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抽象名词“规则—规律”的语义特征与型式搭配验证

2022-11-23 20:36:22方清明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定语规律语义

王 刚,方清明

近义抽象名词“规则—规律”的语义特征与型式搭配验证

王 刚,方清明

(华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规则—规律”是一对常见的近义抽象名词,近义词典多举例说明二者异同。文章基于BCC语料库,尝试从型式搭配角度考察其语义特征。文章认为,“规则”具有人为性、程序性、外在性和规约性等语义特征,受评价义形容词修饰。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语义特征,并以此为核心衍生必然性、内在性和永恒性等语义特征。“规则—规律”的深入对比研究,可为相关词典修订和汉语近义抽象名词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规则—规律;型式搭配;近义抽象名词;语义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规则—规律”这对近义抽象名词,学习者有时会遇到难以区分的情况,例如:

(1)a.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规律],有“让路”精神的话,就不会造成这种问题。

b.像……制定交通规则[*规律]一样,为了保证他人的权利,抽烟也应该有些规定。

(以上引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a.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则],并利用客观规律[*规则]为人类谋福利。

b.自然规律[*规则]是不能违背的,谁违背了谁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

多本近义词词典对“规则—规律”有所分析。邓守信[2]指出“规则”是一定情景下必须遵守的条款;李晓琪[3]、李行健[4]、杨寄洲和贾永芬[1]等都指出,“规则”是人为制定的,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上述词典概括了二者的一些重要差异,如“规则”与人类、制度密切相关,是人为制定的;“规律”与自然、现象密切相关,是客观存在的。但词典往往概括有余而细致不足,有些概括甚至相互矛盾。如杨寄洲和贾永芬[1]认为“自然”只能与“规律”搭配,不能与“规则”搭配,而刘乃叔和敖桂华[5]、《现代汉语词典》[6]491编者则认为“自然”与二者皆可搭配。

哲学界对“规则—规律”亦有关注。李伯聪[7]将“规律”和“规则”联系起来研究,列举了二者七个方面的不同表现。林德宏[8]指出“规则”是同“规律”并列且紧密相关的哲学基本范畴。陶火生和梁悦凤[9]认为,“规则”是人的理性和客观规律的产物,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主体性。上述研究加深了对“规则—规律”的基本认识,不过本文不是对“规则—规律”进行哲学式的思辨,而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考察。

综上,鉴于学界较少关注“规则—规律”自身作为词语的用法,我们认为抽象名词“规则—规律”的语义特征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BCC语料库①,从型式搭配②这一较新视角出发,以“规则—规律”互为参照进行考察。

二、从动词搭配看“规则”与“规律”的语义特征

(一)经常与“规则”搭配的动词

第一,“制定”类、“修改”类、“取消”类动词。我们将“制定、建立、设置”等称为“制定”类动词;将“修改、调整、改变”等称为“修改”类动词;将“取消、废除、撤销”等称为“取消”类动词。“规则”经常与这三类动词搭配。例如:

(3)制定规则、建立规则、设置规则、设定规则、设立规则、确立规则、出台规则;

修改规则、调整规则、改变规则、改进规则、完善规则、补充规则;

取消规则、废除规则、撤销规则

例(3)可见,“规则”可人为制定、修改或取消,具有人为性语义特征。“规则”实质上表达的是一种主体的想法,这种想法与追求目标的活动方式有关(Schmid[10])。李伯聪[7]指出,“规律”具有客观“自在性”,而“规则”具有“人为性”,这是“规律”和“规则”在其基本性质上的不同。“规则”的形成、变化与消失,其主体都是人。一般情况下,“规则”的人为性表现为少数人制定规则,多数人被动地接受规则。如例(1b),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语义特征,人们无法制定、修改或取消规律,因此“规律”一般不与这三类动词搭配。

因本质语义特征的不同,“规则—规律”呈现明显的共现词差异。如“规则”与“制度”密切相关。“规则”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6]491,1689。词典释义说明,“规则”与“制度”语义较近,可以共现,而“规律”一般无此用法。

“规律”与“特点”密切相关。“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6]491,“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6]1281。词典释义说明,“规律”与“特点”语义较近,可以共现,而“规则”一般无此用法。

第二,“颁布”类动词。我们将“颁布、颁发、发布”等称为“颁布”类动词。“规则”经常与这类动词搭配。例如:

(4)颁布规则、颁发规则、发布规则

“规则”具有程序性,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规则”一般需经历制定、颁布以及执行等环节。“颁布规则”增加了“规则”的透明度,规则制定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调整、补充、完善规则。从以言行事角度看,“颁布规则”也是规则生效的必经途径。“规律”具有客观性,无须“颁布”即可生效,一般不与“颁布”类动词搭配。

