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张育葵
襄阳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湖北 襄阳4410000
随着环境、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大肠癌每年导致全球近70 万人死亡,成为全世界仅次于肺癌、肝癌、胃癌的第四大致命肿瘤[1-2]。迄今为止,大肠癌的治疗仍首选外科综合治疗,但手术在缓解疾病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加之肿瘤本身对机体的消耗,引发大肠癌患者对手术的耐受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3]。统计目前存在的数据可以填补传统临床试验的短板,借助现有的多元化、非干预的数据,产生多维度、综合性的证据,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数据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能够为研究提供切实的数据来源[4]。针对以上特点,本研究基于HIS 数据对大肠癌患者进行细化研究,以明确其现实情况,进而为临床决策和预防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收集2009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大肠癌住院患者的HIS 数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5]和《消化系统肿瘤WHO 分类》[6],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7]。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及临床诊断确诊为大肠癌且行手术以及化疗;②年龄18~85 岁,生存期>3 个月;③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60分。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住院时间<3 天;③HIS 显示退费出院或者取消入院;④伴随精神障碍或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3290 例大肠癌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构性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特征:姓名、性别、年龄、大肠癌的发病部位、术前与术后的中医辨证分型、术后中医治疗情况。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 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把研究对象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采用Excel 2016 将数据建立专门数据库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90 例大肠癌患者中,≤40 岁291 例,41~60 岁1248 例,>60 岁1751 例。男性平均年龄(59.03±13.12)岁,女性平均年龄(58.32±12.90)岁。
3290 例大肠癌患者中,男性1801 例(54.74%),女性1489 例(45.26%)。
3290例大肠癌患者的发病部位分别为:直肠1479例(44.95%),升结肠1137例(34.56%),横结肠251例(7.63%),降结肠220 例(6.69%),乙状结肠203 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8.75,P=0.000)。
根据大肠癌的术前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分为湿热蕴结证、瘀毒内阻证、脾虚气滞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肾精亏虚证。本研究3290 例大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分别为湿热蕴结证1451例(44.10%)、脾虚气滞证1028 例(31.25%)、气血两虚证469 例(14.26%)、瘀毒内阻证342 例(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65,P=0.000)。
本研究3290 例大肠癌患者术后中医证型分别为脾虚气滞证1183 例(35.96%)、脾肾阳虚证1062例(32.28%)、肾精亏虚证658 例(20.00%)、气血两虚证387 例(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8,P=0.000)。
大肠癌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化疗以及抗过敏、保肝护胃等辅助治疗,并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其中服用八珍汤加减的患者1003 例,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的患者883 例,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的患者498 例,服用四神丸加减的患者427 例,服用槐角地榆丸加减的患者290 例,服用其他方剂的患者189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15,P=0.000)。
据报道,年龄因素在大肠癌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90%的患者年龄在60 岁以上[8]。此外,年龄在50 岁以下的患者大肠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伴随年龄的增长显著增加;在发达国家,大肠癌确诊的中位年龄约为70 岁[9]。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不断上升,老年患者占比居高不下,这与人口老龄化密不可分。一般认为,老年大肠癌患者有如下特点:①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②右侧大肠癌多见;③以高中分化居多;④预后较青年患者稍好[10]。
本研究中,大肠癌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21∶1,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这与Brenner 等[11]的报道一致。在本研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这与余志金等[12]的研究相符。研究显示,男性大肠癌发病率的上升速度快于女性,同时女性的发病年龄约比男性晚10 年[13];在控制了肿瘤特征和合并症后,女性再次入院的可能性也明显低于男性[14]。此外,男性大肠癌患者5 年生存率低于女性,尤其是70 岁以上的男性[15]。
大肠癌根据肿瘤位置展现出不同的分子和病理特征。本研究显示,直肠癌发病率最高,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分别依次降低。直肠癌发病率高可能与发病症状明显和指诊易诊断有关。研究表明,直肠和右侧、左侧结肠具有胚胎起源差异,形态学、生理学功能各异以及大肠癌发病易感性不同[16]。右侧和左侧结肠癌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基因构成、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所致,与左侧(远端)结肠癌相比,右侧(近端)结肠癌是更具侵袭性的肿瘤,若诱发个别与近端大肠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则易发展为右侧结肠癌[17-18]。
大肠癌在中医归属“癥瘕”“积聚”“肠蕈”“肠澼”等范畴,病位责之大肠,常累及脾胃、肝、肾。此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正虚是谓本,湿、热、瘀、毒是谓标。大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型多以湿热蕴结为主,这可能与病情的轻重以及病灶的位置有关。据报道,超过80%的大肠癌患者发现疾病时已达中期甚至晚期[19],故毒邪久蕴,与痰、湿、瘀搏结,聚滞肠腑,阻塞肠络,酿成积块。同时,脾虚气滞的证型也占比较高,病后体弱,脾虚湿盛,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气机滞塞。
另外,大肠癌术后多见脾虚气滞证,脾肾阳虚次之。这与侯风刚等[20]对大肠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后,发现脾气虚、脾肾阳虚的患者占半数以上的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结果可见手术伤及人体正气,气运失常,升降逆乱,致使气血失畅,气机瘀滞。然脾阳源自肾阳,脾亏日久常相互累及,形成脾肾阳虚之势。此外,大肠癌患者术后脾虚气滞证可能与湿热蕴结和瘀毒内阻两证关系密切,并由此发展而来。脾肾阳虚的证型则大多归因于瘀毒内阻之证,瘀毒互结久积,邪陷湿盛脾虚,脾阳肾阳俱损。再者大肠癌患者术后气血两虚证也与术前湿热蕴结证相关,湿热结毒,煎灼营血,精微不布,不得滋养,加之手术伤津失血耗气,则致气血亏虚。
由此可见,大肠癌主要表现为湿热与瘀毒结聚肠腑,湿热浸淫,久郁化热,癖毒内停,有碍脾胃运化,久渐气血两虚,最后发展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之证。病情由轻渐重,由实转虚,术前术后患者机体邪正消长,证型随之变化。
大肠癌患者通常术后采用传统化疗,但是化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痛等。中药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化疗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中药方八珍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体虚,加之化疗重创元气,故以八珍汤大补。全方具有补血养血、脾肾同调之功,可有效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同时患者也可以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中药方,实现健脾祛湿、益肾温阳的功效,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HIS 数据分析,大肠癌患者具有男女性别差异、各个年龄段发病差异、发病部位差异以及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差异等,这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相当意义的启发与参考,同时亦对后期开展深入研究奠定深厚基础。但不可否认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数据可能存在偏倚,同时HIS 本身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原始数据源自临床医疗工作过程的直接记录,而并非通过精密设计的严谨科研数据,故而难免出现数据混淆、杂乱等情况[21-22],在后期的研究中课题组必将开展多中心、深层次、大样本的研究以更好地辅助临床决策及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