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丰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无锡分院;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江苏无锡21400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休闲渔业在加勒比海地区兴起,80年代,传播到我国台湾。对休闲渔业的认识,各学者并不统一,但却在以下四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休闲渔业属于渔业中的一种;第二,休闲作为主要目的;第三,是一产与三产的有效结合;第四,集合多重休闲游乐为一体的产业。休闲渔业园是指在划定的具体范围内,以渔业生产为主导,将乡村自然及文化资源作为依托,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融渔业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及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休闲渔业园是现代渔业发展的新途径,休闲农业发展的新领域,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休闲渔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梳理中国知网近十年“休闲渔业”相关文献发现,针对休闲渔业的研究,国内各学者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主要涉及4个方面:第一,国内外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对比研究及借鉴;第二,国内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分析;第三,国内某地区休闲渔业的个案解析;第四,休闲渔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转型升级探索研究。在休闲渔业规划设计研究方面,平瑛[1]认为从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应注重一、二、三产业的有效结合,并提出了休闲渔业的4种发展模式及具体的规划要求。郑树景等[2]认为渔业园规划应突出乡土风味和地方特色,以发展休闲渔业为主,并重视亲水休闲项目的打造。邓富玲等[3]认为休闲渔业园规划应以特色渔业资源和休闲渔业活动开发为重点,生态景观营造为辅,融入乡村文化,以“水体”为主设计乡村景观及体验项目。崔译丹等[4]、谢福春等[5]认为休闲渔业景观规划以环保为前提,凸显生态文化的理念。王楠等[6]认为休闲渔业园规划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选取与之相关的理论作支撑,如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技创新理论等 。邵泽宇等[7]详细阐述了后疫情时代下休闲渔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徐艳芳等[8]认为休闲渔业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休闲渔业与渔村景观结合,突出区域的资源优势。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针对休闲渔业园旅游规划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极少,研究还十分薄弱。近年来,休闲渔业园在建设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渔业园缺乏文旅融合体验项目、地域文化发掘欠深入、乡村景观营造欠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因此,笔者结合农文旅融合,探讨休闲渔业园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法,通过对宜兴市江南渔歌休闲渔业园的个案解析,研究休闲渔业园旅游概念性的规划设计,以期为休闲渔业园旅游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园区位于宜兴市杨巷镇,位于宜兴市西北,东连官林镇,南邻徐舍镇,西与溧阳市交界,北靠金坛区、新建镇。杨巷镇素有“千年古镇,活水码头”之称,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距宜兴市约24 km,交通便捷,兴杨公路穿区而过,距离沪宜高速出入口均在20 km左右。园区东靠杨巷镇农产品物流园,南依北溪河,西接园区生产区,北至兴杨公路,总面积约5 hm2,园区用地主要是鱼塘和农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北溪河是宜兴的“四大水系”之一,西晋有之,人工开凿,文脉深厚。水利专家对北溪河水质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水质完全符合养殖标准。
2.1 项目定位及指导思想
