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丽
(聊城市茌平区环境监控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对水质环境的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实时监视和测定水体中各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变化趋势,并做出正确的水环境质量评价,为水环境管理、水体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我国工业的快速崛起导致我国水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可饮用的水资源正变得越来越紧缺。同时,我国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对水质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工作。水质环境的监测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水质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水质安全性,更好地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质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通常对水质环境的监测包含:对水质环境采样地的确定,明确具体的采样方法,对采样过程进行优化,做好样品的保存工作,将样品存入实验室进行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内容。在具体的监测中,要对监测的过程进行严格把控,同时也要对相关样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如此才能保证监测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对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把控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严格落实对各个环节的把控,如此水质环境的监测质量才能够得到提升[1]。
而水质环境的监测对于水质环境的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部门能够明确水质环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对影响水质的各项因素进行治理。在如今的环境下,我国的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务之急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在各项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对于水质环境的监测工作必然要更加严格。除此之外,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环境也有着一定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水质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如今,我国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监测机构的分布上也已形成了以国家环境监测中心为主的全覆盖。从监测内容来看,从最为基础的水体污染物到全面性的污染物来源监测都已做到了全面覆盖[2]。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对水质环境的监测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调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却已成为当前我国水质环境监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监测过程中,为能进一步提高对水质环境监测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必须对监测标准进行明确,并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使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制定监测规范和标准时,要做到合理规范,根据在当地提取的监测样本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制定科学的监测标准。制定合理有效的监测标准,才能促进水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我国对于水质环境监测的相关要求。
在水质环境的监测过程中,必须做到对数据的合理分析,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的工作重点就是保障监测的质量。这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明确,同时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对水质环境监测工作有较强的认知和理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监测过程中互相配合,各司其职,落实好各项管理工作,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3]。只有这样,对水质环境的监测工作才能在我国水质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在水质环境监测过程中做好相关工作,对监测仪器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根据监测要求和实际的水质情况,选择合理的监测仪器,这样才能保证水质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保证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效益。
工作人员的监测能力对于监测质量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监测过程中要对水质环境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同时,在水质环境发生变化时也要做到实时掌控。只有不断发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监测能力,进而对监测工作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4]。
在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中,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体中无机物的含量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的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要对我国的水质进行改善,就要重视这一问题。但现阶段我国在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几乎都是监测有机物的,而对于无机物的监测精度则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了监测过程中出现对污染物监测不协调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由于有机物中含有活性因子,在监测时,设备反应的频度较大,而无机物则表现出了监测精度不高的现象。这是我国在对水质进行监测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无法真实反映出水体的具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在基层水质环境监测过程中设备落后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水质环境监测面临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设备老化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县级以下的监测机构,所使用的设备非常老旧,监测工作开展的条件非常差。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开展水质监测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不协调的情况。目前我国对于水质环境的监测主要集中在市级以上的监测机构[5]。因此,在水质环境的监测中,上级部门对于各机构资金设备补助存在着倾斜力度不足的情况,许多基层机构使用的仪器设备常年无法更新,甚至在数十年的监测中使用相同的设备,基础设施不完善,仪器的采购、设计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其次,在监测过程中,基层水质监测部门也存在着监测方法及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在开展环境监测和治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于信息化水质监测管理系统的应用,这一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有关部门收集数据并计入数据,自动生成水质环境监测报告,有利于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而我国基层监测机构在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时,依然使用人工采集数据的方式,所有的报告都需要由人工撰写,这种人工手动监测的情况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而且人工编写数据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导致了监测数据不严谨、不清晰,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我国在水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够科学。具体表现为:第一,监测内容的不科学,我国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较多,另一些水体由于受到居住人口、工业环境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水中无机物的含量较多[6]。但在具体的水质环境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却并未对两种不同的水质进行区分,不止使用同一套监测设备,使用的监测方法也相同。