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体系构建

2022-11-23 20:36:22陈林辉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教育

陈林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体系构建

陈林辉

(萍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客观条件和资源支持。在当前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快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转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平台建设短板突出等现实困境。求索突破困境的策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一体”,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翼”协同耦合发展,并积极打造以提供创新创业保障为主的师生服务平台、以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主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实践开展和举办创新创业赛事为主的综合实践平台,长效施策,多管齐下,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社会输送时代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愈渐提高。自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实施以来,创新创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及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基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1]。《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本科学历的创业者高达56.1%,这充分反映出本科学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丰沛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折射出本科院校是青年创业者培育的重要场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力量,呈现地方性的地域特征和应用型的育人指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推广的重点阵地。大学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则是首要任务。从一定意义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勃兴与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全局紧密相关。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加大对创新创业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激发创新创业基因的时代活力,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推向新的高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问题显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制度优势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创业在经济复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创业者们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破浪前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但是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观念认知:理念滞后与思维局限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理念的滞后势必带来行为的低效甚至无效。有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的情况。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创新意识的渗透、思维定式的突破,而创业教育则是基于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从狭义上来说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即培养“企业家型”复合型人才。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创业一词均突出过程的开拓和创新,侧重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成就。由此可见,创业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耦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想状态,然而在现实中鲜有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了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的构建,至多也是“面”的覆盖,或是“线”的连接,甚至只停留在“点”的执行,究其根本还是教育理念的滞后和思维的局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只依靠组织一场赛事或者开设一门课程等单“点”执行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也不是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等几个职能部门因工作需求而进行临时性“线”的连接;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根据上级政策制定的校级层面制度的“面”的覆盖。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基于国家教育规划、立足校情、面向社会而进行全域性“体”的顶层设计。

(二)功能定位:导向不清与效用模糊

功能定位是价值指向的显性表达,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功能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的前提条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可以从多维度进行分析与阐发,从教育作用对象出发,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效果出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教育作用呈现形式出发,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伴随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升本高校不断增加,目前本科高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本科高校办学趋同化明显。这种办学同质化换言之就是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时存在导向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有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的办学浪潮中迷失了“自我”,错失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良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若是脱离了“地方性”和“应用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中也势必出现导向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高校如若完全依靠教育系统的“输血”,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中“造血”,就会在办学发展中渐觉“失血”。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薄弱,在同质化办学中毫无优势可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则可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着力点和全新生长点。

(三)平台建设:短板凸显与措施不力

干事有平台,人人有发展,方能事事有人为,平台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一些高校的平台建设堪忧,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挂靠学工处、团委,或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心”等虚拟机构,在组织上流于形式,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结构设置止于校级层面,未能为师生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与指导,可谓之师生服务平台缺失。有的高校只注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则停留于宣传层面,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平台建设问题主要指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国家“双创”政策的大力推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在短期内开展大量创新创业课程,“双创”教师多从行政部门转岗,大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自身的创业经验,很难为学生提供切实指导。导致多层次、递进式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难以实施。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科研重地,许多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未能发挥应然价值,主要问题是科研未能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致使能量流失,可谓之教学科研平台缺失。实践出真知,创新创业教育一旦脱离了双创实践的主战场,则必然失去主体价值。目前多数高校主要依托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不少高校还处在“比赛找项目”的被动局面,赛事激励不足是广大师生参赛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自为战,导致学生在教育中存在选择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消解了教育主客体的参与意愿,可谓之综合实践平台缺失。

二、“一体两翼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背景下,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成为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焦点[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把握发展良机,主动对接地方经济,深耕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一体两翼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

(一)“一体”是指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主体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上,将“立德树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唯此,创新创业教育所树之人方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基于“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聚焦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培育。首先,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让创新意识深植学子内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创新的日常化、生活化,形成无时不创、无处不新的生动局面。其次,高校要引导创业行为,让有志创业的学子基于创新思维下,开展有特色且个性化的创业行动。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时代不能局限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维温床,而应进一步追求“人优我特”的思维转向。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所属地级市唯一的本科院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与文化,与本地传统行业、本地新兴科技行业、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融合发展。地方知名企业是创业实践的范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具有话语权,应将其“请进来”作为教育主体深度参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最优发展路径应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寻求与地方经济的深度合作,发挥地方“人才库”的重要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换道超车,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的时代价值。综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即为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主体。

