善脑干内血液循环和内耳循环,减轻前庭传入神经的放电率,内淋巴水肿现象得到缓解,适用于治疗因多种疾病引起的头晕现象,但其作用持续时间不够长久,导致临床效果不明显[13,14]。有研究发现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进行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可改善患者脑内缺血症状,提高患者血液流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15,16]。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临床广泛使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药物,用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同时可阻断由于缺血所导致的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改善患者缺血部位的微循环以及血流量[17~19]。本研究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联合用药临床效率、脑血流动力改善程度优于单一用药,复发率低于单一用药,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20]。考虑可能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独特、明显的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有关,其可改善线粒体功能,促进脑能量代谢;增加缺血区微循环及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减少局部脑部缺血的梗死面积;减轻氧化应激受损,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细胞;提高脑血管内皮细胞氧化亚氨及内皮细胞前列腺环素2的水平,缓解脑缺血造成的记忆功能损伤[21,22]。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血流速度,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提升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降低临床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司汀甲磺酸丁苯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中主药含量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甲磺酸烷基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