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孔珊珊
(赤峰市医院康复医学科,内蒙古 赤峰,024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类型包括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病率较高。分析临床收治对象情况,发现颈内动脉、椎动脉闭塞/狭窄均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分析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情况,收治的对象大多在40 岁以上且男性患者的占比明显高于女性[1]。发病后需积极救治,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成功提升了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救治成功后,会有躯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表现,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从而影响患者康复预后。所以,除对症支持治疗外,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但是,常规护理显然存在诸多的不理想之处,并不能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全部护理需求。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符合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需求,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方面的康复需求,护理效果显著。本研究选取赤峰市医院2019 年8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120 例脑卒中患者就超早期护理康复干预价值进行研究。详细护理研究内容与取得的结果总结如下。
选自2019 年8 月~2020 年6 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的脑卒中患者120 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5.05±3.50)岁;病程20~40 d,平均病程(25.50±1.50)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 例,高中阶段28例,大专及以上阶段10 例;体质量45~80 kg,平均体质量(60.50±5.80)kg;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42 例,出血性脑卒中18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8 例,女性22 例;年龄52~78 岁,平均年龄(65.30±2.80)岁;病程22~45 d,平均病程(26.50±1.50)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 例,高中阶段25 例,大专及以上阶段8 例;体质量42~83 kg,平均体质量(61.02±4.60)kg;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40 例、出血性脑卒中2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另外,此研究获得赤峰市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MRI 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处在病情稳定期阶段[2];②生命体征平稳者;③意识清楚、具备配合能力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②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③救治成功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监测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用药预防感染,观察患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另外,做好患者病房环境护理,安慰患者,鼓励患者用药,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和家属沟通,介绍患者恢复情况,合理限制人员探视,减少患者感染风险。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做好患者的照护工作,并予以患者生活康复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超早期护理康复干预。患者入院12~24 h,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患者心态,以语言、眼神、动作等形式调节患者心理,以稳定患者情绪,提升患者遵医行为;48 h 内开展康复锻炼,指导患者口腔操、舌部按摩等运动,早期进行摄食训练,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语言训练。辅助患者采取仰卧位,维持肢体功能位,肩部外展、内旋,维持手指、腕部、肘部自由伸展,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位,抬高双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康复训练约20 min,2~3 次/d。入院72 h 开展肢体按摩训练,患侧肩部、下肢按摩10 min/次,10 次/d。定时辅助患者翻身,2 h/次。协助患者床上移动、关节被动运动,10 min/次,10 次/d;96 h 后床上翻身训练,辅助患者进行坐、立、平衡训练、翻身、移动、跪位、跪行等训练,30 min/次,3 次/d。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指导并辅助床下站立与行走,逐渐加大训练量,进行训练过渡;3 周后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独立进行如厕、进食、穿衣等行为,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恢复。
统计两组患者干预3 个月后的护理效果,包括情绪、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护理满意度评估:赤峰市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满分100 分,评分≥60 分为满意,评分<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疾病认知度调查:赤峰市医院自制问卷,设置5 个疾病相关项目,包括疾病用药重要性、疾病训练价值、生活行为与疾病关联性、疾病复发症状、疾病发生原因,可有效回答>3 项即有效认知。疾病认知度=有效认知例数/总例数×100%。
遵医行为评估:根据脑卒中患者表现判定其遵医行为,包括患者训练、心理状况有效遵医嘱以及用药、治疗与护理配合,遵医率=遵医例数/总例数×100%。
情绪状况: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总分0~100 分,评分越高患者情绪越差。
生活质量参考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估,总分0~100 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
运动功能以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3]。
日常生活能力以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估,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疾病认知度、遵医率等各护理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n(%)]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提升,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指标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康复指标评分比较 (,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情绪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情绪评分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情绪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情绪评分比较 (,分)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血管阻塞所致的脑部血供障碍、脑组织损伤,患者有意识障碍、偏瘫等表现,影像学确诊后需积极治疗,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5-6]。医疗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是,疾病的发生损害了患者神经功能,所以患者的后遗症明显,甚至严重影响患者恢复后的日常生活状况[7-9]。所以,为了避免疾病致残风险,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需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既往护理经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处理并发症、生活照护等常规护理,整体护理效果有限,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0-13]。超早期护理康复干预模式,强调护理的超早期特点,根据患者情况、疾病特点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应护理,可以加速患者康复。通过予以患者入院12~24 h 生命体征监测与心理干预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情绪;48 h 内语言等康复锻炼,提升了患者的语言功能;入院72 h 开展肢体按摩训练,提升了患者的运动能力;96 h 后床上翻身训练,逐渐进行患者运动训练过渡,促进了患者康复;通过3 周后生活能力训练,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整体而言,超早期护理康复干预可以在建立自主侧支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周围组织代谢、重组,避免患肢关节变形,促进功能恢复[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疾病认知度、遵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有助于提升患者疾病认知与遵医行为。另外,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下降,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提升,而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降低更为明显,生活质量、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升更为明显(P<0.05)。由此说明,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稳定脑卒中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指出,予以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护理效果显著[17]。
本研究结果与汤之梅[18]研究结论接近,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ESCA、Fugl-Meyer、Barthel 指数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接近(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指标评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高(P<0.05)。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后遗症表现,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予以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等均有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