(二)“两翼”是指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载体、土壤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为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提供具体思路和破解方案,尤其是对破解当前高等教育模式同质化渐趋严重的现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4]。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应主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交互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某一课程,而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融入的教育理念,应该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与“课程创新创业”的联动。同时,专业教育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沃土”,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犹如“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必是难以为继。二是构建师资共培共享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时间较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师资短缺问题,为避免创新创业教师引进困难和降低人力资源的财政负担,对现有师资的整合与培训是解决师资短缺的良策。某种程度上这也助推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教师能在整合培训中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逐步成长为兼具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三是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远大于某一类专业教育,可为专业教育的理论提供较多实践机会,结合了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又跨越了创新创业低水平复制的陷阱。四是实现学习效能的扩大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互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取更为全面的知识。

(三)“三平台”是指集中优势打造师生服务平台、教学科研平台和综合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是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师生服务平台、教学科研平台和综合实践平台。平台建设要尤其注重“互联网+”思维,善于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平台建设有机融合,从而推动平台建设的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引导和推动着高校创业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5]。

一是打造创新创业工作服务平台。首先,成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创新创业学院,着力打造两支队伍,即创业导师教师队伍和创业就业联合会为主的校、院、班三级学生干部队伍,改变挂靠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导致的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分散而治的局面,建立校级统筹的师生服务平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可通过“双师型”评选挖掘潜在的创新创业导师,也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进行定期培训,实战演练,打造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创业导师队伍。其次,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的奖励性机制,如师生参与创新创业获得佳绩可替代科研积分或通识类课程学分,学生可用创新创业成果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第三,突出创新创业宣传的渗透性,以微信公众号的宣传转发,学生宣讲团的巡回式演讲,开展知名校友、创业企业家的定期讲座等形式,全面激发创业热情,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发展局面。

二是搭建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平台。首先要建立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KAB教育”等公共创新创业课程,根据学生创业项目开设具有专业属性的创新创业类专业课程,引入优秀的网络教学课程。创新创业学院成立教研室、创业导师队伍。根据专业课属性,结合校本特色,共同创新打造专业课程,使其具有专业性和创新创业性双重特征。其次要建立学校科研机构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平台。学校主动对接地方经济需要,秉持“地方缺什么,学校研究什么”的理念,开展地方性的科学研究,并积极地对接地方市场,吸引广大学生加入科研,成为科研成果的“科普员”“宣讲员”,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与校企良好合作,实现科研成果向创业实践和创业赛事的多重转化。

三是构建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实践开展和创新创业比赛举办的实践平台。高校应以项目为组织形式,以服务平台为保障,通过前期项目孵化、中期创业实践到后期推选参赛的“三步走”战略,助推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落实。第一步,深度挖掘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专业知识背景、区域需求培养学生走个性化的创业道路,孵化出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学生创业团队及导师团队的组建应注重学科交叉,避免人才模式的单一化。第二步,创业导师以工作室形式指导学生日常工作,经常组织圆桌会议、头脑风暴、沙盘模拟等交流活动,从创业知识与政策、方法与模式、项目路演等方面对学生团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指导,为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提供创业实训基地,为面临风险或遭受失败的项目提供应对策略。第三步,将举办大型赛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通过举办班级、学院、校级三级组织的创业项目计划书书写、路演答辩,推选项目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赛事,让学生在赛事中提高综合素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三、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进行全面改革,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坚持“以生为本、以创为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6],培育一批学识扎实、面向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路漫漫其修远兮”,尚需无数创新创业者“上下而求索”。

[1] 孙爱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34–37.

[2] 杨梅,王瑛,周正柱.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困境与突破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26–32.

[3] 姚远,吴放.“立德树人”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引领研究——以嵌入理论为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90–94.

[4] 李素君,魏丽丽,田太福.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耦合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9(13):56–59.

[5] 张其光.“互联网+”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12):148–153.

[6] 唐国强,罗盛锋,杨端翠.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67–68.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the System

CHEN Lin-hui

(School of Marxism,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the significant for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which hav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s, there is a ga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he updating standards of society’s demand for talents. Some practical predicament, such as relatively lagg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unclear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shortcomings i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re exist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realize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actively build a service platfor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mainly provides guarante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 comprehensive practice platform for incub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tests. Long-term measures and multi-pronged approach should be adopted to penetr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delive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ety in the era.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al predica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G647.38

A

2095-9249(2022)01-0093-04

2022-02-16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9ZD084)

陈林辉(1988—),男,江西玉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