这种情况无法反映两种不同水质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真实数据,在数据的收集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这也就导致了最终的分析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错误。其次,现阶段我国多数水质监测机构所使用的监测方法为三分法,这一方法尽管在水质监测中存在一定的优势,能够对水质进行全面的监测,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容易产生错误的监测结论。如今许多西方国家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逐渐将传统的三分法转变为五分法。这种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地对水体进行监测,并且能够真实有效地反应监测数据,这对于相关部门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质环境监测方式,而我国对于监测方法的使用却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当前我国在此方面还面临着另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严重缺乏水质监测方面的人才。国内并没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专业机构,而相关部门在员工入职后也未能进行较为全面的培训,多数员工是在不断地工作中学习的,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水质环境监测方面的人才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现象,许多监测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对于水质环境的监测要求并不明确,使得工作过程中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国许多监测机构并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乏连带责任追究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工作无序的问题,这不仅导致工作难以规范,工作人员也出现了消极怠工的情况,缺乏工作积极性,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如果监测机构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我国的水质监测工作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7]。
针对我国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协调性较低的问题,应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合理选用监测设备来提高协调性。相关部门在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时,应统一配置监测仪器和设备,同时在利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建立起对水体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不同评价方法,针对实际情况建立的评价方法,才能够反映出水体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真实数据。其次,要增加对水质环境监测的密度,通过多测点、大批量的监测,提升对水质环境的监测密度,确保数据的有效性。最后还可适当增加水体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关监测项目,这样能够提高对各类有机物、无机物的化验精准度。
针对基层水质监测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各项建设。首先需要加大对基层监测机构的资金投入,让基层监测机构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购买相关的仪器和设备,进而提高自身的自动化处理水平,在对基层机构的仪器设备调配上也要加大倾斜力度。此外,还要不断提高基层监测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水质监测系统,这样全国上下都能够实现对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并自动生成报告,有利于我国水质环境监测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在对水质环境的监测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监测方法的使用上,还需要进行改进。因此,各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监测重视程度,对监测结果进行优化。同时还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五分法,逐渐从三分法向五分法的水质环境监测模式过渡,做到与国际社会的发展接轨,不断扩大水质环境监测的覆盖率,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对水质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及污染物质进行监测,进而帮助环境治理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8]。
水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是水质环境监测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如果不对人才进行培养,将导致我国的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很难进行。同时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及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水质环境的监测质量。要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有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水质监测的积极作用。相关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团队的专业化管理和建设上,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使人才能够在水质监测工作中发挥作用。在对相关人员的招聘阶段,有关部门必须对每一位应聘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工作意识进行考察,同时,询问相关工作经验及应聘人员的环保意识,对于各项资质都较为突出的应聘人员,可以考虑将其纳入水质监测管理团队中,并给予优秀人才较为丰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薪资待遇能够帮助水质监测机构更好地留住人才。除此之外,在人才入职后,还需要安排专业的人才培训,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包含水质监测工作的要点、具体监测内容、岗位的工作制度以及环保意识等,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满足水质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要求。这样,水质监测机构的监测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才能得到保证。
完善的制度是保证监测机构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要素,只有根据监测机构相关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监测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工作人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所以必须重视对管理制度的落实。可以通过建立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对水质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划分,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导致工作出现错误,则需要追究相关责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互相监督,进而减少工作失误的情况。奖惩制度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过程中,做到赏罚分明,对于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且能够超额完成工作,工作质量较高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对于工作中表现较为消极且出错率较高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激励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也是必要的,通过监督管理能够对各部门在工作中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同时也能通过监督发现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并对其进行规范。如果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相应问题,则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出引发问题发生的原因并予以解决,以进一步促进水质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必然要在水质环境监测的各方面工作中做出努力,除了要建立起优秀的人才队伍外,还应不断加强对基层监测机构的资金及设备投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信息化处理系统,以提高水质环境监测的信息化能力。此外,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以进一步对水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促进我国水质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