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英浩
(东营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 25709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1]。目前,电磁辐射已成为我国四大污染之一,其与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相比更为严重。虽然电磁波的应用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定方便,但同时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一种看不可见的污染,即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会引起人体发热,这是因为人体吸收的电磁波会变成热量,从而导致人体的体温上升,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头晕、记忆减退等症状,因此,要特别注意电磁辐射的污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电磁辐射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来传输能量的复合电磁波[2]。其包含了如X射线、γ射线之类的电离射线以及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和紫外线等。根据电磁辐射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和非自然两类。自然界的电磁辐射是由雷电、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地球热辐射、静电辐射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而非自然的电磁辐射有很大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类:一是人工的无线发射设备,包括广播,电视发射台、发信台、通信基站和雷达系统等;二是超高压输电线路、变电所和磁悬浮轨道交通等电力工频强电系统产生的无源辐射;三是电子仪器、医疗仪器、激光照相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工业医疗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四是家用器具,如电脑、手机、微波炉、冰箱、空调、电视机和电热毯等产生的电磁辐射。
(1)在较强的电磁辐射中,人们的身体、心理和行为都会受到一定影响[3]。长期以来,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等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其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通常当人体受到电磁辐射后会发热,这是因为人体中的分子出现了取向反应,并发生重新排序的情况,且分子在排序期间会相互摩擦,随即会损耗较多的电磁能量,并逐渐转化为热能,从而出现热效应。随着电磁场强度的增大,相应的频率也随之提高,导致热作用十分明显,同时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也随之增大。
(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会对人的眼睛造成损伤,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红外线白内障症状,不仅会导致晶状体变得混浊,且晶状体前囊还会发生脱落的现象;二是长时间的电磁辐射会影响人体心脏瓣膜的稳定工作,会使心血管系统产生功能障碍,且电磁辐射也是引起糖尿病、癌突变和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更严重的是,会使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混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无法改变,极易出现电磁波作用综合征的现象。其具体症状为头疼、疲惫不堪、记忆力不断减退、失眠等,部分人群还会出现多汗、脱发、心律不齐的情况,甚至会导致部分染色体出现畸变;第三,电磁辐射还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下降,且对遗传及激素等均有一定的干扰。而长期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孩子的骨骼、视力和组织发育,从而影响肝脏的造血功能等。另外,电磁辐射还可能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
(3)电磁波还会干扰人体的体温调节,导致心率加快、呼吸紊乱,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副作用。由于电磁波具有穿透性,因此,其影响不仅局限在人类的体表,还会波及到更深的组织和脏器。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关于电磁辐射的具体治理制度还尚不完善,所以,需要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增强公众对电磁辐射的认识,降低其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智能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电子产品都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其对人体和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对于电磁辐射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纵观我国的环保法律,其内容多为单边和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导致这些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所以,要想真正治理电磁辐射污染就必须要重视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健全。
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电磁污染,这些污染严重影响着各行各业的生产和设备的使用,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电磁污染会干扰电视信号,影响广播的正常播放。同时,具有较强的电磁波还会严重干扰到日常生活及各个场所中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我国的无线通信正迅速发展,但一些发射台、相关建设缺少合理的布局与计划,致使航空通信受到不断干扰;第二,一些企业需要借助高频工业设备,但却造成基站周围居民楼附近的电磁辐射功率已远远超出国家的有关标准,导致广播及电视等通信系统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出现图像不清、语音模糊及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此外,电磁辐射污染还会导致医疗监视器等医疗电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引爆装置发生爆炸,致使化工、石油等行业的运行失去控制。另外,主机、显示器、打印机和通讯电路等输出设备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如导致电脑的视频资料极有可能被破坏,从而无法保障电磁信息的安全。
但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电磁辐射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这就会使电磁辐射设备与人类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比如,在城市中修建了广播、电视和无线通讯,会导致生活区域内的磁场强度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市电网的建设、高压输电设备的兴建等,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卫星天线等也会对高楼造成一定影响。此外,当交通干线产生电磁噪声时,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是空调、冰箱、电脑和电视等家电的摆放位置不宜太密集,要保证开机时的磁场强度;第二,微波炉的摆放,应放在比人的头部更低的地方,以免对人的眼睛和大脑造成伤害,同时,在使用的时候要尽量远离微波炉,且在购买时要选择有信誉的商家,以及选用高品质的产品,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电磁辐射的泄露;第三,当人们需要使用手机的时候,你的头部一定要和麦克风保持一定距离,尽量用接收器或者特殊的耳机来接听;第四,在收看电视和使用计算机时不要太靠近,要保持足够的空间和距离,可在电脑前面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和几瓶水,而且要经常打开窗户通风,以降低辐射。
