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镜记者报道的情绪价值

2022-11-23 21:56文_郎
传媒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语气情绪

文_郎 君

出镜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出镜报道中,为更好地展现现场气氛,需要出镜记者准确地传递情绪价值,通过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副语言,最大程度地深化报道内涵,给予受众正向引导。

一、传递情绪价值在出镜报道中的效用意义

(一)让现场报道有温度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当中要时刻融入对于人的观察、人的关切。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更应该强化人文关怀,凸显“人本位”意识。[1]出镜记者在报道中传递情绪价值正是“人本位”的体现。新闻现场,尤其是突发新闻现场所具备的情绪往往被报道者所忽略,甚至是失语,导致记者仅仅把报道新闻要素当作全部任务,使观众无法融入报道当中。为让观众深切体会到现场氛围,需要出镜记者在情绪上有所积蓄和沉淀,继而落实在语言的表达上。患者(伤者)送往医院抢救报道中的争分夺秒,灾难事件搜救过程中的紧张有序,节日庆典报道中的欢乐喜悦,都包含着情绪。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语言表达上、表情上若冷淡甚至冷漠,无疑会将新闻的温度降到冰点。

(二)让现场报道有力量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出镜报道的力量来自于还原真实的现场,其中还原现场气氛也是传递新闻事件全部真实的一部分。现场气氛透过画面以及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还应有出镜记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绪。

现场报道的力量也来自于直击现场——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力。出镜记者的语言包含着对于新闻事件的判断和态度。语言的逻辑性、感染力与思想性,对于新闻事件现场的描述以及新闻事件的评论,折射出出镜记者以及媒体的价值观,同样彰显出新闻的力量。

在新闻报道尤其是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及时地通过观察、采访、求证,对网络谣言进行辟谣,对权威信息进行解读与发布,能够引导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其中出镜记者在报道中语言要坚定可信、掷地有声,切不可软弱无力,甚至言语失畅、语无伦次。观众接收的情绪应该是稳定与可靠的,而不是焦虑与惶恐的,这就对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让现场报道更具现场感

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置身现场需要快速把握和捕捉细节。细节的发现与展现让报道不仅有记忆点,更能够聚焦问题关键、直抵人心。细节的展现需要出镜记者充分调动感官和语言,丰富现场氛围,让观众更直观更具体地感受现场。例如,战地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听到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所表达出来的紧张或恐惧等,这就是新闻现场本身具有的情绪。

二、传递情绪价值在出镜报道中的内涵意义

(一)双向分享,提高认同

分享是传递情绪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出镜记者在报道中应当是一个具有表达愿望的分享者。记者与观众之间在以新闻事件为纽带,分享并交换情绪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与认同。带有情绪价值的互动,能够推动新闻报道的传播,挖掘并发挥新闻价值,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引导受众,达到共鸣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情绪的支配,纯粹的客观难免有冷血之嫌;其次,没有情绪的出镜报道往往也会缺少色彩与感染力。但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报道中表现得过于情绪化,错误引导情绪,甚至煽动观众情绪等行为,也不符合新闻事件本身的情绪价值。传递情绪过度或者不足,都难以达成更好的共鸣。

但无论两者的比例如何“调配”,新闻报道都要坚守客观、公正的原则,适度、适当、适时地传递情绪价值,才能与观众在思想情感上达到共鸣。

三、情绪价值在出镜报道中的感知与传递

(一)保持感知新鲜度

出镜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通过不断观察与采访来获取信息。越是贴近新闻本身,越能从中感受到新闻所传达的思想与情绪,以此来确定报道的思路以及语言的基调。

出镜记者作为“社会活动家”,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四力”,保持新闻敏感,到达现场后感受现场氛围,传递价值情绪,最终完成出镜报道。出镜记者不能是没有感情的播报器,不能是现场的“旁观者”,应该是一个情绪丰富的亲历者。要能够捕捉到现场的氛围以及细微的变化,感知到准确细腻的情绪,这些都将有助于确定报道方向并影响新闻传播效果。

(二)丰富语言表达技巧

1、有声语言

在报道中,记者感知现场气氛并诉诸有声语言,而准确、恰当的语气在传递情绪价值中至关重要。语气是有声语言表达的技巧,是思想感情的具体声音形式,选择哪种语气往往需要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判断和分析。例如,表示赞扬支持,声音偏向于活泼;表示批评反对,声音偏向于低沉。语气的把握来自于生活,语气的生活化,才能更贴近观众的内心。前面提到情绪的把握,过分或者不足都不可取,情绪的浓淡,态度的分寸,语气的分量,都与现场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总台记者蒋林在四川木里大火烈士悼念活动开始前与演播室主持人连线时的第一句话就将观众带入现场氛围:“我现在所在的就是悼念活动的主会场”——悲伤、惋惜。蒋林的语言气沉声缓,和现场悲伤凝重的氛围融为一体;在交代现场地点和时间之后,蒋林叹了一口气,进一步营造出悼念活动现场肃穆凝重的氛围;在描述现场环境较为安静时,烈士家属的哭声隐隐被收进话筒,蒋林的语气变得气低声凝;在讲述森林大火得到有效控制、具备人工增雨的条件时,他的语气稍微和缓气徐声柔……正是因为蒋林沉浸于悼念烈士的情绪中,才能在语言表达上自然地呈现出来,直抵观众内心,这段出镜也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

2、副语言

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表情、体态、身姿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出镜记者的表情往往会被镜头无限放大,一览无余。因此,出镜记者传递情绪过程当中表情的变化透露出的情绪必然会被观众所捕捉和关注。副语言要与具体报道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相匹配。应当在感受现场氛围后,面部保持积极状态,自然流露出对现场的内心动态,面部状态积极不意味着一定要笑,不同的表情与积极的状态,都是可以兼容的。用表情传递出新鲜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2]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语气情绪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提升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职业能力的思考
语气不对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新闻现场报道中细节的捕捉及运用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