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红梅
(甘肃省陇南市中共西和县委党校,甘肃 陇南 742500)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为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0字总要求中的第一要求,产业振兴是第一任务,在乡村振兴中居于重要地位。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对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产业振兴能够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发展。产业振兴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以及乡村产业,进一步筑牢农村经济基础,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使农村产业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达到增进人民福祉的目的,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农民。产业振兴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能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难点在“三农”,农业农村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村有着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把乡村生产有机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活跃农村市场,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更好拉动城乡经济发展。
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发展产业。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稳定脱贫和保持农民长期增收的最有效措施。我国的脱贫攻坚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脱贫的根基还不牢固,主要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还面临短板,市场形势变化也给产业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当前,要加强对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后续扶持,培育产业自身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创新经营模式,提升质量效益。
十里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总要求,立足“十四五”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阶段,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全镇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集中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宜自身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2.1.1 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夯实产业发展
十里镇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持续推广“党支部+”模式,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探索建立“村村、村社、产业”三联建模式,打造“抱团发展、共享共赢”的发展平台,着力解决大村发展空间不足和小村、弱村发展难、发展慢的问题,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让党支部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和“领头雁”,有效将党员群众吸引到产业发展链条上,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一片”的良好效果,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2.1.2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产业发展大基地
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十里镇立足自然禀赋,坚持特色化、市场化、多样化方向,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依托十天高速西和南出口的便捷交通和辖区内两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优势,在巩固提升半夏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成赵五河流域2 000多亩玉米种植基地、横岭山1 200多亩架豆种植基地、高庙山1 5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姚河流域600多亩万寿菊种植基地,积极推进北京德青源龙头企业落地投产,扶持140多家种养殖合作社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增收,全镇产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深层次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1.3 多方盘活有效资源,探索群众致富新路子
近年来,十里镇按照“党支部+”的发展思路,积极盘活各类闲置资源,鼓励支持村“两委”成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子。同时,在充分尊重农民家庭主体经营地位和主观意愿的前提下,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按照“村‘两委’负责、合作社管理、农民参与”的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深入推进全镇合作社规范发展,增强合作社自身发展实力,拓宽服务带动功能,吸收周边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实现了群众既有收入,又有分红的稳定增收局面。
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和乡村的不断发展,十里镇聚焦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从目前情况看,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2.2.1 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不够健全
从总体来看,由于农村人口多,大部分农户对土地的需求大,农业生产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农村山区土地有面积小、零散、贫瘠的特点,为了降低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考虑大规模连片的种植投入成本较高,有很多农民主要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植和养殖。少部分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户,欠缺专业技术,粗放式的经营,种植和养殖品种比较单一,且受条件的制约,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力资源欠缺、资金短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2.2 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土地成为农民的命根子,满足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生产模式,对土地流转有思想偏差,流转意愿不太强,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形成难度较大。山区还存在业主引进难的问题,许多业主租赁土地都希望集中连片,土地平整,但山区平整土地较少,大规模土地流转较少。
2.2.3 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不足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加大,而农民主要靠农作物为经济收入来源,且收益较低,为了增加收入,许多农村中青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务工挣钱,大多数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在农村。由于年富力强的人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土地大面积荒芜,农村产业发展滞后。
2.2.4 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完善,缺乏市场主体带动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中,农业产业发展多以政府鼓励、群众自发式推广,缺乏市场主体带动[2]。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不够重视,重视生产环节,忽视销售环节,使得农副产品有滞销或贱卖的现象。在信息获取方面比较滞后,难以满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产业兴则百业兴,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顺利开展。
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个人和组织。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以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发展的方向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农村产业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要重视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按照本地实际,要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前农业发展要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农业人才,而这些人才需要从有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年富力强的农户当中进行挑选,并对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中的一部分优先掌握技术、会管理的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利用他们的优势,帮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学会技术,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也要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科技引领、人才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和帮助。鼓励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学习种植或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科学经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其走上了致富道路。
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组织。土地流转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发展农村产业,就要规范土地流转,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签订合同,要对土地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的价格、土地流转的年限、土地流转风险防患、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等要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作站,进行咨询信息、归纳整理土地流转资料等工作。
人才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对于返乡的中青年劳动力,按照需要,建立乡(镇)、村两级就业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摸排就业服务。以农民培训为平台载体,建立“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等丰富的授课模式,围绕产业发展从种养到销售全过程培训,让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制定产业发展方案,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发展乡村产业。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技术指导、资金奖励和信贷支持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服务。以政府为主导,重视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培育,支持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物资供应、物品运送、信息传递等服务。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集中起来,加速农产品的销售。优化销售渠道,尽可能减少营销环节,以免造成农副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通过建立大型超市+农户、网上销售等多种营销方式,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是夯实“五级书记抓振兴”责任。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乡村领导统筹协调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谋划部署、统筹协调、督查落实等职能作用,夯实市县乡村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聚焦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加强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人性化建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加快发展。三是实施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中培养选拔力度,把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推选到村委主要负责人岗位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重从乡村产业带头人培养发展党员,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充实村干部后备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