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庭语”对孔子家教思想的现代阐释

2022-11-23 16:26李诗和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教孔子思想

李诗和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一、引言

良好的家教经验传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抱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古为今用的态度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所在,并认真地加以总结和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通过转化与创新,继续发挥其优良传统,以便为现代家庭教育服务。“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

二、对孔子家教思想进行现代阐释的必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和社会道德的乳母。“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3]家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家庭教育正是父母在家观念的指导下,为家文化的传承而对其子女所实施的教育行为。它既是家庭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也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传授人生观、社会伦理道德,传承知识技能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功能。个体的品性、智识通过早期家庭教育的启蒙引导而得以萌芽觉醒并将伴随个体一生。“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有及者。”“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生而不忘。”[4]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和成功融入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也与父母亲亲职教育胜任感、人生成功获得感、家庭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继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6]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具有重管理控制,轻自主发展;重知识技能掌握,轻人伦道德培养;重经济的投入,轻亲密沟通和陪伴;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轻徐徐善诱的教育启迪与引导。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父母的家庭教育价值观不科学、抚养方式‘重身轻心’、教育方式‘重知轻德’、养成方式‘重他律轻自律’的问题”[7];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环境差、父母教育目标单一化、教育内容功利化、教育方式不当是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8]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很多孩子出现诸如厌学和沉迷网络游戏、好逸恶劳、孝亲感恩之心缺失、自私自利、缺乏仁爱包容和利他之心、耐挫折和抗压力差、体格发达但神经衰弱、知识丰富但德行亏欠等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突出、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家庭惨剧频发、青少年犯罪率徒增、家校冲突加剧等,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9]

三、基于“过庭语”阐释孔子家教思想的合理性

“过庭语”(即材料1)出自于《论语》一书的季氏篇第十六章。原文如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0]249

《论语》是关于收录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语录体著作,所以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有着强烈的秩序情结[11],他为了恢复周三代社会秩序的理想而终生奔走而未果,最后希望通过兴办教育培养有独立人格和远大志向追求,又通达人情事理,懂得国家治理之道的人才,因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君子”一词是《论语》中屡屡出现的高频词,孔子思想正是关于培养君子的学问。这种认识完全符合余英时先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他认为:“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家都以‘君子’理想为其枢纽:修己的目的是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来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12]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从政能力,能实际参与政事的社会管理人才。“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0]83因此,《论语》实可谓孔子的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怎样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进而,可以断定其中绝大部分思想与内容对于当今的家庭教育仍然是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指导性价值。但是,从狭义的家庭教育讲,我们应该首先从《论语》中有关孔子家庭教育的篇章对孔子的家教思想进行阐释。

四、孔子家教思想的现代阐释

似乎目前已达成共识,直接反映孔子家教思想的主要是“陈亢问于伯鱼”这一章。但是,现有相关文献仅局限于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阐述孔子的家教思想,指出孔子重视诗、礼传家,孔子家教思想具有重视人格教育的特点,而缺乏从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三个层面,全面系统地对孔子家庭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与现代阐释,并运用《论语》中的其他章句进行诠释与论证。

(一)孔子家教思想在内容维度上的阐释

根据材料1可知,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以诗文经艺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美育和以道德情操为重要内容的精神德育。”[13]这区别于当下很多家长单一注重知识教育的情状。其实,这一章句也正是孔子“以德为先”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当然,推崇中道原则的孔子绝对不会只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不会因为注重德行的教育而忽视其他方面,孔子在教育中坚持均衡发展的全人教育原则。因为,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自己的儿子,其目的首先都是“立人,成人”,它是成才的前提,真正的人才首先是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0]53“君子成人之美”[10]179。而人之所以为人,而不等同于仅仅具有某种用途的工具或机器,就在于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君子不器”[10]23。朱熹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14]。“德者,得也”,那么所得者何?作为健全的人格,它既应该包括仁、义、礼、忠、恭、宽、信、敏、惠等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知、情、意、志、行”等行为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无论是“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10]135所谓的“三达德”,抑或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0]94所涵盖的道德行为全要素,或者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0]114所叙述的《诗》、礼、乐在道德行为三个阶段中的作用,这些都无不说明了旨在成人的孔子教育,其内容必然是多方面的。孔子教育也的确如此,“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0]102

古代家庭教育普遍具有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将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品德塑造置于首要之位,视德行乃为人处世之本,因此重视人格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是如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转型时期各种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逼压下,很多家庭在教育观念上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而轻心智和德行的培养,鼓励孩子对名利的追逐,而忽视人生高清理想的树立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现在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续和附庸,可以说,学校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家长就选择教什么,并且以上培训班来代替家庭教育。总之,目前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一种功利世俗、浅薄乏味和急功近利的病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尤其是一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儿汲取家庭教育的思想智慧精华和实操经验。