第三,“执行”类动词。我们将“执行、实施、推行”等称为“执行”类动词。“规则”经常与这类动词搭配。例如:

(5)执行……规则、实施……规则、推行……规则、施行……规则

“规则”制定、颁布后需要执行。“执行规则”是“制定规则”的目的,这一过程需要主、客体的共同参与。“规律”是客观和必然的,如“水往低处流”,其生效并不需要以人为主体的参与或监督,因此“规律”一般不与“执行”类动词搭配。

第四,“需要”类动词。我们将“需要、急需、渴望”等称为“需要”类动词。“规则”经常与这类动词搭配。例如:

(6)需要规则、急需规则、渴望规则

如例(6),“规则”有时会被主体主观需求。当主体希望获得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某件事,可以说“需要时间”,与此类似,当主体需要利用规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时,便可以说“需要规则”,以传递建立或完善规则的诉求。“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般不与这类动词搭配。

(二)经常与“规律”搭配的动词

第五,“寻找”类动词。我们将“寻找、发现、总结、归纳”等称为“寻找”类动词。“规律”经常与这类动词搭配。例如:

(7)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找出规律、总结规律、归纳规律

“规律”可被寻找、发现或总结,但不能被发明、创造或消灭。如例(7),“规律”就像“事实、真相”一样,等待着人们去寻找和发现。“规律”与现象密切相关,但现象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其背后的规律。主体需要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才能得出规律。“规则”具有外在性,往往以条文、规章等形式外显,一般不与“寻找”类动词搭配。

第六,“揭示”类动词。我们将“揭示、昭示、显示”等称为“揭示”类动词。“规律”经常带上修饰语与这类动词搭配。例如:

(8)揭示了……的规律、昭示了……的规律、显示了……的规律

例(8)显示,“规律”具有内在性,隐藏于现象内部,通过现象方得以揭示、昭示或显示。而“规则”具有外在性,通常以条文、规章等形式直接外显,因此一般不与“揭示”类动词搭配。

(三)“规则—规律”都能搭配的动词

有些动词与“规则—规律”皆可搭配,但语义表现仍有所差异,下面进行分析。

第七,“有无”类动词。“规则”和“规律”都可与“有无”类动词搭配。“有规则”意为有规则可遵守,呈积极义,如例(9);“有规律”意为做事符合事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积极义或中性义,如例(10a)的“有规律”是指按时作息,例(10b)的“有规律”指流行病的传播有迹可循。

(9)台北开放“拈花惹草”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还要、有专业、有管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2月)

(10)a.任老太太在剖析她的养生、长寿“秘诀”时,特别强调生活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2月)

b.事实上,任何流行病的传播都是的。(《人民日报》2003年12月)

“无”类动词与“规则—规律”搭配时,构成“没有规则、无规则”“无规律”等。“没有规则”意为没有规则可以遵守,呈消极义,如例(11);“没有规律”意为事物没有内在的逻辑,呈中性义或消极义,如例(12)。

(11),就无从产生秩序,而缺少秩序的运转,必然是效率最低、资源浪费最严重的运转。(《人民日报》2000年8月)

(12)a.宫玺:那文章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冰心:那就不一定啦,有的是头天晚上想的呐,。(冰心《我自己走过的路》)

b.因为他们全都变幻无常,行事,往往产生出犬牙交错的利益关系,让人不知所措。(张炜《你在高原》)

第八,“遵守”与“违反”类动词。我们将“遵守、服从、尊重、敬畏、敬重、符合、合乎”等称为“遵守”类动词,将“违反、违背、违抗、轻视、无视、漠视”等称为“违反”类动词。李伯聪[7]、徐盛桓[11]、陶火生和梁悦凤[9]都指出,“规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行为规范问题,而“规律”回答“是什么”的认识论问题。如“遵守规则”“违反规则”,主体遵守或违反的是“规则”本身,因为“规则”包含“做什么”及“怎么做”的行为规范;而“遵守规律”“违反规律”,主体遵守或违反的是“规律”衍生出的行为规范,因为“规律”本身只包含“是什么”的认识论问题,这就也回答了例(1a)中“遵守”无法与“规律”搭配的问题。

第九,“运用”类动词。我们将“运用、利用、应用”等称为“运用”类动词。“运用规则”“利用规则”有“利用规则的漏洞”一义,意为灵活变通地使用规则;“利用规律”“运用规律”意为要将规律作为行事的指导方针,若违背客观规律则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三、从定中搭配看“规则”与“规律”的语义特征