(1)在部分高强度的焊接、高频熔炼等有关设备中,一些产品的电容装置会安装在机箱外,使其成为高强度的辐射源;而部分感应加热设备的振荡箱门,在夏天的时候需要打开散热,从而也会发生电磁泄露的情况。因此,要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对以上区域进行有效的屏蔽防护。在具体的屏蔽防护中,要使用铜、铝等材料实行全封闭管理,且屏蔽材料中的各个电气联机的连接性能要保持全部良好,并利用单独多点接地的方法。而对于较大功率的发射机,其振荡元器件及其电路都要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屏防护。对于一些暴露在机箱外的调频变压器而言,也要采取不同的屏蔽装置,例如圆柱形屏蔽罩或方箱型屏蔽罩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屏蔽罩多数是由铜网制作而成,还要使用铜条制作的屏蔽罩支架,这样可以稳定地进行连接与接地。需要注意的是,高强度淬火、高强度焊接等加热设施,其导线距离与操作的位置如果过于贴近,就会受到较强的辐射影响。
(2)屏蔽措施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使用铜或铁材料制作圆筒屏蔽罩,将高电位传输线屏蔽在正中央的地方,将冷极位置用屏蔽罩取代并进行接地防护;二是采用同轴线的办法,将同轴线的外导体与零电位连接,内导体与输出高电位连接,并借助外导体的屏蔽作用实现有效保护。基于以上原因,也要对工作的相关电路进行屏蔽与接地保护。主要电路是指工作感应线圈,由于其长时间受到传统工艺的影响,已很难达到全屏蔽的效果。对此,要采用自动启闭的屏蔽罩进行科学的防护,或将次极位置进行接地防护,上述办法都能达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微波设备阴极位置的电磁泄露情况较严重,所以,要积极利用防护措施进行解决,首先可采用金属材料屏蔽罩将阴极位置进行屏蔽;其次,利用具有一定波长高度的扼流筒装置在阴极筒上;最后,将磁控管与具体电路进行统一屏蔽。
(1)在日常生活及生产的过程中,人们要不断增强电磁辐射的防护意识,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常见的家用电器及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程度,这样才可以及时有效地采取解决对策,从而全面加强对自身的安全防护,比如要严格按照电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进行相关操作;不能将大型家电同时放于一个位置或同时使用,这样会使自己暴露在大量辐射的环境中,特别是电脑、电视等辐射较强的电器。且在电器的使用过程中,眼睛距离电子设备的最佳距离是荧光屏宽度的5倍;在使用微波炉时要保持一米远的距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孕妇与幼儿要远离微波炉类的电子设备。
(2)电脑以及电视等不可以长时间使用,且在使用长达6 h后,就需要暂时关闭其电源;但可在1 h后继续使用;每天使用的时间不要超过20 h。此外,在长时间辐射的环境中需要闭眼休息进行自我调整,以减少眼部疲劳的症状,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电子设备对人体的辐射程度。电脑在不使用时,要减少待机的状态,因为处于待机状态的电脑同样会出现微弱的电磁辐射作用,当达到一定时间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如果长期处于电磁辐射较强的环境下,就需要加强自我防护措施,比如可以多吃胡萝卜、西红柿等含有维生素的食物,这些食物都会对人体电磁场紊乱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强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抵抗力。
在治理电磁辐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人们要远离电磁辐射,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认识,同时,要发挥出全民力量,共同降低电磁辐射给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特别是在具体的治理标准和治理方法方面,要有清晰的指导意义,要使民众自愿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全面治理。在实际工作中,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共同坚持“五位一体”的方针,以保障经济和环保工作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在制定具体电磁辐射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时,要确保真正执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目前,在我国城市的空中、建筑内部都存在着大量的电磁辐射。这种辐射无色无味,无味无嗅,难以察觉,却对人体极易造成负面影响。要想有效地遏制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磁辐射相关常识的普及工作,同时也要让人们学会如何有效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此外,在电磁辐射环境污染的监测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职能优势,实行群众参与机制,以充分发挥出群众的监督功能,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对工业和医疗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的治理过程中,其保护方法与辐射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第一,电磁屏蔽。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屏蔽的原理,在交流电磁场的作用下,通过电磁感应,使被屏蔽的外壳产生感应电流,且在被屏蔽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与外部电磁场相反的电磁场,从而达到屏蔽的目的。第二,高频地线。这种接地方式是为了使屏蔽元件或者屏蔽体本身不再是产生频射的辐射源,从而达到更好的屏蔽效果。一般来说,高频地线和地极都是由铜制成的,而地极埋在接地井中,但接地的电阻不能太大。第三,利用距离进行防护。通常,物体的大小应该与辐射源和辐射场的强度成正比。因此,要合理地增大被照物体与辐射源的间距,以减少电磁辐射造成的损害。同时,还要禁止建设或采购污染严重、工艺落后和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设备。
利用吸收防护的方式可有效地减少电磁辐射的强度,该方式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吸收剂来吸收电磁波,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微波装置的调试中,一般是采用吸热材料进行电磁辐射的吸收防护处理,可将适量的铁粉、石墨、木炭和水加入到塑料和陶瓷等材料中,最终通过调制形成。这样一来,微波设备在安装的时候,就可以将辐射的能量降低到最小,从而避免了造成更大范围的电磁辐射污染。
当前,随着电子工业和通信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日益相关联,由此产生的电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而电磁环境污染也是近几年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电磁辐射的治理是目前推进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从而也可以切实改善我国的电磁环境。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有关电磁辐射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以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同时,还要强化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监督,以及制订长期的治理计划,并及早采取电磁辐射污染的治理工作。我们坚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改善电磁辐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