(二)孔子家教思想在原则维度上的阐释

笔者曾经基于人本原理从七个方面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归纳总结[15],应该说这些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是适用的。下面主要基于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整体把握,并观照《论语》一书中其他章句所涉及的教育思想意涵,对材料1所反映出的孔子家庭教育原则加以总结,从而以期对应对与消解当前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启示与帮助。

1.以德为先

“家教之道贵以德”是我国古代家教的优良传统。以德为先的原则内在地包涵“以德为本”和“循序渐进”两个方面的原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0]217。“德之不修……是吾之忧也。”[10]94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值得称道的方面首先应该是其人格品质,即德行,而不是其智慧、才具和能力。因此令他忧心忡忡的是人之不修德,是知义而不行,知恶而不改。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他首先立足的是成人教育,是对德行的培养。在孔子看来,德行乃为人之本,而文艺是为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0]3故“樊迟请学稼”[10]187,结果受到老师的批评。这并不能说明孔子认为具体的知识技能不重要,而只能说明孔子在教育中坚持以德为本的原则,他认为德育对于成人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旧唐书·文苑传》),这是唐代刘晏对孔子教育首重德育的思想特征之精辟概括。孔子在教育中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视德为人之根本,因此,孔子在为自己侄女和女儿选婚嫁对象的时候,也是坚持德行评价为先的立场,体现的是一种在当前家庭教育中值得推广与学习的开明的婚姻择偶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10]59“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10]59。而反观文明如斯的当今社会,索要高昂婚嫁彩礼,一些物质女在相亲市场上公然以是否“有车”“有钱”“有房”作为择偶对象的唯一标准等现象,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笔者曾经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具有自然主义特征[16]。孔子教育奉行以德为先的原则,一方面是因为德行乃为人之根本,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它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自然主义的教育应该以适应自然为原则,按照符合人类身心发展的自然程序和规律来施以适宜的教育,而避免犯揠苗助长的错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0]6孔子认为,人首先只有经过学习具有良好的德行操守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精力才可以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上用功。虽然,有人通过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的研究而发现,“子女的人格类、行为类、学习类问题最为家长关注”[17],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仍主要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仍旧进行的是本应该由学校承担的知识教育这一块,而忽视了对孩子德性行操的教育,更不用说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了。

2.背后教育

只有好的家教才能造就好的孩子。材料1中,“退而学诗”,“退而学礼”,这两句生动呈现出了孔鲤非常乖巧地、自觉自愿地按照孔子所说的去学诗、学礼的形象。可见,作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其家教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见微知著地从材料中解读出其家教效果之所以好的原因呢?“尝独立”、“又独立”分明告诉我们,孔子教育孔鲤的时候都是选择的背后教子而没有在人前教。由于对《朱子家训》中“堂前教子,枕边教妻”一语的误解,很多人以为在教育妻子和孩子时候应区别对待,前者是大人,应该给予尊重,不应该当面批评,而后者是孩子,可以不用考虑场合和顾及其脸面,以为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就应该当面、及时地指出和批评,甚至还会以为如果让他们在大众和外人面前出出丑,就能够保证他能汲取教训而避免下次再犯。因此,导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忽视孩子的自尊心和脸面。其实,对于每一个孩子,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而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更应该尊重其人格的尊严与独立性,这也是在家庭教育中坚持科学精神,遵循孩子的身心特点,按照客观规律教育孩子的必然要求。现在网络上频频曝光的有关因为父母当着外人、尤其是孩子的同学、老师、朋友的面批评、甚至打骂孩子最终导致孩子自残自杀的案例无不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来教育他,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充满温度的,而不是苛求和惩罚型的。因为,Palmer等人认为包含温暖和体罚两个维度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作为青少年犯罪和其他不良行为发生的最显著的预测因子。[18]

3.及时教育

由材料1可以发现,孔子教子,并没有刻意去安排某个时间或者空间,而是只要有机会,场合也合适就见缝插针地及时地开展教育。这也符合心理学中强化理论的及时反馈原则。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或者制止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来对行为予以及时的应对与反馈。因为,对好的行为不通过正强化予以及时反馈,该行为就会消退;或者对不良行为不通过负强化予以及时纠正,那么该行为就可能反复出现,从而使得家庭教育长善救失的功能丧失。所以,在尽量尊重孩子人格尊严,坚持背后教子的原则前提下,还应该对孩子行为予以及时反馈和教育,即尽量做到在第一时间内对好的行为表示肯定和给予奖励,对不好的行为予以指正,甚至是严肃的批评教育。有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所呈现的中国式问题之一是“父教缺失、亲子交流时间少”[19]。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固然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对父亲所应负有的亲子教育职责的制度性地排斥、豁免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家庭经济生活的变迁、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使得许多男性因忙于职场生计而无暇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正因为如此,在当今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家长更应该像孔子一样,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合适的场合同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和合理的反应。因为,父母对孩子有更多的拒绝和更少的关爱与后者不良行为的发生有非常强的相关性[20];与父母亲,尤其是父亲缺乏有温度的沟通能较好预测孩子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1-22]

