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庆 娣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微信群聊的发展,微信群已渗透到各行业和各领域,受到高度关注和普遍欢迎,其价值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学界对微信群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索微信群的信息传播特性、微信群具体应用中的信息服务以及微信群中的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等,较少研究微信群的教学应用,更少关注微信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中,个别教师已开始重视运用微信群拓展教学空间,但微信群的潜在教学优势尚未真正凸显出来,亟需继续进行系统研究。
如何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微信群构建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互动空间,开展在线互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做不了、做不到、做不好”的痛点问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仍是一项重大挑战。鉴于此,课题组运用微信群辅助讲授原理课,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以及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课题组对微信群的教学运用提出相应的思考。现以“疫情防控与唯物辩证法”教学为例,探讨微信群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改进策略,以求教于同仁。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疫情,新冠疫情不仅给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也给原理课教学带来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融入原理课教学,探索“后疫情”时代原理课教学模式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课题组在疫情期间采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课程资源、慕课堂作为智慧教学工具、微信群作为在线讲授和辅导答疑平台,顺利开展了原理课在线教学实践,探索了微信群混合式原理课教学方式。本案例以“疫情防控与唯物辩证法”专题教学为基本内容,围绕“新冠疫情防控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这一核心问题,展示微信群在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
微信群在“疫情防控与唯物辩证法”专题教学中的运用包括三个环节:首先,合理利用SPOC上的慕课视频资源,学生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自学自检;其次,在慕课堂上提供简而精却不失深度的讨论题,学生通过论题,输出、考察、评判自身及他人观点中的辩证思维;最后,在微信群上展开概念式深入交流,通过实时互动和即时反馈发现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并根据中医院校特色,发掘本校抗疫元素,通过点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理论思维。通过这样层层追问与分析,在数字空间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维魅力,并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总课时3学时,共120分钟。
1.微信群混合式教学的运用前提:慕课视频自学与慕课堂学情调研
微信群混合式教学的运用前提,是以SPOC慕课资源为载体,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认识方法的内涵、特征与体系。教学时长40分钟,主要完成两个教学任务:一是组织学生在本校建设的SPOC上学习武汉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原理课视频——“辩证方法:矛盾思维的运用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慕课学习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教师要不断刷新慕课堂后台管理网页,即时了解学生观看慕课的情况。通过融合MOOC和SPOC在线课程的优势,丰富原理课教学途径与方法。这个环节的教学时长是21分钟。二是在慕课堂上组织签到和学情调研等活动。这是导课环节,时长大约19分钟,目的是召集学生回归在线课堂,展开互动教学活动,并了解学生基本学习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笔者课程团队的授课对象是本科二年级的中医专业学生,整体素质高、思维活跃,但缺乏哲学基础和思辨力,较难做到批判性反思。因此,要遵循动态生成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建构教学目标和有针对性地施展教学,做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原理课教学的目的性。
2.微信群混合式教学的中介环节:慕课堂发布论题并提取理论困惑
微信群混合式教学的中介环节,是在慕课堂上发布论题“全球疫情防控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通过阅读学生提交的论题回复,提取学生的理论困惑。教学时长共20分钟,讨论的重心聚焦在两个方向:一是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认识到疫情治理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求全球治理合作走向深度全球化的新阶段。全球治理是时代趋势,也是时代要求,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暴露了全球治理的诸多困境,也预示了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将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全球发展趋势。二是面对大国关系自疫情爆发后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紧张的局势,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国际合作之困难。教师采用“问题导入-理论联系疫情防控实际-掌握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输出、评判自身及他人观点中的辩证思维。慕课堂发布论题并展开讨论的直接目的是为微信群的互动教学提供铺垫,深层目的是在防疫抗疫中突出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责任和使命。
3.微信群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展开:深层互动中探索唯物辩证法的疫情防控价值
这个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在微信群中以文字沟通的深层互动模式,挖掘本校抗疫元素,师生共同探索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认识方法的时代价值,引领学生凝聚共识,做到防控与育人有机结合,共包含四个层次:
(1)深入讲授原理课教材第一章第三节知识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讲清讲深讲透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现实分析作为科学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精神,做到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等一系列总体性矛盾关系;二是在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辩证理解中,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矛盾为焦点,以发展的标准与选择为核心范畴,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深化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的哲学反思。