(一)经常修饰“规则”的定语成分

第一,“规则”受“游戏”等人为性事物修饰。例如:

(13)游戏规则、交通规则、法律规则、国际规则、政策规则、制度规则、积分规则、产权规则、证据规则、程序规则、准入规则、选举规则、投票规则、WTO规则、评奖规则、考场规则

“规则”因人而存在,具有人为性。人类社会中,“规则”的应用范围极广,几乎每一件与人有关的事情,人们都会为其制定规则。例(13)显示,“规则”与人紧密联系(童话故事中的规则制定者可以是非人,但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本质上还是人),原则上可与所有人为性事物搭配。而“游戏、交通、法律”等绝大部分因人而存在、由人操控的事物没有规律。

第二,“规则”受“合理”类评价义形容词修饰。例如:

(14)合理的规则、恰当的规则、合适的规则、完善的规则、完备的规则、严密的规则、公平的规则、公正的规则、平等的规则、有效的规则、有用的规则

“规则”与其主体双向制约。“规则”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和权益的保障,主体监督和督促“规则”趋向合理、完善。“规则”的主体通常是达到一定数量的人群,会对“规则”提出要求,如“规则”可以被评价为是否合理、是否完善、是否公平、是否有效。“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一般不受“合理”类评价义形容词修饰。

第三,“规则”受“明”类、“潜”类定语修饰。例如:

(15)明规则、明文规则、透明规则;

潜规则、潜在规则

例(15)可见,“规则”有“明规则”和“潜规则”之分。“明规则”是透明公开的规则;“潜规则”是不透明的隐秘性规则,通常为贬义。“规律”是客观的真理性存在,无所谓优劣,也无所谓褒贬,其存在不以文显,不存在“明”与“潜”之分,因此“规律”一般不与“明”与“潜”类定语搭配。

第四,“规则”受“相关”类、“暂行”类定语修饰。例如:

(16)相关规则、有关规则、对应规则;

暂行规则、现行规则、试行规则

人类社会的“规则”是无限的,“规则”与人类事物具有普遍的关联。如例(16),可以说“相关规则”“对应规则”等,“规律”一般无此用法。

“规则”还有时间期限,可以是“暂行规则”“试行规则”等等。“规则”具有时间期限的根源在于其人为性语义特征,正因“规则”可以被人为设立、调整、取消,所以其时效也可以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和发挥效用。“规律”具有永恒性,没有时间期限,一般不受“暂行”类定语修饰。

(二)经常修饰“规律”的定语成分

第五,“规律”受“自然”类、“变化”类定语修饰。例如:

(17)自然规律、公转规律、气候规律、潮汐规律;

变化规律、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出现规律

例(17)和例(2)显示,“规律”与自然事物、客观现象高度契合,因此“规律”与“自然、变化”等搭配频繁。而“规则”具有人为性,由人设立、因人存在,一般不受这两类定语修饰。

第六,“规律”受“本质”类定语修饰。例如:

(18)本质规律、根本规律、内在规律

例(18)显示,“规律”具有内在性,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可受“本质”类定语修饰。“本质规律、根本规律”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寻找、探索规律的目的所在。只有了解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根本规律”,才能真正有效地掌握、利用规律。“规则”具有外在性,一般不受“本质”类定语修饰。

第七,“规律”受“必然”类定语修饰。例如:

(19)必然规律、绝对规律

“规律”具有必然性,即“规律”的发生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可违抗的。“规则”虽具有规约性,但只是一定程度的规约,尚未也无法达到“必然”的程度,一般不与“必然”类定语搭配。

第八,“规律”受“永恒”类定语修饰。例如:

(20)永恒规律、永久规律

没有一条规律是临时的,也没有一条规则是永恒的。如例(20),“规律”具有永恒性,可受“永恒”“不变”等定语修饰。而“规则”的变动是常态化的,受到人类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朝代更替、思想变动、制度改革、技术发展等等,一般不受“永恒”类定语修饰。

(三)“规则—规律”都能搭配的定语成分

第九,“规则—规律”均受“特殊”类定语修饰,搭配时的语义表现不尽相同。例如:

(21)a.特殊规则、特别规则、独特规则

b.特殊规律、特别规律、独特规律

例(21a)中,“特殊规则”指针对特殊情况出台对应的规则。例(21b)中,“特殊规律”的“特殊”是人们对规律的一种评价,就“规律”本身而言无所谓普通或特殊,每条规律都是一样的。相对于普遍规律而言,“特殊规律”有其独特轨迹,发现这一特殊规律有利于领域内的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更好地把控全局。

第十,“规则—规律”均受“基本”类定语修饰,搭配时的语义表现不尽相同。例如:

(22)a.基本规则、普遍规则、一般规则、主要规则

b.基本规律、普遍规律、一般规律、主要规律

观察实际使用频率可知,人们对区分“规则—规律”的维度有非常明显的选择倾向,即人们往往关注主要方面而忽略次要方面。例(22)中“基本规则”“基本规律”的频数在BCC语料库中分别达到397和1222。“基本规则”决定规则的总定位,“基本规律”决定了事物的特点与发展轨迹。“普遍、一般、主要”与二者搭配都较为高频,也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四)“规则—规律”充当定语成分

“规则—规律”自身也可以充当定语,二者的用法不尽相同。例如:

(23)规则意识、规则体系、规则条令、规则框架;

规则图形、规则物体、规则形状

例(23)显示,“规则”可由名词充当定语,如“规则意识”“规则体系”等,一般与“规则”名词意义相关,涉及规则的设立、遵守和执行等。“规则”也可由形容词作定语,如“规则图形、规则物体”等,表示形状的齐整。

而“规律”倾向与行为、生活等搭配。例如:

(24)规律作息、规律饮食、规律运动、规律生活

“规则”与形状特征相关,“规律”与时间特征相关,这是二者的根本语义差异。如例(24),“规律作息”意为作息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规律生活”意为生活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

四、小结

本文基于型式搭配视角考察了“规则—规律”的语义特征,认为“规则”具有人为性、程序性、外在性和规约性等语义特征,指向人类社会,与人密切相关;而“规律”的本质语义特征是客观性,并以此为基点衍生必然性、永恒性和内在性等语义特征,指向客观现象,与自然密切相关。本文的“规则—规律”异同分析,较现有的近义词词典更为详细,可对汉语相关教学起到有效补充作用,师生可以选择性使用。

此外,通过“规则—规律”的深入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许多近义抽象名词的语义特征往往相同或相近,构成近义抽象名词相互联系的语义网络。研究者可以根据词群中某一成员的特征来推测其他成员的语义特征。如“规则、规矩、计划”都具有人为性,“规律、法则、定律”都具有客观性,“规则、制度、条令、章程”都具有程序性。“规则—规律”的对比分析为其他抽象名词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思路和启发。

“规则—规律”也是哲学领域里的重要概念。近年来哲学界愈加重视“规则—规律”的对比研究,若能在研究过程中同步借鉴日常语言中“规则—规律”的真实用法,对于“规则—规律”的研究将十分有益。同时,许多常用抽象名词如“规律、法则、世界”等也都是哲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语言学也需借鉴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更准确地挖掘其基本属性和语义特征。

①本文的搭配用例均提取自“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简称“BCC语料库”。

②关于“型式搭配”的定义、特点与价值,请参看方清明《基于型式搭配视角的高频易混淆抽象名词辨析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4期)。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1] 杨寄洲,贾永芬. 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538.

[2] 邓守信主编. 汉英汉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148.

[3] 李晓琪编著. 汉英常用用法词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43.

[4]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社,2004: 491.

[5] 刘乃叔,敖桂华编著. 近义词使用区别[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159.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 李伯聪. 规律、规则和规则遵循[J]. 哲学研究,2001(12): 30–35+78.

[8] 林德宏. 规则及其哲学意义[J]. 江海学刊,2006(5): 18–22+238.

[9] 陶火生,梁悦凤.规则原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4–58.

[10] Schmid, Hans-Jörg. 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 From Corpus to Cognition[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0: 223.

[11] 徐盛桓. 规律、规则与创新研究——“研海一楫”之六[J].英语研究,2003,2(1) :1–5+79.

Semantic Features and Verification of Pattern Collocation of Abstract Nouns Synonyms “Guize—Guilv”

WANG Gang ; FANG Qing-m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GuiZe-GuiLv” is a pair of near-sense abstract noun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abstract nouns synonyms are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Based on “BCC corpus”, the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ir semantic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tern collocation, stating that “GuiZe (rule)” has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ity, procedurality, externality and conventionality, and is modified by evaluation adjectives. Objectivity is the essential semantic feature of “GuiLv (law)”, from which semantic features such as inevitability, internality, and eternality are derived. The in-dept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uiZe—GuiLv”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revision of relevant dictionaries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bstract nouns synonyms.

GuiZe-GuiLv; pattern collocation; abstract nouns synonyms; semantic feature

H146

A

2095-9249(2022)01-0079-05

2021-09-07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21YH35C);华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校级研究课题(2021016)

王刚(1998—),男,江西都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定语规律语义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32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语言与语义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that和which在定语从句中的异同
巧解规律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