4.针对行为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10]6只是针对过错的行为本身,而不指向其人,这样就可以消除怨恨。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总是因为孩子的某个过错而去指责其人,可能不仅会遭致怨恨,而且还会伤及其自体,从而使其三极自体,即理想、抱负和自尊受到损伤,尤其是影响到个体是否拥有成熟的自恋,而后者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23]。前已述及良好的家教应该是充分照顾孩子的颜面,尽量不伤及其人格和尊严;同时,根据心理学的行为修正理论,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以奖励与肯定的正强化为主,在面对孩子错误言行的时候,应尽量针对行为本身进行评价而避免上纲上线,上升到对孩子人格本身的批评。例如,材料1中,当孔子问孔鲤“学诗乎?”和“学礼乎?”时被告知“否”,他并没有像时下很多家长可能会老羞成怒地批评和质问:“你怎么不学?你总是有时间玩,却没有时间学习,你总是不长心……”,或者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优秀,你却怎么”的口气来指责孩子。孔子没有丝毫指责孩子,而只是耐心地帮助他分析那样做的必要性和不那样做的危害性。他耐心地解释诗礼的重要性,即“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后,后者即“退而学诗”和“退而学礼”,可见,孔子的家教真正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有学者要求我们应该重新发现教育的本质,明白教育不应是某种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绝不只是一味自外向内的强迫灌输和硬性改造,应该向内发觉,探视并引导出生命内在的无限天赋与无穷宝藏;家庭应该是基于无条件的爱而相互依靠的命运共同体,应是家庭成员共同成长、彼此温暖的爱巢,而不能是一个颁布命令的会议室,一个滔滔不绝说教辩论的讲堂。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可能实现家庭和谐关系的复归。[24]

(三)孔子家教思想在方法维度上的阐释

从家庭教育方法的角度对材料1进行深度解读,可以总结出榜样示范、无声的自然之教、启发诱导的耐心之教等可为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借鉴的具体办法。

1.“政者正也”的榜样示范

“教乃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但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在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中,榜样分别通过被观察模仿、取向参照和强化效应而发挥示范性、指导性和激励性功能。无论是在家庭,抑或是在学校以及社会,都存在重要他者的影响,尤其是榜样的作用。因为受到榜样言行的感染和感化,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形成一定的习惯,从而滋养向善之德,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因此,它本质上一个自我教化的过程。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起作用,这三者都离不开家长的榜样作用。

“过庭语”充分反映了孔子注重诗礼传家的家风家教。“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他不仅是这样教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0]15孔子不仅非常熟悉《诗》,而且领略到了其精神特征。《论语》中的乡党篇多章句描述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包括自己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都始终依礼而行,丝毫不苟。即使是陈蔡绝粮,他仍然在大树下带领弟子习礼弦歌不断。也就是说,孔子自身就是重视《诗》、礼的榜样。无论是在治国理政上,还是在教育上,孔子都主张运用正人先正己的榜样示范的方法。孔子倡导为政以德的德治主义[25],主张道之以德。在孔子看来,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管理者的德行感召。“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0]180,“其身正,不令而行”[10]18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0]15居上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居下者自然会清楚方向,明确目标,知道该如何去做。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儿子,孔子都以身教为主,坚持榜样示范的方法。孔子不仅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和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他还树立他者为榜样。例如,孔子多次通过对颜回的评价和赞赏来奖掖先进、鞭策后进,鼓励学生向颜回学习,做到能在逆境中坚守仁德。又例如,“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10]189这与其说是孔子在赞赏卫公子荆的“欲而不贪”的治家之道,还不如说孔子在表达自己的治家理念,为自己和家人树立一个节欲而适得其乐的学习典范。而反观当今我们的家庭教育,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珍惜光阴和勤奋学习,一方面自己沉迷于麻将中或者手机游戏与聊天中而不能自拔,平生从不看书读报和学习;或者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勤俭节约,自己却花钱上大手大脚;或者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却对自己的家人或者外人谎话连篇。