(2)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讲授的核心观点是:“总体战”“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统筹”这几个关键概念,体现辩证思维方法在驾驭疫情防控全局的战略决策和战略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尤其体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在解决疫情防控重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引导学生针对新的实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唯物辩证法;以提问、引导的方式,深入诠释习近平辩证思维观,帮助学生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手段和目的、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各种关系,以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3)选取学校内、学生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忠德援鄂抗疫先进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进一步深化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一用矛盾分析法诠释张忠德中医中药抗疫“组合拳”的方法论意义;二从唯物辩证法视角分析疫情防控如何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三则引导学生对身边榜样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认知、了解的程度上,而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进而把榜样的精神外化为良好的实践和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知识小结。引导学生思考对论证中的论题及关键性概念“矛盾分析法”是否清楚明白,并进一步审核课堂论证中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撑强度。在总结中给学生仔细区分唯物辩证法与直观辩证法的差异,引导学生脱离经验性归纳和只援引经验事实来确证的习惯,从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精神。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论述作为总结,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
总的来说,微信群在“疫情防控与唯物辩证法”专题教学中的运用,主要目的是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认识方法的基本内涵、总体特征和理论体系;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的核心精神;在能力层面上,增强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掌握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强化大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以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全球疫情防控中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价值层面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从以上论述可知,微信群是极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微信群辅助以文字方式讲授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相较于口头讲授具有独特的优势,即思维可视化,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清晰地看见概念的解释过程和论证过程,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互动促进知识建构上。根据殷常鸿、张义兵和王晴燕的研究,现有的课堂互动方式缺乏全员动员的“广度”与探究的“深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探究的是预设的良构问题,其解决过程具有固定的规范和流程,不足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劣构、多情境化、没有固定解决标准和规范的问题;二是探究的不是学生真正关心的真实问题;三是学生缺乏话语权;四是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受限于创设的固定问题上。这些问题反映出传统课堂的弊端,即以传递知识为主。[2]钟启泉认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使命不是“有效地传递知识”,而是“促进知识建构”。[3]而微信群潜在的教学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借由协同学习促进知识建构。微信群是新的知识形成场域,为学习伙伴在交互作用中协同建构知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可能性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步骤及相应方法来实现。
1.课前促成深度学习
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促成深度学习。目前学界关于在线课堂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课内的深度学习,而较少探讨课前的浅层学习能否或如何转变为深度学习。人们习惯认为在线课堂是课前浅层学习和课中深度学习的组合。但是,如果把课前学习向深度拓展,将会提升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微信群课堂可基于混合式在线教学来重构课前浅层次学习活动,促成课前和课中双向深度学习的实现。“疫情防控与唯物辩证法”专题教学,正是尝试探索一种由课前浅层次学习转向课前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为课前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团队组织提供有力支持。具体实施步骤包括:首先,组建SPOC线上建课团队与研究型课堂模式开发团队,形成原理课程互补共建教学生态环境。至少提前两周完成异步SPOC建课,尤其要注重合理建设和使用平台中的章节模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其次,建设交流沟通渠道。至少开课前一周建设好课程微信群,通过微信群使全体学生了解课程在线教学的开展方式、课程资源的网址和所需软件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发展微信群讨论的核心成员,建设同伴关系,丰富微信群成员交互层次。这就需要精准分析学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基础、情绪特征、学习态度等进行充分调查,将自我效能感强、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发展成核心成员。目的是将在线学习资源和核心成员进行连接,进而由核心成员与其他成员深度交互,促使边缘参与者向核心成员靠拢,实现在线学习资源更高效、更快速的传递,并提升微信群内的群体认同感,促进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既使得课前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也能为微信群课堂的深度交互做铺垫。
2.课中协作知识建构
课中的重要目标是协作知识建构。关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议题,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被学术界广泛讨论,但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相继出现,这一议题依然保持蓬勃的学术活力,而协作知识建构活动也在虚拟教学平台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协作知识建构活动在微信群这一新兴教学平台中的运用尚未有具体框架可寻。我们根据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依托课程团队自身的教学实践,建构了基于微信群教学平台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模型,包含三个步骤:
(1)文字讲授与讨论。这是以概念化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尝试,是一种理论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模式,影响其互动成效的关键因素是反馈循环圈。这正是微信群聊的优势:一方面,微信群的文字讨论具有可回溯、可记录的特点,不遗漏讨论信息,便于随时根据记录给予积极反馈;另一方面,微信群教学平台的交互性使得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成为可能。以文字互动作为交流方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阐述观点时比口头交流更精心梳理和组织文字,因而更具有严密的条理性、组织性、理论性和逻辑性。但是,关于微信群交流模式的不少研究表明,微信群中的讨论接近于“广场表达”,即具有弥散性、碎片化特征。[4]为避免文字讲授成为一种碎片式的观点传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聚焦于核心线索持续深入地进行讨论。
(2)深化讨论与协作知识建构。协作知识的建构起始于第一个环节中产生的真实观点和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它们为深化讨论和建构协作知识提供了支架,为生成精练且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此前提下,分三个层面深化讨论和建构协作知识:一是小组讨论。主要任务是建构讨论的主题,进而在小组成员间进行观点协商、处理矛盾分歧,从而持续发展观点,达成共识。二是组间辩论。小组通过展示组内达成的观点,采取组间辩论的形式优化和反思组内观点。三是整合协作知识。进一步凝练和深化组内观点,实现知识建构。这实质是沿着“明确论题-理解协商-达成共识-论证改进-建构知识”的逻辑进程,持续改进思想内容、认知分歧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知识的发展。
(3)分析与总结。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分析与总结,包括方法和内容的分析与总结。进行方法的分析与总结时,教师鼓励每一位学生发言,全面听取学生对改进讨论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内容的分析与总结,是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和产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抓住重点,简明扼要,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将课程内容、论题和协作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延伸分析、理论总结和升华,进而形成价值认同;也要注意不仅做结论性陈述,而且要给出理论依据,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效果。
3.课后答疑和督促
微信群在课后答疑和督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大多数传统课堂也有课后答疑和督促环节,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如答疑时间与其他课程冲突、教师与学生有疏离感等,导致答疑和督促效果并不理想。微信群混合式教学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困境:根据慕课堂统计的各类学习数据,教师既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难点进行及时总结反馈,也能够单独督促进度滞后的学生,还能够及时解答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可见,微信群混合式教学能够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对于需要亲自面授的问题,学生可通过微信群预约线下答疑时间,对于可在线完成的问题,则能直接在微信群获得指导,由此可产生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答疑体验:在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及开放的交往关系,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的氛围,从而在情理交融中、在从自我向外不断投射并最终返回到自我的真实关切中,实现原理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为了解微信群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课题组设计了10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对授课班级进行调查,收回问卷677份,其中有效问卷6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2%。总的说来,微信群混合式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90.6%被调查学生喜欢微信群混合教学模式,认为互不见面的文字讨论,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勇气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更高;93.4%被调查学生认为文字聊天授课模式,能让概念式论证可视化,有助于提升原理课抽象概念和理论的可理解性;90.3%被调查学生认为这一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线上签到简便快捷,节约了课堂时间。学习数据可视化,可让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一目了然,既方便教师掌握学习进度,又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和督促。从统计分析结果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这一方式虽有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学成效,但在运行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即针对问题及相应改进策略进行阐述。
1.优化针对微信群平台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需要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深水区”[5],这是学界的共识。微信群混合教学模式正是以差异教学策略为脚手架,但从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25%的学生认为教学微信群没有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满意度的有效策略是优化教学设计,因为教学设计对于线上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以“尊重学生的差异”为根本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优化教学设计:其一,教学目标上,从单纯预设式教学设计转向动态生成式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是进行差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微信群教学这一新型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互动最大的特点是动态生成,它是不可预设、无边际、无止境的。在“疫情防控与唯物辩证法”专题教学中,不应预设为学生由教师输送某种确定的唯物辩证法知识,而应设计为通过微信群的深入互动,实现学生对疫情防控中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新理解。其二,教学内容上,要设计高阶问题来引导微信群互动。在进入微信群互动之前,学生已通过慕课视频学习等方式,对新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解或熟悉的层面,有待上升到理解、运用和创新的层面。在这种情况下,微信群教学就要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之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需要通过设计高阶问题来推进微信群互动教学的展开。所谓高阶问题,就是能够满足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有意义学习的问题。高阶问题可从三个维度判断:问题与原理课核心知识的融合程度,问题与学生实际的贴近程度,学生在问题指引下思维能力的提升程度。高阶问题只要是来源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产生的困惑,或来自慕课平台在线答疑功能所体现的共性问题,就不仅能满足差异教学的需求,还能实现在师生或生生的互动问答中训练思维的目的。