2.1.1项目定位。近年来,宜兴市休闲渔业园发展较快,有些休闲渔业园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江南渔歌若想在同质园区竞争中脱颖而出,旅游概念规划设计的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体验项目设置等是该项目规划的重点及难点。江南渔歌作为宜兴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将其打造为江南渔文化名片、休闲渔业体验园、鱼稻共生示范地、种养技术展示地及科普教育基地。结合先进的渔业科学技术,以地方特色渔文化为基石,培育新时代的高标准水产养殖示范项目,开启宜兴市乃至江苏省休闲渔业建设和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1.2指导思想。设计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在养殖理念、生产布局、产品类型等方面采取差异化定位,打造一个集稻、鱼、虾、蟹为一体的生态综合种养区。鱼、虾、蟹养殖产生的氮、磷用来种植水稻,水稻种植不施肥,全区域对外零排放,实现渔稻能量循环。园区以生产为主,休闲、体验、教育、展示为辅,以多重性的功能迎合客源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格局。
2.2 规划原则
2.2.1以渔为本原则。园区的规划设计,渔业与旅游的比例为7∶3,以渔业发展为本,旅游配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2生态性原则。在渔业产生、休闲旅游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相伴而生,因此,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务必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不断完善休闲渔业园的生态系统。
2.2.3文化性原则。休闲渔业园规划设计融入渔文化元素,景观设计、休闲互动项目设置、研学体验等应突出江南渔文化特色,这将使休闲渔业园的规划设计具备“灵魂”。
2.2.4以人为本原则。休闲渔业园项目设置应突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规划设计应从游客的需求出发,重视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项目中的舒适度及趣味性。
2.2.5功能性原则。园区的旅游概念性规划,应满足渔业生产、环境保护、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使园内闲置空间合理利用,规划应在原有地形地貌基础上,塑造布局科学、功能分区清晰、渔文化特色鲜明、整体和谐的休闲渔业园区环境[9]。
2.3 总体设计
2.3.1空间布局。结合休闲渔业园土地开发现状、农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体验项目的差异化等,采用“一心、二带、二室、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图1)。一心指游客服务中心;二带指渔文化科普带及活水码头研学带;二室指“寻花问鱼”主题温室及智能工厂化养殖温室;四区包括鱼稻共养区、休闲垂钓区、特色渔乐区及蟹趣观赏区;园区内设置多个景观节点,包括休憩、休闲及互动活动节点。
图1 宜兴市江南渔歌休闲渔业园空间布局
2.3.2总平面图。针对功能分区,结合园区以渔业生产为主,休闲、体验、教育、展示为辅的总体定位,设计总平面图(图2)。
图2 宜兴市江南渔歌休闲渔业园总平面图
2.4 功能分区宜兴市江南渔歌休闲渔业园功能分区见图3。
图3 宜兴市江南渔歌休闲渔业园功能分区
2.4.1主入口区。主入口、鱼跃广场、停车场及接待服务中心作为主入口区,是休闲渔业园区接待管理和服务中心。主入口的设计融入江南水乡文化肌理,模仿流水的线条,突出地方渔文化特色。鱼跃广场设计为鱼的形制,广场中心设置可以转动的船舵。船舵寓意休闲渔业园可引领江南现代化渔业发展的方向。接待服务中心体现江南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服务中心内设置接待服务区、水产品销售区及水产品展示区。
2.4.2研学教育展示区。研学教育展示区主要包括渔文化科普带、活水码头研学带。渔文化科普带设置在鱼跃广场旁,活水码头研学带靠近北溪河,位于休闲垂钓区与特色渔乐区之间。研学教育展示区主要通过实物、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地方区域渔业文化、现代水产养殖技术及杨巷镇千年活水码头文化。
2.4.3渔文化观赏区。此功能区主要包括蟹趣观赏区、“寻花问鱼”主题温室。蟹趣观赏区设置多个长方形蟹塘,游步道贯穿其中,蟹塘内养殖各类蟹苗及成品螃蟹,蟹塘内的成品螃蟹可观赏,也可销售,游客在蟹趣观赏区可以多角度了解江南蟹文化。“寻花问鱼”主题温室作为室内休闲体验场所,设计为半开放式建筑形制,主题温室设置水循环科学实验区及水产品观赏区。水循环科学实验区向游客展示物理净水法、生物净水法、化学净水法等水循环科学方法;水产品观赏区养殖各类锦鲤、锦鲫、螃蟹、虾等,游客可以在主题温室了解更多渔文化。
2.4.4休闲体验区。园区内休闲体验区主要包括休闲垂钓区及特色渔乐区。休闲垂钓区作为游客休闲游乐的主要场所,命名为半日渔夫,打造“来此做半日渔夫,岂不乐哉幸哉”的休闲意境。将此区域细分为垂钓区、采菱区及观荷区。垂钓区设置多个临水的遮阳休闲垂钓台,采菱区种植菱角,观荷区种植荷花,游步道贯穿其中,邻水设置观荷平台、鱼乐汀休憩节点。特色渔乐区作为主要渔事休闲活动体验区,设置龙虾沟、摸泥鳅池、垂钓鱼池、捞鱼池等,游客通过观、钓、捞、抓、戏等互动方式参与丰富多彩的渔业体验项目。在该区域开展浑水摸鱼、渔具捞鱼、钓龙虾比赛等游乐活动,增强渔事休闲活动的趣味性。特色渔乐区与蟹趣观赏区之间设置高10 m的鱼跃鸢飞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可观园区全景。
2.4.5水产养殖区。水产养殖区主要包括鱼稻共养区及智能温室。鱼稻共养区采用稻渔生态循环种养的基本理念进行设计。鱼稻共养区利用水稻田和鱼塘,构建水稻种植基本不使用外源肥料,鱼塘养鱼极少养殖废水外排的一个生态系统,即解决了种养源污染问题,又提升了水产品质量。方形稻田及圆形鱼塘独立设置,冬季捕鱼结束,将鱼塘底泥抽到稻田里作基肥,6月份开始养鱼,通过灌排系统将养鱼水引入水稻田,经稻田净化后再回流入鱼池,池水在水稻田和鱼塘中循环,不仅充分利用水资源,还能为水稻生长追肥,提高稻鱼品质(图4)。
图4 稻鱼生态循环种养模型
