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解读鬼谷子的书籍铺天盖地,摆满各地书店和地摊,鬼谷子其人却依旧神秘。名师出高徒,高徒也会成就名师。鬼谷子之所以成为战国“网红”名师,甚至深刻影响着中国,与他的学生们不无关系。
如今,解读鬼谷子的书籍铺天盖地,摆满各地书店和地摊,鬼谷子其人却依旧神秘。
名师出高徒,高徒也会成就名师。鬼谷子之所以成为战国“网红”名师,与他的学生们不无关系。
明代《三才图会》对鬼谷子的描写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张仪是鬼谷子早期的学生。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写道:“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
《张仪列传》中说:“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尽管叙述简略,但可得知苏秦和张仪皆出自鬼谷子门下。
在苏秦、张仪成名之前,活跃于魏、齐两国战争的兵家代表孙膑和庞涓,也被归入这一师徒“天团”。
孙膑、庞涓向鬼谷子学兵法的说法,最早出自于唐代编修的《道藏》中,鬼谷先生“初以传孙子、庞公”。
《汉四种兵书序》中也写道:“赵括之徒读父书,卒召长平之败。庞涓之浅尝鬼谷,遂致马陵之祸。可不鉴哉。”其中以马陵之战作为反面教材,认为庞涓在鬼谷子门下学艺不精,才酿成惨败。
历史学者朱绍侯赞同这一说法,解释说:“在孙膑所处的时代,私人传授兵法的除鬼谷子之外,不见有其他记载。所以,孙膑、庞涓师事鬼谷子是可信的。”
孙膑、庞涓出山时,七国中最强盛的是魏国。庞涓来到魏惠王旗下,成为魏国将军。本来前途光明,可他对自己的同窗孙膑“念念不忘”,嫉妒孙膑才学比自己好,心想如果他也事业有成,肯定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庞涓暗地里把孙膑请来,表面是老同学叙旧,实则孙膑一来魏国,就成了阶下囚。庞涓找了个罪名对他处以膑刑、黥刑(在脸上刺字),并将他囚困在魏国。
如果不是之后齐国使者恰好出使魏国,与孙膑见面,发现其惊世才华,偷偷将他带回齐国,孙膑可能一辈子活在屈辱之中。
公元前342 年,魏惠王以庞涓为将,出兵伐韩。齐国接到韩国求援后,派田忌和孙膑等人率军攻魏。
孙膑献上诱敌深入的“减灶之计”,并分析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之后几天内,齐军连连后撤,第一天准备供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第三条又减为三万。
庞涓紧追不舍,看到三天来齐军灶数变化,大喜过望,说:“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亲自率轻锐部队加快步伐追赶,将大部队落在后面。
孙膑挖的坑,就等着庞涓往里跳。日落时,庞涓追至马陵道。马陵一带沟壑纵横、道路狭隘,齐军主力早已埋伏在此,还特意选了一棵大树,写上一行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齐军选出善射者万人,夹道埋伏,下令:“入夜后,看到敌军举火就放箭。”
庞涓自知必败,拔剑自刎,死前怒骂孙膑:“遂成竖子之名!”
马陵之战,魏国军队主力尽失,从此一蹶不振。孙膑与庞涓之争,随着时局的惊天变化而结束。齐国终结了魏国的霸业,却没有取代其成为新的霸主,继而崛起的是西边的秦国。而鬼谷子的另外两名得意门生恰在此时出山。
合众弱而攻一强,是为“合纵”,以苏秦为代表;事一强以攻众弱,称为“连横”,以张仪为代表。他们在乱世大显身手,操纵各国局势数十年。
《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记载,苏秦是张仪的师兄,苏秦合纵在先,张仪后以连横破其合纵。
苏秦先后游说赵、燕、韩、魏、齐、楚国的君主,促使关东六国一度形成合纵联盟,压制日益崛起的秦国,苏秦被推为从约长(战国时有合纵之约的六国之长),赐六国相印。
苏秦事业起飞时,张仪也以游说诸侯为业,但事业受挫。张仪打听到苏秦飞黄腾达,便前去拜访,请师兄拉自己一把。
苏秦当时已有促成六国合纵的计划,便有意引张仪前往秦国,以成就各自事业,故意对远道而来的张仪不理不睬。
张仪在苏秦那儿受了奇耻大辱,一气之下去了秦国。
苏秦这才对左右亲信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不如他。如今我有幸先得各国重用,但能利用秦国权柄的,只有张仪一人。他如今贫困不得志,我担心他只会贪图蝇头小利,故而当众羞辱他,以激发他的志向。”
苏秦派人暗中资助张仪,让他得以拜见秦惠文王嬴驷,由此受到重用。秦惠文君十年(前328 年),张仪拜为秦相,之后为秦国游说列国,推行“连横”之策。
自秦惠文王时起,秦国逐步瓦解各国联合,为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积累了雄厚基础,张仪的战略着实功不可没。
苏秦合纵六国,以一人之力制约强秦;张仪叱咤风云,以连横之计削弱六国。二人出山,正应了《鬼谷子全书》中那一句:“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鬼谷弟子各自的精彩人生结束后,他们的老师鬼谷子在后世的造神运动中逐渐走上神坛。
传说中的鬼谷子,身兼纵横家、兵法家、谋略家、道教大师等多个头衔,还有“露齿结喉”、额前四颗肉痣的奇异相貌,“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造过指南车,精通术数命相之学,俨然一个神话人物。
鬼谷先生姓甚名谁,鬼谷究竟位于何处,众说纷纭。
有人说,鬼谷子姓王,叫做王诩或王禅。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晚唐诗人陆龟蒙,记载于宋元之际马端临所编的《文献通考》中:“陆龟蒙诗谓:‘鬼谷先生,名诩’。”
有人说,鬼谷子叫刘务滋。这是宋代人的说法,但清末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质疑道:“宋人伪《子华子》谓鬼谷子姓刘名务滋……不知其何所据。”
现存的两汉和先秦史料中,并没有言及鬼谷子的姓名。大量牵强附会的神鬼传说,也出自魏晋以后的记载,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