2.创设促进微信群有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课堂互动既是微信群新型教学方式的重要体现,也是建构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在问到“你觉得实施微信群互动教学是否达到集体思维的效果”时,65.3%被调查学生认为“没有达到”。这一问题反映出目前的微信群互动教学不仅在交互层面缺乏学生与内容的深层互动,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内化方面缺乏群体思维操作,这就可能导致在知识建构层面缺乏整合工具,从而在知识、情感、信念与实践等方面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实现高效思政课的教学目的。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探索更加多元、高效的微信群互动模型,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可尝试从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1)共享愿景。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概念的博耶尔认为,“有共享的愿景”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首要条件。[6]共享的愿景就是共同的信念,它表现为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情感归属。微信群的有效互动,就是要通过共享愿景,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互相包容、认可和欣赏,构建理想的言谈空间。(2)明确学习共同体的目标。目标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还能引导学生学习,也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安排、组织形式和方法选择。但是,学习共同体也要关注个人目标,只有以个人目标为前提,共同目标才能实现。微信群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共同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共同实现的过程。(3)注重微信群互动质量。微信群互动不能注重互动频次、互动时间等浅层次的行为数据,要关注语言背后体现互动质量的行为数据,要把培养分析、批判和创新等高阶思维作为互动的核心,这既是微信群互动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压舱石”。
3.构建评价微信群互动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
微信群互动教学效果能否得到准确、客观和系统的评价,对于微信群混合教学模式的改进至关重要。但是,无论从已有相关研究来看,还是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来判断,在线教学效果的评价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原理课教学评价要做到具体、公正、科学,的确有难度。这就需要把抽象的指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微信群空间交互信息的碎片化、冗余性以及文体“杂糅”等复杂问题,使得微信群内的信息交流行为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仍需进一步科学评价。传统的原理课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来考察,二是从学生评教的结果来判断。这两种评价方式要么过于集中于“教”而忽略“学”,要么虽注重“学”却缺乏科学性,因而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微信群互动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寻求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支撑,也要符合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的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应明确且细化评价指标,建构适合微信群互动学习的原理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一是确定针对微信群互动教学平台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微信群学习空间的接受度、微信群互动是否与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相结合等;二是确定针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学习状态即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和针对学习效果即知识、思想和行为改变的评价;三是针对学习效应即对原理课认可度的评价,既包括学生、教师、同行及领导的评价,也包括社会效应,即微信群课堂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总之,教师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责任人和承担者,必须深化对教学效果评价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科学对待微信群互动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学实践之中。
根据教学经验与已有研究基础,本文引入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微信群辅助原理课的新型教学方式,并通过“疫情防控与唯物辩证法”专题教学研究,对这一混合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以下两点结论:其一,开展微信群混合式教学,既是为解决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所采用的短期应对手段,也顺应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长期逻辑。当线上教学从“应急”转向“新常态”时,不仅要探索“技术融合”,而且要探究“内容融合”,才能将被多种信息技术平台分散的知识与整体理论框架有机统一起来。微信群混合式教学顺应这一需求,通过文字互动的方式,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针”,勾连理论逻辑之“线”,有效解决原理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问题。其二,开展微信群混合式教学,不仅是探索教学手段的改进,也不仅是解决构建知识的传承认知问题,而且是致力于解决价值观与信仰的深层建构问题。虽然微信群具有高度私密性,但相比较于微博、博客等其他在线社交媒体,它更注重通过双向互动建立对话关系。基于微信群的深层互动教学,可以促进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形成共同意义与个人意义的相互交织,从而在对话的共振中确立理想信念。总之,微信群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互动平台,拓宽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范畴,创设了更为真实、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环境。
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微信群内部复杂的多对多对话结构,涉及多种交互方式,其网络形成和演化机制表现出与传统社交网络不同的特征。研究微信群深层互动教学是对移动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理论的补充和提升,也为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的规律以及拓展优质教学空间提供基础和参考。第二,理清微信群与慕课视频资源、慕课堂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连接方式,构建符合现实情境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型,为同类课程的在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高等学校其他门类的在线课程提供较好的示范。第三,跳出单纯的“技术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分析框架,从“内容融合”的切面来透视微信群潜在的教学优势,发现微信群并非只有知识建构的意义,还从深层次上关联着学生建构信仰的意志。但是,本文的结论是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得出的理想类型,应如何推进微信群辅助教学的深度发展,仍是值得今后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