智能温室设置在南部靠近北溪河相对安静的区域,减少游人活动对智能温室养殖的影响。智能温室采用集机械化、自动化与淡水养殖技术高度结合的以色列集约化工厂养殖模式,主要养殖鲈鱼、青虾、螃蟹等,养殖过程中杀菌、换水、增氧及水温检测等程序均是机械、自动化控制。在智能温室养殖用水可以多次循环利用,基本达到零排放原则,智能温室采用智能化管理平台,智能监控、智能网关、移动端设备自动控制等多智能化手段相融合,实现全方位智能化生产。
2.4.6湿地净化区。湿地净化区占地1 hm2,位于园区的西部,是休闲渔业园水处理的核心,主要净化处理园区内的养殖废水,以实现养殖废水的生态循环再利用。湿地净化区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如选用挺水植物香蒲、再力花、燕尾草、芦苇,浮水植物莼菜、凤眼莲、萍蓬草、丘角菱,沉水植物有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等。
2.5 道路交通设计休闲渔业园的道路设计首先要满足生产的需求,其次考虑游客游览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引导游客在园区内进行休闲游乐活动。内部交通设置一级园路、二级园路及三级园路。一级园路作为主要干道,宽4 m,连接各个功能区,是大量游人行进的主要路线,适合观光车、自行车、步行游览,可满足休闲渔业园日常生产和游览的需求道路两旁充分绿化,以便形成两边树木交冠的庇荫效果。二级园路是一级园路的辅助道路,宽2~3 m,分散在各区范围内,连接园区各景观节点。三级园路主要是游憩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各个角落。考虑两人行走,设置宽度为1.0~1.5 m。
2.6 游憩线路设计园区设设计休闲体验游览线路、观光游览线路及研学游览线路三条游憩线路,以满足不同的游客的需求。
2.7 专项设计
2.7.1设施布置。结合休闲渔业园内各功能分区及游览路线设计情况,将园区的设施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包括停车场、标识牌、休憩座椅、卫生间及垃圾桶的布置,以满足园内游客需求。在园区主入口内侧,靠近兴杨公路的区域建设生态停车场,设置20个停车位。在接待中心门口设置园区简介标识牌,园内主干道交汇处设置引导标识牌。在园区主干道及人流量密集的区域,每间隔50 m,设置休憩座椅及垃圾桶。为减少后期维护成本,休憩座椅采用花岗岩材质,垃圾桶采用镀锌板材质。根据园区的规模及接待人流量,分别在接待中心和特色渔乐区设置2个卫生间,确保游客的需求。
2.7.2景观小品。景观小品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江南渔文化特色,园内景观小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观赏功能为主的景观小品,如鱼形雕塑、活水码头文化景墙、螃蟹石等;另一类景观小品则以使用功能为主,在造型、材质、色彩、数量上充分考虑对客服务的舒适性、便利性,如设计渔船、鱼骨、虾兵蟹将形制的标识牌,鱼形路灯,荷叶形亭台,将鱼、虾、蟹等形象镶嵌在园路铺装上作为装饰图案等。
2.7.3道路铺装。园区内一级、二级园路采用沥青柏油路面,坚固、耐磨、防滑和易于清扫,且符合生产需求。三级园路结合不同的功能区采用土草路、泥结碎石路、砖石拼花路、卵石路、彩色压膜混凝土路等,达到丰富景观、引导游线及辨识方向的要求。
2.7.4植物规划设计。植物规划设计,直接影响整个休闲渔业园的风貌,合理配置植物,为游人营造生态、自然、休闲的空间环境。入口区的植物选择香樟、红叶李、垂柳等,主要为游人营造安静、休闲的空间环境。特色渔乐区的植物主要选择桃树、银杏、红枫、李树、蜡梅等,植物色彩鲜艳、四季景象分明,为游人营造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休闲游乐环境。休闲垂钓区、湿地净化区的植物配置以自然式为主,滨岸乔木可以选择垂柳、乌桕、枫杨,滨岸草本、灌木可以选择鸢尾、美人蕉,水生植物可以选择再力花、荷花芦苇、菖蒲、水葱等。道路绿化植物选择突出地域特色,一级、二级园路连接园区各功能区,道路两旁可以种植乡土树种紫薇;三级园路可选用迎春花、小叶女贞、水蜡、黄杨等特色乔木和地被灌木,不同功能区域的三级园路植被选择侧重点不同,以丰富景观层次及季象变化。
农文旅融合视角下,初步对休闲渔业园的旅游概念性规划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并总结出休闲渔业园的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思路及方法。通过对宜兴市江南渔歌休闲渔业园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实践研究,总结如下:①针对休闲渔业园旅游规划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极少,休闲渔业园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的研究还十分薄弱。近年来,休闲渔业园在建设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渔业园缺乏文旅融合体验项目、地域文化发掘欠深入、乡村景观营造欠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②笔者针对休闲渔业园的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仅进行初步的研究,休闲渔业园的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各学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不断研究,会创新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模式[10]。在规划设计方法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