2.“吾欲无言”的不言之教

孔子主张不言之教。“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0]261。“不言”是指“不依靠语言”而希冀籍德政以行感化民众之事。这种不言之教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所具有的自然主义特质和与道家思想的相通之处。好的教育应该是循道而为,尊天之则,从天之性。孔子主张学生应该是率性而动,主动以求,主动向自然学习,立足于事实的观察而自我教育,而不是凭老师喋喋不休说教式的灌输。“教”同偏身教的“效”,相异于属言教的“诲”,“教”侧重于榜样的行动示范效应,属于不言之教。也就是说,不言之教是通过上有所施,下有所效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实现。孔子“诲人不倦”主要在“行”而非在“言”,不是滔滔不绝地说教,夫子“敏于事而慎于言”[10]12。孔子是“不言之教”的典型。“过庭语”中,孔子听闻孔鲤未学《诗》和礼,他只是简单地告知“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而不复赘言。这也体现了孔子的家庭教育坚持以身教为主,言教为辅的方法论特征。的确,按照孔子自然主义教育原则,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有一颗耐心,实行“一种唤醒式的、旨在令学生自由、自觉、自我、逐渐生成的,需要耐心呵护的慢的教育。”[16]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家长首先教育好了自己,为孩子做好了榜样,为孩子德性的养成营造了一个好的环境,那么孩子自然会慢慢发生我们所希望的改变。因为,“子弟见闻目熟,循规矩之中,久之心地淳良,行为端重”(《圣谕广训》)。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为孩子不愿听我们自以为是金玉良言的絮叨而恼怒,为孩子为何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而伤心,那么,从孔子的不言而教的方法中是否应该得到一点启示呢?

3.“不愤不启”的徐徐善诱

从材料1中可知,孔子第一次问孔鲤是否学《诗》了,待其退而学诗后,孔子才在合适的时机第二次问他是否学礼了,他没有一股脑地问他是否学《诗》和学礼了。可见,学《诗》应在学礼之前。的确,人应该先能言而后方能立。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0]35从中我们可以推知,在孔子看来,是否能和一个人谈论《诗》是有一定门槛的。在家庭教育中,孔子并没有因为爱子心切就急于求成,而是遵循“学不躐等”和“不陵节而施”的原则,要求他先学诗再学礼。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而实行举一隅而三反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其中他惯常使用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的教育方法本身都具有浓厚的循序渐进的色彩。孔子只是通过向孔鲤讲明白学《诗》、学礼的重要性而使得他自觉地退而学,这是孔子所重视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0]9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重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能够做到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启发和引导,从认知角度讲能加深孩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从人类情感的角度讲,又可以激发其求知欲望,促进其好学乐学。它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所要求的尊重与爱护受教育者天性的原则。科学史上所提出的“李约瑟问题”,或者中国版的“钱学森之问”,今天仍未过时。虽然科教兴国战略早已成为人们共识,但是至今具有原创性和巨大理论发现的科学成果仍然太少了。对此,我们必须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教育中对孩子正确思维的培养。因为有人早就一针见血,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聪明的中国人之所以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即西方式科学,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像西方人一样,发明出一种发明的工具,即思维工具。我们没有认识到作为器中之大器,即思维工具的重要性。中国思维的弱点主要在于实证分析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欠缺。所以,改造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是我国教育的头等大事。而这一任务首先应该落在家庭教育上。因为人的思维模式的养成往往是在童年期或者青少年期。而扼杀了人的天性固有的好奇心和在此基础上的理性探索精神的僵化教育,又正是从不当的家庭教育就开始了。例如生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总是逼着孩子去学这个年龄不该去学的东西。[26]P116-130而孔子的自然主义的慢教育思想对这一点尤其具有启发性意义。

五、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内容磅礴弘大、见识精微深远。从《论语》的“过庭语”这一章句中即可总结出孔子丰富的家教思想。其中,“以诗文经艺为重要内容的人文美育和以道德情操为重要内容的精神德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以德为先、背后教育、及时教育、针对行为等家庭教育原则,榜样示范、无声的自然之教、启发诱导的耐心之教等家庭教育方法对于当下家庭教育坚持德育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克服目前家庭教育所呈现出的一种功利世俗、浅薄乏味和急功近利的病态情状,坚持及时与积极的教育原则和一种尊重孩子而具有温度的教育原则,采用家长行为引导与家庭情景熏染、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论语》所蕴涵的家教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实质上是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宏大叙事落实到家庭管理与家庭教育这一微观具体的场域中,这本身对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夯实与充分发挥国家文化资本与文化软实力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方法上的启发价值。

猜你喜欢
家教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